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日报》对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动员

2024-07-03唐燕郭荣浩

关键词:新中国

唐燕 郭荣浩

[收稿日期:2023-06-04修返日期:2023-08-19

作者简介:唐  燕(1994-),女,汉族,湖南衡阳人,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共党报党刊史。

郭荣浩(1995-),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医疗卫生史、医疗社会史。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1JDSZKZ09。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四川解放前疫病肆虐状况,应对美国细菌战威胁,《四川日报》持续关注并大规模报道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宣传、模范以及策略动员,使相关领导和组织承担起相应责任,要求社会各界树立正确思想,汲取榜样力量形成向上氛围,激发社会全体成员创新活力。《四川日报》的社会动员围绕党和政府政策中心工作而展开,体现了鲜明“党性”原则,同时践行群众路线,善用批评与自我批评锐利武器,重视议程设置,灵活运用多种呈现形式报道方式,极大提升了社会动员效果。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并结合《四川日报》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体质,使他们养成了讲究卫生习惯,而且树立了政治权威,赢得了政治认同,同时破除了封建迷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最终实现了个人、国家和社会的三方共赢。

【关键词】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四川日报》;社会动员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60(2024)03-0069-10

爱国卫生运动最早是1952年为应对美国“细菌战”发起的群众性防病活动,带有“非常”色彩,但战事结束后一直常态化和制度化开展延续至今,从“非常”转变为“日常”,成为极具中国特色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并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目前,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论述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全过程;二是对爱国卫生运动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三是就某一地区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四是探讨爱国卫生运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问题①。

然而纵观现有研究,无论是在史料的运用还是研究主体的选择方面,对于党的“喉舌”“耳目”的机关报,尤其是地方性党报,其重视程度都不够。列宁曾说,党的“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1]441,充分表明了党报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极端重要性。有鉴于此,本文拟探讨地方性党报《四川日报》在爱国卫生运动中的参与,这不仅能够丰富爱国卫生运动研究,而且能够还原党报在群众性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拓展党报党刊研究范围,还能为当前党报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日报》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的缘由

1952年9月1日,《四川日报》正式创刊。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亟需恢复发展和革新建设,作为党的机关报需要关注报道的事项繁多,《四川日报》之所以刊载大量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参与社会动员,一方面在于迫切改变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疫病肆虐状况,另一方面则是粉碎美国细菌战的需要。

(一)改变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疫病肆虐状况迫切要求

四川自然地理复杂,气候多变,各地温度、湿度差异极大,致使多种病媒滋生,病种繁多。据1916年《四川内务统计书》不完全统计,四川感染较为严重的传染病有霍乱、赤痢、伤寒、天花、麻疹、猩红热、白喉以及黑死病等8种,患病总人数达1 672 067人,其中死亡人数640 656人,病死率高达38.3%,在当年全省已明死因人数中占比达70.9%[2]98-116。根据1940、1941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统计表》显示,四川法定传染病新增为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赤痢、天花、白喉、霍乱、鼠疫、脑膜炎、猩红热、疟疾以及回归热等10余种。仅就霍乱一种疾病,民国时期就历经了1920、1939、1940、1945年四次大流行,感染者、死者无可统计。再如天花,1940—1949年,据报年年均有天花流行,且病死率达10%以上[3]11。新中国成立前夕,四川疟疾发病地区涉及巴县、忠县、广汉、璧山等131市、县,医院诊治病人数计79 747人[4]189。此外,四川还是钩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高发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地区还多发麻风、性病。

疫病肆虐,严重危害四川人民的身体健康,并对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民国时期四川现代医学基础薄弱,城乡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严重,1949年四川(含西康)现代医疗卫生机构仅有195个,卫生人员2 719名,平均每千人仅0.047人;医院病床1 972张,平均每千人仅0.034张[3]9。与此同时,传统中医则在国民党政府的打压下处境艰难,因此民众在患病之后往往得不到有效救治。在求医不得,施药无门后,民众往往转而求助于巫医神祇,不仅造成钱财浪费,更贻误病机或直接致人死亡。民国时期四川报界影响范围最广的民营报纸《新新新闻》就对川西农村地区的迷信活动进行揭露,其中与治病有关的就有“打保护、观仙、放阳花”等三种[5]。如此一来,因“病急乱投医”导致枉死的民众亦不在少数。此外,广大城乡地区公共卫生环境恶劣,民众不讲个人卫生又加剧疫病流行,如此陷入恶性循环。据统计,1949年时,四川人均寿命仅35岁。

