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雕塑创作角度论写意精神的当代意义

2024-07-04李槊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李槊

【摘 要】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意境”和“意象”的形式语言与精神内核的双重表达,其中还涵盖了艺术家对个性和修为的追求。虽然写意精神最初在绘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雕塑创作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当代写意精神的本质概念,以及写意精神对雕塑发展的影响,探究发扬写意精神应用于当代雕塑创作的意义,启发当代艺术家们重新思考自我的创作方式,思索其在当代艺术中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写意精神;当代雕塑;雕塑创作;中国艺术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05—04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发展一直在“西学东渐”和“继承发扬”中摸索,一方面体现了中国艺术重视“传统性”的现象,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现代性”的需求。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随着时代发展写意精神的概念和价值认同也经历了嬗变,因为概念含义的分歧而削弱了它的有效性。不仅写意概念的含义有分歧,它的价值也有分歧。写意不总是一个有价值的概念,也不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革王画的命”,站在启蒙立场倡导“美术革命”,在绘画中扬写实而贬写意,现在来看这场美术思潮震荡更多的是欲以西方科学观扭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的一厢情愿,亦是对美术发挥其社会功能的一种迫切需求,将彼时不振的民族精神归咎于这种具有遁世观倾向的写意精神无疑是浅薄且片面的。写意精神是中国文人的哲学观,强调创作者的内心感悟和表达,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严格模仿。林风眠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中说:“西方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向于写实一方面;东方艺术是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向于写意一方面。”写意在形式上可理解为写实的相对概念,但二者不存在对立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写意强调了主观性、抽象性和情感表达,这反映了中国哲学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内在情感的思想。与之不同的是,西方艺术强调客观的观察和精确的再现,这体现了西方哲学中强调理性和客观性的观点。这种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绘画和雕塑中,还反映在文学、园林和其他艺术领域中。对写意精神当代价值的解读,为中国雕塑艺术在国际艺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将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一、当代写意精神的本质

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写意精神是一种艺术的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不可分。“写意”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绘画,在北宋时期兴起,彼时的文化和思想氛围促使艺术家们寻求更深层次的表达方式,强调形象的象征意义和内在寓意,塑造了独特的中国艺术风格和文化精神。

在对写意精神的当代意义展开探讨的时候,不免要对当代的概念进行讨论,在国际上“当代”一般是指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的艺术,在中国通常指的是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艺术。“当代”不只是简单的时间概念,更是一种处在不断更迭状态的价值观念。受20世纪“西学东渐”影响,现代汉语中的美术专业名词普遍欧化,美术、审美、美学、当代等皆是如此,而写意精神是传统的中国美术词汇,由此看来“当代写意精神”的命题饶有趣味,在词源与语义上具有中西合璧之意。我们不去深究细研写意的历史,谨以当代的眼光来看“写意”二字,“写”字作为一个动词,无外乎表现与表达,“意”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涵义,即意象和意境,二者存在并列关系也存在递进关系。“意象”强调创作中的意在笔先,即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注重表达自己的精神和情感,袁行霈先生所提出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近乎此义也。这一概念将“象”(外在形象或客观物象)视为创作思维中的起点,而将其转化为更为精神性的“意”的范畴。这种转化过程要求艺术家不仅是复制外部形象,还要赋予其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让“象”具有表意功能或成为表意的手段,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观点强调了创作过程中意象的重要性,“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即指创作者在构思作品时,应该通过审美观照来处理和加工心中的情感、意趣以及浮现在头脑中的外部形象。正如《易传》中写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孔子认为单纯的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人的思想,这是语言的局限性,在艺术创作中同样如此,即不可通过表象传达出所有意图,其中当然也包括对观者的素养要求。第二层面的意是“意境”,是一种氛围感受,是观者的精神再现和情绪感知,意境的涵义要比意象更为复杂一些,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意境的美学观点,“意”为意理思绪,是艺术家于宇宙人生之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形上真理意蕴,故而“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意绪不拘于概念以及自我属性的束缚,直观宇宙本想与心性本体,达于心智圆融之境。意境是艺术家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作品视觉传达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位于艺术创作中的最高层次,高于物境和情境,是现实图像向精神图景的映射。艺术是情感的产物,所以无论是现实的意,还是虚构的意,都带有艺术家情感的观照。意象可观之,意境可感之,写意精神以现。

既然将写意上升为写意精神的维度,即代表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精神,是一种抽象的、不无神秘色彩、内在于又超越于物质形态的存在。而“精神”与“物质”相对,这是理解文化精神、美学精神或艺术精神的一对重要范畴。写意精神不局限于风格与形式,它更是一种跨越艺术创作领域的精神境界。写意精神的核心是对内在情感、思想和意境的深刻挖掘,而这种深度体验可以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找到表达。写意精神源自文人的浪漫气息,是放浪形骸、超脱于物、寄情于天地之间,是个人意识的解放和灵性的迸发,心中丘壑万千,方可恣情于万物以显艺术境界。正如中国历史上众多伟大的写意画家也是文学家、诗人或思想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度的美学水平,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深厚的教育背景和哲学修养,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卓越的审美感知和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体现。

