APP下载

于苦难与温情中挣扎生长

2024-07-04吴双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人物形象

吴双

【摘 要】由于自身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不屈意志,野草成为中国文学中众多小人物形象的真实映照。而野草精神也在古今文学创作中被凝练为坚韧、顽强、抗争和生命力,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一改其往日的创作风格,使苦难与温情并存,展示人性光芒。依据“卖血”这一故事线,以主人公许三观为写作对象,从全文深入解读其身上所表现出来野草精神,以期望能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所启发。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野草精神;人物形象;血;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09—03

一、野草精神

野草作为大自然中普遍又普通的一种存在,很难对人或其他物种带来危机和存在感。但同时,因为普遍和不起眼,野草可以在肥沃或是贫瘠的环境中长成一片,只要有风或是动物,都能将自己的种子带向大地,完成一场生的逆袭。

野草的顽强生命力和抗争特性,被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所发现、看重,于是便歌颂如野草一般的精神。其中,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对野草的认识最为经典:“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点明野草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鲁迅在《野草·题辞》中也赞同这一观点:“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①”卑微如野草,不论环境如何恶劣,都可依靠万物生存。

于是,坚韧如野草,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成为中国文学中众多小人物的真实映照。在历史的洪流,或是社会的动荡中,渺小如野草的小人物们也在努力生存,《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小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的主人公许三观是个在中国20世纪50—70年代期间的极为普通的民间小人物。可是,这小人物许三观形象不是简单的爱恨能说明的,既是否定的,又是肯定的,令人发笑,也令人感动,呈现出复杂的人物特征。②

(一)小人物之“小”

1.平凡真实的小人物

在开始,作品便点明许三观的身份——送茧工,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工作。接着用许三观与爷爷的对话点出本书的核心——“卖血”。从众人的交谈可以看出,卖血成为一种“健康”的象征,就像爷爷对许三观说的:“你没有卖血,你还说身子骨结实?③”受到莫名氛围鼓舞的许三观跃跃欲试,在得到四叔的肯定后踏上卖血之路,这是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只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健康。许三观拿着卖血的钱去娶妻、生子,在家长里短里过着日子,为了度过生活的坎坷一次次卖血,平凡如野草,度过和众人相似却有所不同的人生。

许三观的生活平凡真实,如众人一样经历着时代的波折风浪,在柴米油盐里平静地走向余生。《许三观卖血记》里没有复杂的善和恶,对日常的描写都十分生活化。文中有算计和吵架,但也有谅解,有雪中送炭,和对生活的共同抗争,这一切的美丑善恶都在无数个小人物身上存在着,构成小人物之“小”。

2.愚昧计较的小人物

作为小人物之中的典型代表,许三观也有着愚昧和爱计较的特性。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们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经验之谈,毫无科学依据,但祖祖辈辈信以为真。④文中一开头的人们对“卖血=健康”的认知,极其荒谬众人却深信不疑。许三观在第一次卖血时,被根龙和阿方告知卖血前一定要喝水,可以稀释血液,会比较“赚”。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但许三观对此奉为圭臬,在日后卖血时也遵循着,甚至将此说法传递给来喜兄弟。

拿着第一次卖血的35块钱,许三观用八角三分钱的吃食,一瓶黄酒,一条香烟,娶了卖油条的漂亮姑娘许玉兰。在许家提亲时,他认为许玉兰和他的结合能为两家延续香火,是“双赢”的好事,如果换种说法,自己甚至有点“吃亏”——“其实我就和倒插门的女婿一样⑤”。

不得不说,这些“算计”打动了许父,特别是关于“香火”和“倒插门”的言论,让许父嘿嘿直笑,这恰恰说明了小人物之间爱计较的特性,谁都不乐意吃亏。又如,当一乐将方铁匠的儿子打伤后,许三观默认了方铁匠拉走家具的“价值交换”。对他而言,不论是人还是事,都可以被“物化”,成为在人情世故中拉扯计较着的东西。

