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理路
2024-07-03袁佩媛张曼
袁佩媛 张曼
[收稿日期:2023-08-26修返日期:2023-10-17
作者简介:袁佩媛(1996-),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与人的全面发展。
张 曼(1999-),女,汉族,江西抚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统筹推进重庆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SKSZ005;重庆市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咨政中心项目:“数字思政: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SZYZYB005。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摘要】系统思维是一种人们自觉运用关于“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运行规律,重在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话语等多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肩负着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为助推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实现高质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借以系统思维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发展提供方法启迪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系统思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60(2024)03-095-08
系统思维是“立足整体把握事物本质、对事物内在结构及相互关系进行机理分析,进而从整体上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实现系统整体最优解的一种思想方法论”[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系统思维的科学运用。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2]20,并将其纳入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这一论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予以明确规定,并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等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必要性及重要性。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亦成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必答之问。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以系统思维为指导,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高质量构筑。近日,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3]。因此,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系统属性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系统思维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瞻性审视和战略性擘画,有助于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教学要素间协同发力、互动共生及同向共进的发展理路,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34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而肩负起和实现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
目前,学术界关于系统思维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关于系统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研究本文可资借鉴。一是运用系统思维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的研究。李辉、林丹萍认为系统思维的反思性和建构性双重效应,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和优化升级提供方法论支撑[4];张驰运用系统思维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工作原理和联结方式,通过剖析系统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特征、内在机理,回答系统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5]。二是运用系统思维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优化的研究。胡洪彬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剖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要素架构、系统配置机理,进而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路径[6]。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系统思维视域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7]、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系统建构等问题[8]。这些研究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方法遵循。聚焦系统思维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进展。一是将系统思维作为研究视角和工作方法,如有学者着重关注以系统观念、系统思维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9]、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0]、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11]等问题,探讨系统思维如何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二是将系统作为目标修饰词,探讨党的二十大精神如何系统融入思政课[12]以及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改革[13]。整体观之,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后,学界对系统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迎来新的研究高峰。基于此,本文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整体性、动态性、结构性、层次性等系统思维,整体考察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进路。
一、解构之思:非系统思维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审思
自贝塔朗菲1937年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后,随着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技理论的发展,系统思维日益深入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同时,系统思维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历经古代朴素系统思维、近代机械系统思维、辩证发展系统思维及现代科学系统思维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系统思维虽日趋科学完善,但碎片化、零散性、孤立性等非系统思维的限制也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纵深发展。因此,推进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需先解构和破除非系统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束缚与限制,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性思维向复合性思维的转变。
(一)定势思维易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教学拓展
定势是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状态。定势思维是人在以往实践中所形成并使用已被固化的概念内涵、理论观点和逻辑规范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习惯性固化思维形式。一般而言,定势思维的形成与思维主体的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等内生因素和外塑因素息息相关,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定势思维可使人们在熟悉的问题领域中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消极的一面,定势思维也容易造成人们在新生环境中固守成规、生搬硬套、脱离实际,进而产生负面效应。基于此,只有破除定势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思维枷锁”,才能延伸和拓展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的思维空间。破除定势思维的具体表现为着重清除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唯经验定势思维、唯书本定势思维和非理性定势思维。一是清除部分教学主体的唯经验思维定式。唯经验定势思维是指教学主体习惯于以自身原有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顺推”新的教学客体及教学环境的思维方式。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思维活跃、求新求变、个性彰显,加之网络数字空间海量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频频冲击,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与“实”都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这就使得部分教学主体若仅凭原有的、过去的教学经验将难以满足大学生日新月异、提升自我的发展需求。二是清除部分教学主体的唯书本教学定势。唯书本定势思维是指教学主体照搬书本、崇拜书本、以书为上进行教学的思维方式。习近平要求高校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4]379。其中,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是“四个相统一”的基石,也是理念与实践中必须肯定和遵循的原则。但是教书并非唯书,而是要求教学主体在讲授书本知识时,顺应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在庞杂的知识体系中能为学生答疑解惑、传授真知、导航明向,争做“精于业”“传真知”的好老师。三是清除部分教学主体的非理性定势思维。非理性思维定式是教学主体具有反理性、反科学及反逻辑的错误取向,仅以个人主观意愿、经验碎片、感性存在等为标准开展教学的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导向性等特性要求教学主体需具有理论讲授、科学传授及逻辑推理的理性思辨能力和逻辑自洽力。基于此,为增强教学效果,解构定势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内在限制具有必要性与必然性。
