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南藏族民歌的演唱与传承研究
2024-07-03王莉娟
甘南藏族民歌,作为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有的历史脉络与地域特色构成了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独特篇章。起源深远而富有生命力,甘南藏族民歌承载着区域文化的记忆与历史沉淀,群体性、地域性特征显著。本文主要系统探究甘南藏族民歌的发展演变,挖掘民歌的演唱技巧,还着眼于其传统与现代表演的结合方式。同时,针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具体策略,包括倡导创新的教育模式、引入数字技术、通过跨文化交流促进其广泛传播等。
甘南藏族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元素,是一代又一代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从古老的传说,到日复一日的辛劳;从深情的爱恋,到对自然的敬畏,甘南藏族民歌以其独有的语言,传达了甘南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甘南藏族民歌传承的必要性,不仅因为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甘南藏族民歌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现代社会中保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不被遗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甘南藏族民歌的历史脉络与特征
(一)起源与发展
在时间的长河里,甘南藏族民歌如同一条文化的纽带连接过去与现在,将这块土地特有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与民族情感编织成一幅幅声音的画卷。追溯其起源,甘南藏族民歌根植于当地群众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种在自然节律和社会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文化表达。劳动之余,牧人放歌于苍茫草原,农妇唱响于炊烟袅袅的村落,他们以歌声表达情感,记录生活,歌谣因此成为甘南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甘南藏族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融汇和创新,每一次集市交流、宗教活动或节日庆典,都为民歌添彩增韵。歌谣随着口耳相传而演变,内容既有赞美自然美景的,也有表达爱情、友情的,功用不仅限于娱乐,亦在于教育与传承。
(二)群体性与地域性特征
甘南藏族民歌蕴含的群体性与地域性特征是其生命力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歌的独特标识,其汇集了劳动歌谣、情歌等,每一种形式都深植于特定社会活动之中。从群体角度看,它不仅是甘南藏族群众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方式,还是社群认同与凝聚的载体。无论是在节庆庆典、宗教仪式,还是日常的闲聊娱乐中,民歌总是不约而同成为人们集体活动的核心元素。地域性的特征体现在甘南藏族民歌的语言、曲调及表现内容上。甘肃省西南部的自然环境,如连绵山峦、清澈河流与广袤草场,赋予了民歌独特的自然风光描绘;民歌中频繁出现的牧羊、马匹等元素,也是对甘南牧业生活的真实反映。此外,甘南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更为民歌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探究甘南藏族民歌,需要深入理解这些特征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单单是简单的歌曲汇编,还代表着地方人民的历史记忆、生活哲学与精神追求,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甘南藏族民歌演唱技巧
(一)民歌演唱的基础技巧训练
甘南藏族民歌的演唱与传承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情感传递力。民歌自由度高、表现形式多样,其基础技巧训练循序渐进且富有弹性。发音的准确与清晰度不仅影响着传统音律的准确传递,同时也是演唱者情感表达的基础。甘南藏族民歌独有的音域跨度和旋律变化,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音准感和音色控制能力。另外,腹式呼吸的练习在训练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气息支持,还有助于发声的延展与转换。在练习演唱技巧时,演唱者要特别注意甘南藏族民歌中独特的装饰音和颤音技巧。装饰音以花腔技法丰富了歌曲的情感层次,颤音则通过微妙的声音波动增强了演唱的感染力。对装饰音和颤音的控制,要求演唱者能在保持自然状态下,通过领悟歌曲内涵与情感,将技巧性与表现力完美结合。
(二)独特演唱风格的掌握与表现
甘南藏族民歌演唱的独特风格来源于其深植于黄土高原的特定文化环境与历史背景,相较其他地方民歌,它更多地融入了甘南区域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情感表达。在探究其演唱风格时,必须关注歌曲中所承载的仿生音形及其与自然景观的紧密联系:音乐旋律往往模拟山川的起伏,节奏则隐喻着牧民生活节奏的鲜明特色。演唱者若要准确地捕捉甘南藏族民歌的精髓,应先通晓其语言与音乐结构:词句简练而意境深远,旋律单纯而能引发共鸣。练习时,演唱者要注重发声的开阔与迂回,追求声音的浑厚与回旋,更要通过灵活的节奏掌握来模仿自然声响,使得演唱不仅仅是声音的释放,更是情感与自然融会贯通的展现。另外,演唱者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提炼素材,并将其转化为歌声中那份质朴与真挚。深入掌握独特演唱风格的关键,在于演唱者如何将传统的元素与个人的解读相结合,创造出既忠于原生态又充满新意的表现方式。此外,对于音乐表达手法的革新,借助现代声学理论指导传统的发声技巧,可能使甘南藏族民歌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传统民歌与现代舞台表演的融合