(二)小人物之“大”

正如前面所说,许三观的形象复杂矛盾,在唾弃他愚昧自私的同时,也不难从他身上看到“大”的闪光点,这让许三观的形象更加鲜活饱满,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平凡外表下的旺盛生命力和坚韧意志,引起读者精神和情感上的双重震撼。

1.善良乐观的小人物

许一乐是许三观最喜爱的儿子。许三观逢人就说一乐像他,当许一乐的身世被发现时,许三观觉得难受、膈应,他爱一乐,但“非亲生”的念头又时刻膈应着他。但当何小勇(许一乐的亲生父亲)遭遇不幸,需要一乐喊魂时,许三观嘴上说着不同意,却还是让一乐去了,他告诫一乐“做人要有良心⑥”。

当一乐大哭,只认许三观这一个爹时,许三观忍不住了,懦弱自私如他,毅然决然地伤了自己的脸,朝夕相处间的情谊消除了心中的隔阂,许三观向所有人证明了一乐和自己的父子情。

2.坚韧抗争的小人物

如野草一般,小人物们不论是遇到天灾还是人祸,都会尽全力地活下去。除了许三观,余华笔下《活着》中的富贵也是如此,作者通过对“活着/生存”的追求和与险恶环境的抗争来塑造人物形象,引发读者思考,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饥荒时期,所有人都开始勒紧裤腰带的生活,许三观一家也不例外,三个孩子饿得直叫。虽然许三观和妻子铆足了劲想挨过这段艰难的时期——先是节食,然后是采野菜、买玉米,尽可能增加饱腹感,但和饥饿相比依旧是杯水车薪。

生日那天,许三观开始“画饼充饥”,给大家“做”红烧肉和清蒸鲫鱼,用幻想换取对未来的希望,和饥饿做着抗争。苦难切磨人们的意志,唯有某时某刻的温情让人难以忘怀,给予生的力量。平凡的小人物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如野草一般艰难生活,但并不为此屈服,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能生存。

为了让家人吃上一顿好饭菜,许三观又走上了卖血的路。卖血后,许三观没能像往常一样喝黄酒、吃猪肝,对愚昧迷信的他来说,无异于用自己的生命力换家人的幸福,这是属于小人物的坚持,也是他对无奈现实的全力抗争。

三、血的生存哲学

“血”作为余华创作中的典型意象,极富张力又蕴含着深刻内涵。从题目上看,余华直接点明《许三观卖血记》的主题。许三观有着多达十二次的卖血经历,卖血对许三观来说从一开始的“健康”象征,变成了与苦难抗争的唯一支撑。血,是许三观身体里最多、最值钱的存在,成为他出卖生命、获得生存的媒介,这是“血”作为生命纽带交换的一种体现。

(一)血的自然属性

在自然社会科学的理论下,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因此,“血气”两字连用表达的就是生命:一方面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指的是生命体内部包含的热量的储存。⑦可见血对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书中“血”却被物化成金钱的标志。

开头桂花未婚夫因多次卖血导致身体“败掉”,是文中第一例因卖血而“败掉”的人。随着故事的开展,曾带许三观卖血的“领路人”阿方和根龙,也接连因为卖血导致身体出了问题甚至死亡,许三观也差点因为卖血救一乐而休克。

血救了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也渐渐地打败他们。最后,许三观因为想吃炒猪肝,喝黄酒决定去卖血——卖血后才能吃好的,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他的脑海里。可年轻的血头却嬉笑着拒绝了:“你身上死血比活血多⑧”,许三观被刺伤了,他这一生的困苦都是依靠着血度过的,他的血没用了,再有灾祸该怎么办?许三观哭了,对他来说就像是自身引以为豪的价值化为了虚无,短暂的崩溃过后,许三观在妻子的帮助下回归了生活,与自己和解,免于被现实击垮。