(二)局部思维易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衔接贯通
局部是相对于整体、全局的概念术语。局部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习惯于将认知对象的某一片段、某一过程、某一要素夸大和放大为整体效应,在以偏概全中忽视了事物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必然联系性,仅以狭隘、孤立、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系统,是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要素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忽视任何一个教学要素都必然会破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进而难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建设发挥育人实效。目前,局部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约在教学内容方面较为明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教学主体根据一定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教学客体的思维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设计并传输给教学客体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信息,具有理论性与知识性、时代性与民族性、针对性与层次性等鲜明特征。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教学客体的实际,符合规律性、发展性及全面性等特征。因此,解构局部思维对教学内容衔接贯通的限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学会“两点论”“重点论”等辩证的思维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解构局部思维,并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的讲授,而是需要学会兼顾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且能具备跳出局部看全局并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定力,进而实现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的教学目标。
(三)线性思维易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固化陈规
线性思维又称单线思维,是指思维主体面对认知对象时,仅从原点出发,沿着固定不变的方向发展的单向型、平面型思维方式。具有线性思维的主体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多带有简单性、静态性及顺向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一个简单的、单向的线性实践,而是具有突出的复杂性、互动性和立体性。当前,全球化浪潮涌动、信息化一日千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致使人们的精神领域受到多元多样的思想冲击。但在这一思想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守意识形态性与政治性,才能在复杂的客观研究中实现以“一”统“多”、纵横贯通的立体架构。因此,单向的线性思维难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处的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境遇及复杂变幻的社会环境,难以满足教学客体求新求变的成长诉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素中,教学话语能够教育、鼓励、唤醒学生,承担着教学内容传播、师生情感沟通及价值观念引导的重要任务。作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力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内容高度、传递温度、接受力度均能对教学客体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时代发展,教学主体为增强与教学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亟需丰富“沟通式”“对话式”“生活式”等实践话语。这就对教学主体的话语方式转变提出更高要求。综上,解构线性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固化束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话语范式更迭,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和实效性的重要一环。
二、再构之合:系统思维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多维耦合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5]229。系统思维是将各要素整合成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全部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提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16],并希冀全体青年能够立志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16]。这一论述精辟凝练出系统思维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的极其重要的价值意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多要素构成的有机复合体,在教学实践中以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及协调性等特征精准对接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话语及教学评价等要素,既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实现由局部到整体的飞跃,也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系统看待问题和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整体性思维驱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元主体凝聚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间通过有机优化组合、相互联结和彼此筛选组成了系统的新质态即系统的整体性能。贝塔朗非曾借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重要命题来表示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同时,整体性思维是系统思维的本质属性。以整体性思维驱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主体凝聚是指在整体性思维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围绕共同育人目标,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推动形成“同频共振、齐头并进”的教学局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由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队伍等多元主体构成的新质态,是形成全员育人格局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讲话为遵循,在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上“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3],但仍要明确“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3]的建设任务。因此,借助整体性思维,教学主体应聚焦这一目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党政干部为教学核心领导统筹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教学主力传道授业解惑、以辅导员为教学保障服务管理学生,形成贯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环节的整体育人格局。不同时代的青年虽然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但是“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7]167。脱离时代大背景空谈个人成长发展是不成立的,也是无用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教学主体能始终立足新时代大学生所处的特定时代条件和现实境遇同向发力,并将自身力量紧紧凝聚成育人合力,持续鼓励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以自身的青春力量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二)结构性思维关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层内容整合
结构分为外在结构和内在结构。对于系统而言,结构位于系统的内部之中,“是通过系统的功能及属性表现出来的”[18]87。系统鲜明的结构性要求人们能够深入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而对事物进行独特的观察和分析。在系统中,结构体现为各要素间比例关系、排列秩序及作用方式的呈现,决定着系统功能是否有效发挥和有序发展。基于对系统与结构的认识,结构性思维就是指对系统各要素进行有序搭配和排列组合,以将零散、无序的信息内容加工转变为系统、有序的信息内容,形成层次化、关系化、结构性的知识网络,进而促使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达到最优化、最协调的效果。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就是以系统论的观点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复杂系统。简单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及现实需求,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推进地系统建构,使学生能够主观想学、方法善学和实践易学。当前,为贯彻落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要求,可以借助系统的结构性思维方式,坚持政治性与生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精准对接新时代大学生的层次性特征及需求,积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如此,在结构性思维的指导下,注重各层级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进而共同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体悟教学内容间蕴藏的价值选择及价值判断密码。
