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蓝田瑶族乡“舞火狗”的艺术形态探析
2024-07-03张淼帆
张淼帆
“舞火狗”是岭南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舞火狗”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在整体仪式中的表现与应用方面,而对舞蹈原生形态特征及其独特的艺术属性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探讨“舞火狗”的艺术特征,通过分析其表演形式,揭示其在岭南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期加深大众对该传统舞蹈的认识。
一、人与“狗”之缘与续
蓝田瑶族乡作为广东省惠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北部。“舞火狗”是流传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传统舞蹈,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舞火狗”不仅是岭南地区节庆中的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祈福和驱邪的仪式。
关于“舞火狗”的来源主要有两个说法:其一,《龙门县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集成》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公主与神犬结为夫妻的故事,因此瑶族人民将神犬视为始祖,每年八月十五晚跳舞火狗以谢恩。其二,张吉清、刘冠荣编著的《龙门县文化志》一书中记载,广东龙门蓝田瑶族祖先“谭仙公”(峒主)自幼丧母,父亲靠狗奶将其抚养成人。峒主视狗为“再生之母”,为表感恩,于中秋月圆之日举行“舞火狗”。可见,“舞火狗”的背后是人们对狗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舞火狗”的表演者必须是未成年的少女,并且每位瑶族少女必须参加三次“舞火狗”才能进入成年,这也使得“舞火狗”同样成为瑶族少女在宣告成人前参加的特殊成人礼。
“舞火狗”仪式离不开敬神谢恩、驱瘟逐疫的祭祀目的,繁衍子嗣的习俗内容,人际交往的社会需求,“火狗”作舞的表演形式。正值青春年少的未婚少女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集结在被称为公屋的姑娘屋,这些少女接受乡内受尊重且被视为有福的已婚妇女的协助,装扮为“火狗”。“火狗”的服装极具岭南特色,使用竹子和黄姜叶制作而成。古时瑶族先民由于缺少衣物,只能用黄姜叶遮体,因此现代人穿戴同样的材料进行表演。另外,少女身上插满了燃烧的香火,且用野藤在胸前、腰间、腿部及手臂进行固定。
装扮完成的少女根据身高从高到矮排列,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少女站在之前已经参与过两次活动的少女后面。她们按照特定顺序在村中的祠堂、禾堂、灶堂和菜地进行祭祀,以无伴奏的方式跳舞和唱歌,唱词使用方言,内容如下:“火狗仔,仲唔来,火狗公,仲唔来,来啰来啰,冇梳头哩,冇洗面哩;火狗仔,春到乜嘢糍?春到黄姜芋头糍,俾只食吓啦,屋企亚婆数过嘅;火狗仔,火狗公,来做咩?来捉虫,捉红虫,捉白虫,我园种菜满冬冬。”一般情况下,需要反复唱够三遍才作罢。少女们随着歌谣,在有规律的节律中,举起手中的香火向前进的方向及天空敬拜。与此同时,鞭炮也放个不停,男青年会一直跟在少女们后面点燃炮火,直至舞拜完祠堂、禾堂、灶堂和菜地这几个区域。
而后,少男少女们在河流边聚集起来,为后续祛除邪毒邪气做准备。少女们脱去特制的衣裙和斗笠,并将它们连同所有的香火一同扔进河中,之后在河边沐浴,而男青年则在岸上守护。沐浴完成后,少女们站在河岸边,隔岸与意中人对歌,持续到天明。至此,“舞火狗”的整个仪式结束。
二、“不舞狗”的“舞火狗”
“舞火狗”既是仪式又指其中的舞蹈部分,并且其祭祀性限制了舞蹈性的生成与发挥,舞蹈的肢体语言较为单一,这也使其舞蹈意义上的动作较少。此外,“舞火狗”虽源于对狗的感恩以及祖先崇拜,当然也包括对火的崇拜,但舞蹈中并没有模仿狗的样态、特征的动作,舞蹈与“狗”是字面上、信仰上、文化上的关系,是人们内心精神的外化产物。因此,作为祭祀环节中的“舞火狗”,其主要动作构成大多来自人们行礼拜神的真实动作。其艺术特征可提炼两点,具体见下文。
(一)“屈伸俯身、三步一点”重复的动律特征
