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双下山》对灵欲风格的继承与哲学思考
2024-07-03周温静
舞剧《双下山》作为赵梁“东方灵欲三部曲”的终篇,取材于昆曲的著名折子戏《思凡》和《下山》。舞蹈剧场版《双下山》将戏曲与现代舞融合,力求以现代语言诠释古典传统文化。本文借助青原禅师“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的三重境界哲学理念,从物质与欲望两个方面,解读舞剧《双下山》中真与假、色与空所蕴含的人性哲学,探讨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如何通过现代舞蹈表达古典艺术的意蕴。
一、舞剧《双下山》与灵欲风格
舞剧《双下山》作为赵梁“东方灵欲三部曲”的终章,源自昆曲名折《思凡》与《下山》。这部剧场版舞蹈作品融合了戏曲与现代舞,通过六个角色——一位癫狂入魔的尼姑、两位追求本我的僧侣和三位静默参悟的旁观者来演绎。其巧妙地融合现代舞与古典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为哲学命题注入时代感与创新性。一是舞者借由肢体动作、姿态及表情,传递深邃哲学思考,让观众在欣赏舞蹈之余,了解哲学内涵;二是剧中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抽象哲学概念具象化,帮助观众理解与接纳;三是设置紧张冲突的剧情,引发观众对哲学问题的深思;四是创新多媒体和舞台设计,为哲学命题的展现增添更多维度和视觉冲击,赋予观众全方位的艺术体验。该剧继承了赵梁灵欲系列的一贯风格,引发了观众对真与假、色与空以及人性欲望的哲学思考。
赵梁舞蹈的灵欲风格展现出了众多特点。其舞蹈动作充满灵性和韵味,仿佛精灵般轻盈灵动,挣脱了世俗的束缚,为观者带来如梦似幻的美感体验。这种风格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舞者通过舞蹈的形式,将强烈的情感冲击传递给观众。观众能够与舞者产生共鸣,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舞蹈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灵欲风格还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和诠释。通过舞蹈,观众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人性的奥秘。在《双下山》中,编导依托“上山下山”的哲学思辨,借助现代舞的表现形式,诠释“灵欲三部曲”的禅意。
二、看山是山,未悟色空的初始状态
青原禅师禅悟之初始阶段“未悟”,意为“见山为山,见水为水”。在此阶段,众人通常对事物之表象笃信不疑,认定自身所见即为事物之本真模样,缺少对事物本质的深度思索与领悟。赵梁舞蹈之灵欲风格在舞蹈领域内独具一格,其对舞者内心的体验与感悟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双下山》的作品演绎中,主人公小尼姑被命名为色与空,并分设为两个角色。其中,色这一角色由长发飘飘的女子扮演,空则由剃去青丝的戏曲男旦演员反串。在镜子的映照下,二人的对比尤为明显。在作品中,小尼姑身着素色麻衣,白面光头,口中含着鲜花。这样的设计既展现了主角作为佛家僧人的端庄自持,又凸显了其作为年轻女子的纯真娇羞。色与空的双重身份实则代表了小尼姑的双重内心。可以说,空与色是人物人性欲望的两个对立面。当空手持木鱼时,其呈现直立的身体形态,脚下步子平稳、踏实;而在接受色所给的桃花(暗示着情欲)时,她的身体状态变成了“S”形,胯部开始左右摇摆,舞蹈动作变得更加灵动且富有变化。身体的动作不仅融入了古典舞中的圆、倾、拧、倾等元素,还加入了兰花指的动作。这些动作的转变展示出主角内心的情欲正逐渐萌芽成长。除了直立和“S”形的身体形态所呈现出的具象隐喻和转喻的欲望表达,粉色的桃花也成为欲望的物质化展现。专业性方面,灵欲风格要求舞者具备较强的身体控制能力和表现力,能够准确地把握舞蹈的节奏、力度和情感变化。舞者需要通过不断训练,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掌握舞蹈技巧,以更好地展现灵欲风格。
从学术性角度来看,灵欲风格涉及舞蹈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其探讨了舞蹈与人类内心世界的关系,以及舞蹈如何通过身体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和意义。在舞蹈中,色与空相知相恋的过程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二人指尖相触,共同拾起一枝花,代表着相识;踩到裙角后背对背的娇羞,体现了相知;佛珠和拂尘的交织则暗示了相恋。这一部分无论是在舞段还是在道具方面,都象征着被表象所迷惑的状态。人们只看到了外在的表象,而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种风格强调舞者内在情感、意识和精神层面的表达,舞者要通过身体的舞动和姿态的呈现,传达出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在灵欲风格中,舞者需要通过深度的自我探索和内心体验,挖掘自身的情感和能量,并将其融入舞蹈。
总之,在实践中,灵欲风格的舞蹈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反响。这种风格的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方式。这一阶段的舞蹈清晰地分离出了两个对立的角色,他们代表了内心的两个对立面。这种角色的对立设置不仅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外在表象时的困惑与迷茫,还凸显了舞蹈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
三、看山非山,初涉本体之悟
在青原禅师禅悟之第二阶段“初悟”,即“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阶段。这一阶段已然能察觉到表层所见并不等同于事物的本质属性,是超越表象、探秘本质的阶段。此时,人们逐渐摒弃了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执拗,转而探索更为深层次的真相。“初悟”象征着一种觉知的开启,乃是对世界的重新省察。唯有放下固有的观念与执着,方能切实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在此阶段,最为鲜明的灵欲风格特质就是融合创新。作品通过精妙地融汇诸多舞蹈元素与表现手段,塑造出独具一格且新颖别致的舞蹈样态。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拼凑杂糅,而是经由精心地谋篇构思与编排设计,促使不同元素彼此融合,互为补益。在这一阶段的舞蹈中,角色的状态悄然变化。编导别出心裁地借助镜子这一道具,精妙地展现了主角透过现象探寻真谛的过程。在一声声慨叹青春的唱词中,空孑然一身于镜前,镜子翻转之间,色悄然浮现于另一面。二人由起初在镜前相对而跪,瞬间变为同侧互照,似镜中之影,又似镜外之人,彼此互不干扰,却又交替辉映,恰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舞蹈以镜子为媒介,生动地演绎了角色状态的转变,让观者更深刻地领悟到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微妙关系。