(三)动态性思维激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样话语创新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以过程而存在。恩格斯关于事物的过程性有着经典的论述,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9]218。这句经典论述深刻赋予了过程的变化性和动态性。一般说来,动态和静态作为事物的两种存在方式,二者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但在系统思维中,动态性是事物运行及演化的“助推器”。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动态性思维考察事物的矛盾运动,深入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以全面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动态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将思维客体和思维方式当作动态发展的过程加以考察的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为以动态的理念、思路及手段对系统进行动态思考、监控和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语言载体,承载着教学主体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彰显,其生动性、丰富性、人文性等直接关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以动态性思维激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样话语创新就是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加以考察,在保持话语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地充实和更新话语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主体要统筹把握“两个大局”中的“变”与“不变”,以动态性思维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从抽象、刻板的“教材话语”向具象、可感的“教学话语”的创新转化。而这一创新转化,均需教学主体动态性思维赋能教学实践才能实现。
(四)协调性思维反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重评价效果
协调即配合得当、和谐一致,是系统的关键属性之一,亦是系统整体最优化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协调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聚焦各子系统间的结构、层次及系统内外环境间的协调一致,是各子系统环环相扣、紧凑严密、相互照应,实现系统结果最优化的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子系统之一,其效果评价因关涉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各子系统多重维度,而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评价活动中,教学主体只有着眼于教学全局,着重从教学结构的稳定性、过程的有序性及功能的最优化出发,通过整体协调和部分协调、定性协调和定量协调等全方位对评价影响因素的协调,才能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强化宏观和微观的系统调控,实现评价的最优目标。因此,要实现借助协调性思维方式科学反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效果,就需要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间的统合点,找准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共通点,及时通过正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教学主体在运用协调性思维时,既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子系统能够搁置差异、合理合辙、协调配合,也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系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三、新构之路:系统思维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理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0]134也就是说,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科学地认识思维和应用思维。以系统思维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践课题。因此,以系统思维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教学主体围绕培养教学客体“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21]4的教学目标,结合时代背景,系统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话语及教学机制等。
(一)系统建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教学主体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2]330这两个“关键”言简意赅地揭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关键地位及根本作用。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不同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要素的建设和发展。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党和国家研究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并部署和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培训与研修等一系列操作性、创新性强的硬核举措。这些努力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在整体规模和自身素质方面显著提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因此,立足时代方位及学校需求,精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设着力点,需系统配齐建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配备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配齐建强、结构合理,更要有质有量、内外兼修。党和国家需通过合理高效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学科结构,以规避教师年龄、教龄结构失衡和教师学科背景单一等问题。同时,可以适当丰富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源,如积极聘请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能力的英雄模范人物、时代楷模、党政干部等担任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打开学生的知识视域。二是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育人先育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教学主渠道作用,遵循“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23]这一要求,以专业的理论素养胸怀大局,着力从根本上为教学客体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治国理政的政理及中国故事的事理,引导学生懂政理、明学理、通事理。三是提高教师专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与涵养德行的“人师”统一者。各高校都要着力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22]330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教师队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守教书育人职责,勇担传授知识、传播真理及传承文明使命的重要作用。
(二)系统谋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层次化”教学内容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0]9-10。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特性,因而理论是否能掌握群众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彻底、是否能够说服人。基于不同成长背景的教学客体自身所具有的差异属性及不同阶段教学目标的螺旋上升,亟需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进行系统谋划。《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需聚焦不同阶段教学客体的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予以擘画。大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要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主体需在课堂上和实践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3]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直接体现,要始终保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确保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内容横向贯通、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因此,系统谋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层次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使党的初心使命能够感召学生,增强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具体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知识水平、教育需求和特点,全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改革创新,教育引导教学客体深刻领悟和系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教学客体系统塑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进而能在火热实践中廓清思想迷雾,锤炼出过硬的实践品格。综上,通过“层次化”教学内容设置,以可感、可知、可实践的教学内容引领和感召教学客体,有助于帮助教学客体辨明人生方向,鼓足奋斗干劲,能够矢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力量。
(三)系统创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化”教学话语