在甘南藏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将传统民歌与现代舞台表演融合逐渐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能够对甘南音乐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现两者融合的实践中,保持甘南藏族民歌鲜明的地域性和原生态特质至关重要。现代舞台对声光效果的追求,以及对演出形式的多元化需求,为民歌的现代化表演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甘南藏族民歌在融入舞台表演时,需要创新性地结合现代舞美设计、灯光效果和现代技术手段,突显其传统特色。音响技术的恰当应用可增强传达效果,而现代化的编排能够使演出更为生动,有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甘南藏族民歌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民歌传承的教育模式探索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对传统藏族民歌兴趣的缺失,成为威胁其传承的一大挑战,鉴于此,构建一个有效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迫切。传统民歌的传承往往依赖“口耳相传”,但如今这种方法逐渐失去效力。教育模式须侧重于互动性和实践性,可通过举办工作坊、大师课及现场教学活动,让学习者直接参与民歌的学习过程,以感性体验和情感共鸣为路径,实现对知识的沉浸式学习。与此同时,将民歌融入音乐课堂的常规教学中,将其设定为一种文化体验和审美教育的内容,使之内化于学生的音乐素养之中。另外,针对传承策略的落实,需要摒弃一刀切式的标准化教育,转而倾听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以“定制化”的思路,对内容进行层次区分和细致塑造,既保障了基础的普及,又为深入学习提供
可能。
(二)加强数字技术应用
在甘南藏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中,可以将先进的数字技术从实地录音档案管理和互动式学习体验两个方向进行深入应用。针对录音档案管理,需要系统地采集和整理甘南藏族民歌的演唱资料,运用高保真录音设备捕捉歌声的原生态之美,并借助音频编辑软件进行适当的优化处理,以保持声音的纯净和风格的真实性。对于互动式学习体验,可以建设在线教育平台,如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学习者可以进入一个以甘南自然景观为背景的虚拟环境中,不仅可以看到虚拟导师如何演唱,还可以实时接收反馈,调整自己的演唱技巧。同时,智能化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爱好,适时推荐合适的学习内容,促进用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精准性。并且,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可以将甘南藏族民歌的教学转变为一种全方位、多感官的体验,极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激发用户对甘南藏族民歌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甘南藏族民歌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情感,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尊重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打破地域和文化之间的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通过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甘南藏族民歌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鉴于此,首先,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艺术节、音乐节等活动,将甘南藏族民歌推向国际舞台。例如,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团体进行交流演出,参与国际音乐比赛或研讨会,提高甘南藏族民歌的国际知名度;也可以与国内外音乐学府合作,开设藏族民歌的音乐教育课程,或者建立奖学金,鼓励年轻人学习和研究甘南藏族民歌,同时,可以邀请国际音乐学者来当地进行学术交流或开办讲座。其次,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如社交媒体、在线音乐平台等来推广甘南藏族民歌,可以与现代音乐制作公司合作,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创新藏族民歌的演绎形式。再次,可以开发以甘南藏族民歌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如民歌节、民族文化体验之旅等,吸引游客亲身体验和欣赏藏族民歌,从而推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这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甘南藏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四)民歌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推广
甘南藏族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随着文化产业化的推进,可以建立民歌的数字化登记系统,记录每一首民歌的流传背景、版本差异及其演绎者,从技术层面支撑知识产权的具体实施。关于市场推广,策略的制定需要适应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消费习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可以有效地将甘南藏族民歌推介给全球听众,拓宽其受众基础。同时,通过与其他音乐形式如流行音乐的跨界合作,创新演绎方式,可以吸引年轻群体的兴趣,使传统民歌在现代文化市场中焕发新生。另外,可以开发以甘南藏族民歌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如音乐会、主题旅游等,不仅能提高民歌的市场曝光率,还有助于文化深入人心。
四、结语
甘南藏族民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文化实体,正面临着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交织挑战。历史脉络的探索让我们认识到民歌不仅仅是曲调的集合,还是一代又一代人情感与记忆的集结地。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甘南藏族民歌既有积极影响,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我们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同时,能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存,让后人能继续领略甘南藏族民歌的独特魅力。
(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作者简介:王莉娟(1989—),女,藏族,甘肃夏河人,硕士研究生,群文馆员,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