二、雕塑创作与写意精神

每一种艺术门类在诞生之初通常伴随着特定的功能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美的评判标准不断变化,古代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也在变化。汉代霍去病墓的石雕和秦兵马俑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创作目的,但从今天的美学视角来看,作为中国古代雕塑中集中体现写意精神的汉文化代表,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马踏匈奴》在雕塑艺术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因为它们不仅仅是雕塑,更是一种意境和人文精神的表达,它们的雕刻风格更加自由、富有创造性,注重形象的生动和气韵的传达。这些作品在今天的美学视角中被认为更具有现代性和审美价值,因为它们超越了功能性的限制,更深刻地触及了人们的内心。这就涉及一系列概念性的问题,即雕塑艺术的演变和美学价值观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标准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古代,雕塑的主要功能是墓葬、装饰等的需求,美学价值常常被置于次要地位。因此,古代雕塑的制作通常受到功能性需求的限制,注重形式的庄重和精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人们越来越注重审美感受、情感共鸣以及艺术的自由表达,这导致了艺术家更多地关注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内涵,而不仅仅是功能性。在这个背景下,作为中华美学核心价值之一的写意精神逐渐成为中国雕塑的重要价值。当代写意精神是中国古典审美的一种延续,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形而上性,造就了中国艺术的写意意识,不仅影响了中国绘画,也影响了中国雕塑。

在类型、风格、技法上有所创新的艺术,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尽管有不少西方美学家指出,在当代艺术界中,这种创新的可能性已经耗尽,但是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那些西方美学家所说的艺术只是西方艺术,如果西方艺术果真终结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艺术也将终结,相反,中国艺术可以为西方走出艺术终结的困境提供启示,因为中国有独特的艺术传统。写意精神的当代性和雕塑创作的结合问题,是一种古老审美体验的现代化转型。现代主义是建立在西方美学基础之上的,今日的当代性还涉及东西方审美差异性和东西方比较美学的问题。在雕塑艺术中写意不能被归纳为一种造型语言,如果脱离艺术史发展的时间线,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能从形式上感受到写意,比如意大利后印象派雕塑家梅德尔多·罗索(MedardoRosso),雕塑作品中对光影特质的把握和对形体的非物质追求,以及率性的手法给雕塑作品带来的速度感和不确定性,都表现了强烈的写意性感官体验。中国近现代的雕塑家们已经意识到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挖掘,滑田友作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先驱人物,也曾谈及对“六法”的理解,并应用于其浮雕作品中产生气韵贯通之意,这是在雕塑领域内对西方艺术进入中国后进行了一次主动的融合试探,卓有成效且意义斐然。熊秉明是融汇东西的学者型雕塑家,深谙中国哲学与中国书法,他的写意雕塑作品是中国美学精神在雕塑现代性上一次成功的探索,这也得益于其对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和美学观的深刻见解,他将书法艺术的审美精神和写意的表现方式引入雕塑创作,这种独特的方法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雕塑的物质性和空间感,还表现出东方独有的深刻而丰富的审美意象,熊秉明认为“写意雕塑既是中国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这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吴为山的《写意雕塑论》对雕塑的写意精神进行了梳理,也为写意雕塑做出了理论总结,其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创作的那叙事性、史诗般的群雕组合,突破了普通意义下的写意雕塑概念,不再局限于逸而雅的状态,而是将写意的形式语言展现出纪念碑式的恢宏气魄。

以当代美术批评角度看写意精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形式审美与观念表达的结合体,这是一种超脱物质的精神准则,是可以紧随时代的艺术创作指导思想。写意性的雕塑强调创作者的个性,摒弃纯粹的模仿,揭示心理的真实;在形式上注重简化和摒弃繁琐细节,追求丰富的单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蕴涵着类似现代艺术特征的基因、元素和萌芽,正是尚意、尚简,崇尚个性,这其实与现代主义的强化个性的重要特征不谋而合,通过艺术手段简化形式,开辟了广阔的艺术创造空间。正如今天的我们还特别欣赏梁楷的泼墨人物、徐渭的写意花鸟、八大山人的写意水墨,正是因为他们鲜明的个性和简化的形式富有“现代感”,容易唤起当代人审美情感的共鸣。