一般而言,主流话语体系是统治阶级支持的、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话语体系,代表更先进、更广大、更普遍的阶级力量的政治立场。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必备要素,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职责,体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温度和热度。因此,政治性意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鲜明底色。系统创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化”教学话语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观照社会热点,找准学生需求点,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及主流价值观为基点,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理论,用生活话语讲道德观点,实现话语创新转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支撑的主流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要转化为人民实践中的指导力量,就需要人民能够对其进行喜闻乐见及通俗易懂的阐释和传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契合教学客体的认知接受特点且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及方法讲活、讲准、讲清、讲透,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能够直抵人心。二是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核心的主流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历程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要内容且逻辑严密的话语素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话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之中,通过对其进行创造性阐释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感染力。三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话语思想为延伸的主流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社会道德建设及个人道德建设的相关话语,结合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教学客体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系统构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机制
机制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方式,亦是系统高速有效运行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各子系统、各要素间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需借以“立体化”机制构筑对其运行、整合、协调作以最优保障。根据教学客体思想动态性及教学态势的变化性,运用系统思维构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机制、整合机制、协调机制有其深厚意蕴。一是完善的领导机制。高效的领导机制能够使组织权责分明、决策科学,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系统,也需要明确的、有力的、坚定的组织领导。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形成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建立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等一体化教师队伍配备为目标,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在最优的领导组织中保持主体活力。二是有力的整合机制。整合机制是通过组织和协调,对系统内的资源进行优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就是要通过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要素间的育人资源,系统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贯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育人格局,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整体性和逻辑性、层次性和递进性。三是高效的协调机制。在社会发展中,协调机制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调机制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点,统筹协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等各子系统间的关系,为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为落脚点,进而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发展中提高。概言之,无论是领导机制,还是整体机制和协调机制,均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的机制建构,是从全方位、立体化的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予以保障。
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以系统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着眼高质量发展全局,找准赋能最佳突破口,高度重视运用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及协调性等特性,以统筹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要实现系统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并非简单易成、一日之功,而需攻坚克难、久久为功。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既要在宏观上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的系统性,也要在微观上积极谋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子要素及子要素之间的系统性,紧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点,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进展、彰显新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英, 韩庆祥. 习近平系统思维的生成逻辑[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2): 15-20.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丁薛祥出席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并讲话[N].人民日报,2024-05-12(01).
[4] 李辉, 林丹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思维[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2(11): 103-111.
[5] 张驰. 系统思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4): 71-77.
[6] 胡洪彬. 系统思维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12): 55-61.
[7] 张改凤, 朱浩.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系统审视[J]. 系统科学学报, 2022(4): 73-77.
[8] 谢新峰.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9] 黄阿火. 以系统观念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3): 1-6.
[10] 顾红亮. 用系统观念思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J]. 北京教育(德育), 2022(9): 13-16.
[11] 郑敬斌. 以系统思维推进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J]. 人民论坛, 2023(10): 102-106.
[12] 孟宪生. 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3): 116-122.
[13] 薛秀娟.“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改革[J]. 系统科学学报, 2017(2): 84-87.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6]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 人民日报, 2017年5月4日(01).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8] 乌杰. 系统辩证学[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1]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01).
The Practical Way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tic Thinking
YUAN Peiyuan, ZHANG Ma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Systematic thinking is a scientific way of thinking in which people consciously apply the basic principle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ng rules of a system, focusing on achieving system optimiz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ke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an organic system with multiple elements such as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objec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discourse and so on that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acting,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talent suppor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great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facing new situations and tasks. It must have a new atmosphere and new ac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need to use systematic thinking to provide methodological enlightenmen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ystematic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