少女们身着由黄姜叶制成的服装,同时腰带、头饰、手臂上均插满了香火。这种装束决定了其舞蹈动作不会太大,通常表现为“屈伸俯身、三步一点”重复的动律特征。
在围着篝火的“圈舞”以及菜园中左右横向移动的舞步中,舞者多以不停走动与跳跃的方式呈现。此外,为了保持装饰品稳定,确保动作准确与优雅,舞者要控制身体的下沉幅度和速度,避免身上的香火散落。表演过程中,舞者通常需要在身体屈伸的同时,保持身体稍微前倾,从而形成俯身的身体静态特征,即“屈伸俯身”。
舞者穿着黄姜叶装束,每一步的移动都需要格外小心,以保持身上的香火不至于因为过猛的动作而脱落,影响视线或造成不必要的干扰。舞者每向前走三步,脚后跟点地一次,形成“三步一点”的步伐。这种步伐能够让舞者在不平坦的地面上保持平衡,同时点地后,舞者也能灵活调转表演方向,保持舞蹈的节奏和流畅性。
“屈伸俯身、三步一点”的动律特征体现了舞者对节奏的把握。这种重复的动作模式,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强调了舞者在物理限制下对传统舞步精确复现的能力。“屈伸俯身”这个动作对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协调配合具有较高要求,舞者需要利用良好的核心力量来维持这一姿势;“三步一点”则涉及脚部的精细运动控制,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在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协调配合下,支撑长时间的表演。
此外,这种特定的动作律动,在视觉、听觉和嗅觉上为观众提供了多重的感官体验。随着舞者的动作,香火的香气蔓延,增强了舞蹈的仪式感和观赏性。舞者通过这样的动作祈愿,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
综上不难看出,在蓝田瑶族乡传统非遗舞蹈“舞火狗”中,舞者的典型动作“屈伸俯身、三步一点”是整个舞蹈的核心,这种动作特征在舞者的特定装束影响下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黄姜叶制成的服装,既体现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赋予舞蹈一种原始而生动的美感,传达出瑶族的深厚文化内涵。
(二)“边唱边跳、场域场景”转换的表演特征
“舞火狗”是一种特殊而神圣的仪式,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边唱边跳和场域转换,表达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尊敬及对生活的热爱。
舞者在表演舞蹈动作的同时伴随着无伴奏的歌唱,唱歌内容以当地方言为主,唱词往往是对祖先的颂赞。歌曲的旋律简单且朴素,旨在与舞蹈动作相匹配,达到身体与音乐的和谐统一。这种表演形式要求舞者具有一定的体力和节奏感,以确保在长时间的舞蹈中保持歌声的稳定与动作的精确。
“场域转换”是“舞火狗”表演中的另一个艺术特征,舞者从祠堂开始,逐步转移到禾堂,最后到达灶堂、菜地,每一个场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生活哲学和宇宙观。
首先,舞蹈从祠堂开始,这是向祖先展示敬意的地方。在这里,舞者的动作往往更加庄重,歌声也更加低沉,表达对先人的敬仰,祈求祖先祝福。祠堂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赋予舞蹈一种超越时间的意义。
其次,表演转移到禾堂,禾堂象征着丰收与富饶。在这里,舞蹈的节奏会逐渐加快,歌声也变得明快,体现出庆祝丰收的喜悦,展示农民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最后,舞蹈场域转换到灶堂和菜地。灶堂是家的象征,关系到家庭的温暖和团聚。舞者通过更加细腻和温柔的动作,表达对家的爱与珍惜,强调生活日常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菜地则直接联系到土地,反映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一部分,歌声和舞步都表现出对大地的感恩,庆祝人与土地的直接联系和生命的继续。
这些场景转换赋予舞蹈丰富的情感表达,反映了“舞火狗”通过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深深植根于蓝田瑶族乡人民的生活实践和文化传统中。从祠堂的庄重到禾堂的欢快,再到灶堂与菜地的自然,舞蹈的场域转换丰富了表演形式,“舞火狗”的每一个环节和场域都是对传统的延续,也是对生活各方面的颂赞。
