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7-03张婷

音乐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程思政

〔摘 要〕中国音乐史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音乐理论素养和历史理解的重要途径,还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别对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概述,并基于该理论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与目标、具体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

中国音乐史课程作为音乐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音乐理论素养和历史理解的重要途径,更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实践研究,探讨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为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高校音乐人才而做出一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一、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现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和挑战。高校音乐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然而,目前部分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制约了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发展。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将传统的音乐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并开始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建构自己的理解和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个人的经验、观察、思考来获取知识,并由于个人的经验的不同而获取不同的知识结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的社会性是其强调的一个重点问题。即知识的建构是在社会交往以及合作中完成的。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者通过相互合作、交流,从不同的角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由于这种合作、互动,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由于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构建,因此,教师的角色就成了引导者,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强大的组织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专业的知识底蕴来引导学习者主动地学习,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批判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中国音乐史的学习中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历史、音乐作品背后深刻内涵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民族认同感以及自豪感。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实践体验融入教学过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优化利用教学资源,并明确教学目标,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第一,思政内容渗透原则在中国音乐史课程设计中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无缝融入课程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事件和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想政治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通过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音乐作品,使其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收获,更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深层次的思想品德。

第二,是学习者主体性原则。主要强调通过自主表达等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建构知识。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情景构建、讨论、研究、创作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中应融入社会交往原则,即在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史及其思想政治内涵,进而提升了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第四,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应使用情境化原则,即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设定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获取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实地考察和音乐会观摩等活动,如带领学生前往红色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在历史事件中感悟和欣赏音乐作品,身临其境地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记忆。

第五,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应运用建构性评价原则,即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如作业、项目展示、讨论、质疑等方式进行评价,主要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表达为主的语言进行评价,从而启发 、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所学内容。

第六,建构性评价原则强调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着重考察学生建构、认识知识的过程,不能只看结果。在运用这一原理时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课题展示、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例如,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从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表达,还能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实际应用。

最后,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方式在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如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音乐作品、影像资料等多种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既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以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与目标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理念及课程目标进行了设定,具体如下:

1.课程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学生了解到音乐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而形成对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珍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批判性思维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音乐作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将优秀传统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推动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4)扩展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全球视野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5)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使其具备欣赏、理解和表达音乐的能力。通过学习历史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反思人生、感悟人生意义,提升其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2.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中国音乐史的演变脉络,包括起源发展、主要时期和流派的特点,能够辨识和描述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征;掌握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乐府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现代和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情况,包括中国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领域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中国音乐作品的音乐形式、曲式、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理解其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具备收集、整理和分析音乐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史事件的研究和解读;能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音乐史中的重要问题和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进行合理论证。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独特感悟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能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4)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的观念,认识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促使他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达形式,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

(三)具体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古代音乐的发展、现代和当代音乐的发展、音乐作品分析以及思想政治思潮对音乐的影响。

1.具体的教学内容

(1)古代音乐的发展

介绍古代不同时期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古代音乐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探讨宫廷音乐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如唐代的乐舞和宋元的雅乐,引导学生理解宫廷音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分析民间音乐在农耕文化和社会风俗中的表现,使学生了解民间音乐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2)现代和当代音乐的发展

探讨中国流行音乐在社会变革中的发展,如红色歌曲和改革开放后的流行曲目,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3)音乐作品分析

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包括古代乐府诗歌、宫廷雅乐、民间民歌、现代民族歌曲和流行音乐等,让学生理解不同音乐形式和风格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音乐形式、曲式、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探讨作品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思想政治思潮对音乐的影响

介绍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思潮,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探讨其对音乐创作和表现形式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分析历史事件对音乐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对音乐创作和表现风格的影响。

2.教学方法设计

中国音乐史课程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国音乐史及其思想政治内涵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活动、跨学科教学等。

首先是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中国音乐历史的整体认识。

其次是增加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想政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选取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作品的音乐形式、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实践活动也必不可少,在课外可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展览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历史文化的底蕴。

最后,要结合历史、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对音乐历史的理解。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国音乐史及其思想政治内涵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评价与改进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与改进策略:

1.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1)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

通过考试、课堂测验、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音乐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内容应包括对重要历史事件、音乐作品及其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分析。

(2)能力提升情况的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项目研究报告、实践活动等,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在音乐作品分析、历史事件研究和文献资料整理等方面的表现。

(3)情感态度的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兴趣和情感态度。重点关注学生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价值观念的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论文写作、主题演讲等方式,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政教育效果。重点关注学生在历史观、文化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2.教学改进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可根据学生在最终考核及过程性考核中的反馈和评价进行分析与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并与学术前沿结合,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以及课后反馈,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不断进行调整,例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

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参观音乐博物馆、参加音乐节等,通过实践去亲身感受中国音乐史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音乐史的理解和认识。

(4)注重个性化教育

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因材施教,因此,在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也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

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中国音乐史课程既能传授中国音乐史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育将会更加完善和系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①樊改霞:《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②谢芳:《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究》,《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

③田可文:《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须了解文献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八》,《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4年,第2期。

本文系六盘水师范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应用型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LPSSYkcszjg202105)研究成果;六盘水师范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欣赏I”(项目编号:2023-03-02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婷,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学。

责任编辑:任丽姝

猜你喜欢

中国音乐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论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的三维策略
比较音乐学视角下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探微
当今日本学界视域中的中国音乐史
翻转课堂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描教学研究
建构主义下的高等数学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