三、写意精神之于雕塑创作的当代意义

进入当代后,雕塑艺术突破了传统雕塑的界限,颠覆了以往的创作观念,从材料、形式、功能等各方面不断拓宽,逐渐形成一套独立且复杂的艺术系统并反映着当代意识。雕塑领域的“当代性”也发展成一个线性的艺术叙事,展现了艺术的历史和进程。当代雕塑的美学意义是多维的,不再局限于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造型能力不再决定最终的审美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事件和社会现象。当代中国的雕塑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再现或者反映和表现生活世界本身,而是通过雕塑去思考和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在当代性的背景下,雕塑家更加强调语言的文化属性以及在视觉形式上的当代转变。这代表当代雕塑创作方法论的转向,也是回归审美的信号,这种转向的态势与写意精神的追求相契合,亦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觉反思。在当代雕塑创作中,越来越多的雕塑家们积极寻找如何延续传统雕塑文脉的路径,并将写意精神巧妙地融入雕塑创作中,以应对来自西方雕塑的写实性和观念性影响,比如通过追求意象和意境表达来体现东方文化的趣味与艺术精神,从而在审美体验上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特质。

当代雕塑创作与写意精神结合的重点是要脱离形式语言,突出中华传统美学的概念,并体现审美的当代性。文化精神、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当代传承和现代转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语境和挑战。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不在于僵化地保持原样,而在于其不断的重构和更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需求。中国雕塑正经历着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的转变,当代雕塑家应该以创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中的深层价值和内涵,同时将其与当代语境相结合,创造出彰显时代价值的作品。纵观中国当代写意性雕塑之精品,呈现的特点主要包括题材内涵丰富、造型大气、情感强烈,以多样的形式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和材料出发,呈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享受。融合了写意精神的当代雕塑创作观念不仅更为关注古代传统雕塑,还吸收写意绘画和书法的抽象性和解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雕塑的形体感和结构特性,体现物质与空间的和谐统一,当代写意性雕塑融汇了广阔的文化传统和东方审美意识,使自然融入万物之中,创造出不可言表的意境之美,展现出深邃的精神内涵,反映着当代人的审美经验。

写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古代文人的内省,这种内省的过程同样会对当代雕塑家的心性修养和艺术感受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即要求雕塑家不仅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创作提供灵感和深度,而且形成独特的艺术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比如石涛所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敬意,他提出“黄山是我师”,这意味着他将自然山水视为自己的老师,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来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他不仅是在纸上复制山水的外貌,更是通过深入理解自然的形态和精神,传达出对自然的尊敬和理解。这是艺术家进行自我修养提升的一个结果,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发现形式美的规律或探讨艺术创作规律的问题,而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大众化和标准化的社会中,写意精神是对传统标准的一种反抗和调整,它鼓励个体不必一味迎合传统审美,而是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在当代雕塑创作中融入写意性常伴随着对形式感和表现力的过分强调,这是对写意精神的管窥蠡测,浅显地从形式上去观察无法理解写意精神内核,比如写意中有大写意与小写意的区分,这仅限在技法和表现层面,在精神上是无法区别大与小的。值得注意的是,写意绝非反写实或反现实,它并不排斥对事物的准确观察,但它更注重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表现手法和情感传达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品位。中国雕塑的写意精神不仅是对形式或造型的一种审美倾向,更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式、美学情趣与表达方法的统一。

四、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不追求理性认知和形式推理,而是通过感性方式来认识和体悟自然,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强调“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这种特点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得到深刻体现,这一重要的美学思想也为当代艺术教育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国当代雕塑发展面临着来自西方的文化冲击,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社会的浮躁虚华氛围和西方雕塑观念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认知狭窄。中西方雕塑观念的差异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保持中国艺术独特性的同时借鉴西方艺术的创作观,通过这种不断的转化和重塑,我们可以实现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以此推动中国雕塑走向更加多元和开放的未来。

党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发扬写意精神有助于中国雕塑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为中国雕塑在国际艺术话语权和国际文化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写意精神承载了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故而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领域内,写意精神当随时代,时代也需要写意精神。

注释:

①彭锋.什么是写意[J].美术研究, 2017(2).

②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J].中国画画刊,2010(3).

③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④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⑤陈旭光.试论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影像转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6).

⑥彭锋.呼唤有中国立场的当代艺术[J].美术观察,2007(12).

⑦王镛.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J].中华书画家,2014(1).

⑧皮道坚.共在、共享与雕塑艺术的当代性[J].雕塑,2003(1).

⑨何桂彦.架上雕塑何以当代?[J].美术观察,2018(6).

⑩彭锋.什么是中国美学[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1).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吴为山.写意雕塑论[J].美术研究,2004(1).

[2]吴为山.“中国写意——中国美术馆邀请展”前言[J].中国美术,2015(2).

[3]刘礼宾.不应仅是风格的写意[J].美术观察,2012(3).

[4]郁川.中国雕塑的民族精神表现[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

[5]朱剑.中国现代写意性雕塑发展脉络初探[J].美术,2018(6).

[6]彭锋.写意美学的三个面向[J].美术,2019(6).

[7]曹磊.写意雕塑的内在意蕴与当代发展[J].美术,2021(11).

[8]朱连城.霍去病墓雕的美学意义[J].南方文坛,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