具体而言,融合创新在灵欲风格中有以下重要意义和价值。其一,有助于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拓宽艺术边界,突破传统的舞蹈范式,能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其二,融合创新能够促进舞蹈艺术的多元发展,使舞蹈作品吸收不同文化、风格的营养,丰富自身的内涵。与此同时,在作品《双下山》中,另外三位群舞演员登场,他们分别象征着行为、语言和意义,即身、语、意。作品通过“戏中戏”的表现形式,追求“身外身”的境界。身、语、意三人,不仅是色、空等主角内心的具象化呈现,还是戏中戏的观众之一。三人以肢体动作表意,兼任道具搬运。他们手持佛具或有寓意的物品上场,同时作为无性别、无身份的旁观者,与观众即兴接触。观众反应多样,演员表演随机,共同营造虚幻
之境。
总之,在初悟这一阶段,舞蹈角色的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镜子这一巧妙的道具,主角色与空的相对关系得到了生动展现,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探索过程。而群舞演员身、语、意的出现,更是丰富了舞蹈的表达层次。与此同时,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成为这一阶段的一大亮点。浸没式戏剧打破了传统观演关系,使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成为演出的一部分。在真实与虚幻交织的剧场氛围中,观众既是观赏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的反应为演出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也让演员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创意和表现力。与上一阶段相比,初悟阶段的角色状态和剧场氛围都有了明显的改变。舞蹈角色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观众的参与度更高,整个剧场氛围更加生动、富有变化。这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看山还是山,达至心外无物
在禅修的第三阶段,青原禅师顿悟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依旧是水。”此悟代表已超越表象,洞察事物本质。山和水的本质并未改变,改变的是心境。
此阶段灵欲风格主要在于深切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多面,营造出神秘的氛围,使人着迷。恰似《双下山》的最后一场舞,空的独舞演绎着他的顿悟:看破红尘,挣脱束缚,呐喊着“我要撕破这袈裟”。他痴笑自嘲,如痴如狂,在舞台上宣泄内心的癫狂。色的登场则展现了她的觉醒:珍惜当下,拥抱美好。她身着凤冠霞帔,手捧红花,行叩拜喜事之礼。在红色幽暗的灯光下,身、语、意为新人结发,仿佛也在诉说着生命的轮回。礼成之后,新人手捧结发下场,寓意他们将携手走向新的人生。这场盛大的婚礼究竟是空的幻想之境,还是色的真实经历,着实让人难以判断。那一声声“我要把袈裟撕破”的呐喊,是空的自我觉醒,还是在欲望旋涡中的迷失?或许,这正是空与色的自我顿悟,是他们回归本真的契机。空看破红尘,洞悉虚妄,呐喊着扯破袈裟,寻求心灵的解放。色体验世间繁华,感悟真实,步入婚姻殿堂,探索人生的真谛。他们在各自的世界中找寻真实的自我,领悟生命的意义。
总之,在顿悟阶段,舞蹈展现了空与色内心的转变。空的独舞展现了他看破世俗,对真实自我的追求,他扯破袈裟的呐喊是对束缚的挣脱和对内心自由的渴望。色的舞蹈则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接受,她步入婚姻的举动是对人生的积极拥抱和对幸福的追求。主角的内心顿悟与转变通过舞蹈得到生动呈现。尤其是色在红色幽暗的灯光下,手捧结发,举行婚礼仪式。这一画面既象征着她对传统的尊重,也体现了她对未来的期许。这个过程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选择和价值观。舞蹈的转变巧妙地展现了空与色的心路历程,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这种表现形式不仅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内涵,还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能够与角色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思考。
综上所述,舞剧《双下山》以禅修三阶段呈现主角内心的三次转变,体现了编导灵欲风格的承袭及对哲学的深虑。最初,主角处于“见山是山”之境,于山中修行并遵传统方式,对世界认知较单纯,舞蹈借质朴动作与简洁编排展其内心之静与修行之执。随剧情发展,主角进入“见山不是山”的阶段,对修行意义生疑,对世界本质有更深入的思考。此阶段舞蹈编排趋复杂,动作力度增大,速度加快,反映主角内心的挣扎与困惑。最终,主角达到“见山还是山”之境,历经内心顿悟与转变,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舞蹈表现更流畅自然,动作与音乐的配合更完美,使观众能感受到主角的内心世界。编导传承灵欲风格,将舞蹈与哲学思考相结合,为舞蹈艺术注入新活力,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获更深层次的艺术享受。该剧以独特艺术表现与深刻哲学内涵,展现主角的内心成长与转变,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上海戏剧学院)
作者简介:周温静(2000—),女,浙江义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舞蹈创作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