(二)血的文化价值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血”这一意象除了代表生命,还代表着“亲情”。最典型的是许三观和许一乐的关系问题,余华用最多的笔墨描写许三观和一乐。一乐作为许三观的第一个孩子,许三观最爱他。但当一乐非亲生的流言出现、被证明后,许三观对一乐的存在真是如鲠在喉。

于是许三观“苛待”起一乐,但何小勇有难时,执著于血缘的许三观却让一乐去救何小勇。当许三观看到一乐孤零零地面对所有人的“劝导”,却还是执拗地认自己为爹时,他终于打破了内心对“血缘”的偏见,割破了自己的脸,让所有人见证自己和一乐的父子关系,做出了从心的选择。此时,流出来的血也变成了联系他们二人的羁绊,“血”的文化价值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三)血的现实意味

在文中,人们对“血”的认知极其吊诡,更多是出于自身阅历,人身上的血就跟井水一样,不去打水,井里的水不会多,天天去打水,它还是那么多。将血比作水,暗示着血的源源不断,是笔可观的“财富”。

作为小人物,许三观在面对苦难时更多的是无助,即便他每次都有抗争和努力——面对饥荒时的节食、存粮,藏在碗底的红烧肉,孩子被下放时到处的游走,但这些成效是细微的,比不上卖血的迅速。

故而“血”对许三观来说,既是救赎,也是毁灭。每当遇到困难,许三观都毫不犹豫地卖血,他知道其中的危害,但和现实的苦难比起来,让家庭度过危机更为重要。文中对血的描写很少,甚至无形化,每当它出场的时候,却是要出卖生命力以求得生存,这是死亡的威胁,又是小人物们的反抗。只有像野草一样,抓住一切机会,才能向死而生。

四、现实意义

在《许三观卖血记》里,余华用诙谐日常的语言来塑造许三观的人物形象,以“血”为线索串起他的故事,让读者因许三观的自私愚昧而切齿,因他遭受的苦难担心,更为他和其他小人物之间的温情而动容。

小说围绕许三观生活苦难展开论述,通过一种“悲剧的喜剧式”手段,向读者展现许三观艰难困苦的生命经历的同时,让人们看到许三观面对苦难时候的坚韧生命力。⑨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读者可以透过许三观看到自己,看到他人,明白该如何在生活的苦难面前保持坚韧的意志和抗争的勇气,如野草一般在贫瘠的土地中发芽、在野火的焚烧中蜕变,以此来完成一场“生的逆袭”。

五、结语

纵观余华的小说创作历程,可以发现“苦难”和“生存”是他创作中的重要母题。但他并没有为了苦难而制造苦难,而是通过笔下人物的坚韧和抗争来回应苦难。如野草那渺小之躯,也在茫茫大地上生生不息着,余华笔下的角色们也在时代的洪流下以小人物之躯追寻“生”的希望,让野草精神的光芒绽放,带领人们审视自己,从而给予人们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希望。

注释:

①张闳.鲁迅《野草》章句之“题辞”[J].文艺争鸣,2020(2).

②李先宪.《许三观卖血记》的日常性与小人物形象[D].上海:复旦大学,2011.

③⑤⑥⑧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④李娜.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J].文山学院学报,2020(2).

⑦王丽花.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⑨赵珩鑫.《许三观卖血记》对于现代人的生命启示[J].文学教育(上),2020(5).

参考文献:

[1]吕益龙.余华平淡笔调下人物历程所体现的苦难与温情——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书中主人公为例[J].新纪实,2021(21).

[2]王月.余华笔下的苦难书写及其现实意义[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焦娇.简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形象[J].名作欣赏,2020(27).

[4]宋秋敏.唐宋俳谐词的“草根精神”[J].古典文学知识,2011(3).

[5]高方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浅谈鲁迅《野草》中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J].中国校外教育,2010(23).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