三、“舞火狗”的象征意味
“火狗”为驱逐疫病和不幸、保护村民而舞,同时该舞蹈也是少女们成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舞火狗”不单单是一种仪式舞蹈,更是文化的传承,在岭南地区的丰富民俗传统中,其承载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促进净化与更新
在“舞火狗”表演中,篝火和香火的运用体现了净化与更新的深层文化意义。一方面,篝火的熊熊燃烧象征着力量和变革,为整个仪式场景设置了变幻的背景。篝火作为强烈的视觉中心,加强了仪式的神圣感和庄严感。明亮的火光在夜幕中尤为突出,为参与者和观众创造了一个凝聚和集中的空间。这种空间不仅提升了仪式的集体感,也强化了仪式的主题——从“旧”到“新”的转变。另一方面,火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洗净污垢和邪恶的元素,人们通过净化仪式祈求新生和好运。少女们手持香火,象征着其成长过程。通过火的力量摆脱过去的“束缚”,迈向新的生活阶段,是少女们在社会和文化中角色转变的象征。
(二)强化民族凝聚力与协作精神
“舞火狗”体现了族群内部的和谐与团结,是对协作与共存价值观的一种重申。该传统活动涉及瑶族成员跨世代的合作,少女、青年、妇女、德高望重的长辈在中秋节齐聚一堂。长辈向年轻一代传授文化和传统知识,展示了对历史与瑶族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继承,加强了同族人间的凝聚力,舞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老一辈与新一辈的纽带。这样的文化传递与族群认同的强化,使得“舞火狗”不只是表演艺术的展示,还成了象征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综合体现,深刻揭示了瑶族文化的内在动力和持续性。
(三)展现文化身份与个体自我表达
“舞火狗”具有文化表达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传承和个体自我表达的方式。其表演中的每个环节、动作、服饰等都深刻地根植于瑶族的传统与信仰体系之中。表演者通过特制的服饰——黄姜叶编织的装束以及手中的香火,展示了对瑶族传统习俗的尊重。服饰和舞蹈的结合,重现了历史记忆中的仪式,使得每一位舞者能够在彰显社会文化身份的同时,展现其个性和创造力。
四、结语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舞火狗”不仅是岭南地区瑶族节庆的表演艺术,还承载着瑶族少女成人礼的深厚意义,兼具祈福及驱邪的仪式功能。本文通过对“屈伸俯身、三步一点”重复动律特征的剖析,窥见其深植于瑶族文化的传统舞蹈语言。同时,通过对“边唱边跳、场域场景”转换表演特征的考察,进一步强调了该舞蹈在增强观众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方面的能力。这些艺术特征虽稍显粗朴、古拙,但在这种朴实无华中,却蕴含着瑶族浓厚的文化原始性和历史传统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舞火狗”是龙门县当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民间舞蹈之一,成为瑶族传承民俗传统的文化标志。除此之外,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为大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岭南民间舞蹈的窗口,“舞火狗”不仅强调了净化与更新的象征意义,加强了瑶族的凝聚力与协作精神,同时在表达文化身份及个体自我时展示了其深刻的意义。未来,期待“舞火狗”继续在岭南地区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价值,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持续传承,并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续写辉煌。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龙门县‘舞火狗的传承与创新——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202314278131)。
责任编辑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