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赋能科学活动探索
2024-07-03李文燕
李文燕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认知方式是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中展示丰富生动的材料,而非输出抽象的概念;重视激发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关注幼儿科学经验的体验和积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弥补以往科学领域教学中照搬教材、材料难寻、评价枯燥等方面的短板,本文尝试以万彩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例,探析教育信息化赋能幼儿科学探究的方法。
多元运用技术,激发探究热情
设计趣味性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软件内置的大量场景和素材,选择幼儿喜欢的角色和动画情节,快速制作出MG动画,让科学活动的导入更具趣味性和目的性。比如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秘密”,教师可以在万彩动画大师里选择魔术师的角色和各种水果图像素材制作出动画进行导入。由动画里的魔术师向幼儿提问:“水果宝宝们变成什么样子啦,你们还认得出来吗?”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色彩丰富的画面吸引,开始主动观察水果切面的特征,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接下来的教学活动里。
实现游戏化教学。幼儿天生喜爱游戏,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都是从游戏中实现的。借助软件中的交互游戏和课堂活动功能,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转化成有趣好玩的互动游戏。比如“图形来拼桥”活动,教师借助软件将生活中含有梯形的物品图片制作成交互游戏:把物品图片设置为操作对象,将梯形作为触发对象覆盖在物品上,触发行为选择改变透明度。幼儿可用鼠标点击物品中含梯形的部位,触发梯形图案浮现。通过具有灵活性的交互游戏,幼儿将习得的梯形经验认知迁移到生活中,思维能力也获得了提升,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
形成多样化评价。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局限在对科学结果的单一评价,如“对的错的”“真聪明”“再想想”等,单调乏味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幼儿兴趣减弱。软件中的音效和动画,能够在幼儿回答问题后给予积极反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延长幼儿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的注意时长。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活跃教学氛围,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机结合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多种教育方法并用,避免单一教学。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为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这是由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组织科学活动的同时,也要充分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比如让幼儿动手在天平两端放置不同物品,来感知轻重等。操作的过程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加深幼儿对科学现象和规律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切忌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让信息化教学环节在整个活动中占比过大,从而挤压幼儿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活动时间。
过多的卡通图片或动画,会让幼儿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而与真实环境产生割裂。在教学资源的筛选上,教师应首选本土的、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有教学价值的事物。比如在规律排序的教学活动中,选取有舟山特色的虾、蟹形象让幼儿排序。幼儿在家里接触到真实的虾蟹时,就可能自然而然开始排列,让科学领域教学来源于生活、回归至生活。
控制应用时长,避免视疲劳。随着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普及,幼儿不可避免受此影响,保护幼儿的视力已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儿科专家普遍建议学前儿童连续使用电子产品15-20分钟后需要休息10分钟,眼睛与屏幕距离保持3-4米为宜。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应该遵循该原则,注意控制应用时长,避免幼儿出现视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