以上既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在动因,同时也成为《四川日报》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的重要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6]381,报刊必须要服务人民,积极回应人民关切。

(二)应对美国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直接原因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初,侵朝美军企图通过“细菌战”挽救战争不利局势,从1月28日至2月27日连续在朝鲜我军前线阵地和后方上空,大量撒放传布细菌的各种毒虫[7],进一步扩大细菌战范围。消息一经确认,引发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2年3月14日,政务院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19日,中央防疫委员会发布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成立防疫委员会。《人民日报》也在3月23日发出号召:“防御美国侵略者的细菌战,人人都来参加爱国的卫生防疫运动”[8]。自此,一场以粉碎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大规模群众性卫生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2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三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规定:“一九五二年成立之各级领导爱国卫生运动机构今后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9],爱国卫生运动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

在党中央领导部署下,四川省积极响应。1952年4月,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行署将原先设立的卫生委员会改为卫生防疫委员会,由行署与所属民政、公安、文教、卫生、妇联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领导辖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9月1日,四行署合并为四川省。9月24日就召开了四川省首届卫生行政会议,确定“以大力培养中级卫生干部,继续普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发展和巩固全省卫生基层组织,在卫生人员中继续进行思想改造,为今后全省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10]。1953年1月28日召开省首届卫生工作会议强调了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性,“特别是从去年四月,全省的爱国卫生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普遍深入开展,九个月来全省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进,讲卫生、爱清洁逐渐成为劳动人民的习惯”[11]。与此同时,撤销原先各行署卫生防疫委员会,于1952年10月10日成立四川省卫生防疫委员会,1953年2月10日省卫生防疫委员会又改为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全省反细菌战工作和群众性卫生运动,并且在区、乡设分会、支会,区、乡(镇)所属的街、段和村设卫生小组。机关、学校、企业、团体也相应建立起分会或小组。

因此,反对美国细菌战以及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是《四川日报》进行社会动员的直接原因,也是作为党政“喉舌”的机关报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职责的重要体现。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日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的内容

社会动员是指“动员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引导动员客体参与的过程,最终达到动员主体所期望的目的”[12]。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实现粉碎美国细菌战,除害灭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等目的,《四川日报》主要进行了组织、宣传、模范以及策略动员。

(一)组织动员:敦促领导组织承担相应责任

组织动员是根据组织的功能或人们的职业、年龄、性别等分门别类地把人们吸纳到各种社会组织中。组织动员能够有力保证动员渠道上下通畅,并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足够力量、实现动员目标奠定组织基础[13]46。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垂直组织,同时也组建了不同行业领域的横向组织,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为爱国卫生运动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同等原因,一些地区、单位游离于组织之外,例如成都市爱国卫生运动在开展四个月之后,仍有不少地区没有设立分会和支会[14],还有建立了相关组织,但是并未起到应有作用或是工作仍然存在不足。我们党历来强调“领导挂帅”,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主要领导是否尽职尽责有莫大关联。

《四川日报》通过极力敦促相关领导组织承担相应责任,参与组织动员。在总结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情况时主要归因于领导重视与否。1952年10月31日在头版刊载的《我省爱国卫生运动获显著成绩》中指出,“领导重视和群众力量相结合及群众技术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地区成绩大,领导干部思想麻痹而又存在官僚主义作风的地区或单位则成绩很差”[15]。1953年3月25日在总结全省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情况时也提到“不少地区和单位,领导不重视,单纯强调中心工作忙,使运动至今尚未很好开展”[16]。在总结西南铁路局中级技术学校卫生工作之所以做得好时,同样强调原因在于该校“党、团及行政领导上先后进行了深入动员,成立了全校性的与各队、各组的从上到下的爱国卫生组织”[17]。

同时,对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不好的组织和领导进行公开批评。如“成都西南铁路局施工局中心医院的领导到十月初对爱国卫生运动还抱着拖延应付的态度,以致运动没有很好开展,虽经批评仍未立即改正。这是比较突出的例子”;“邛崃县领导上两次都不参加该县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会议,使该会的工作布置都很难作出决定。泸州市民生公司、宜宾县联社仓库、涪陵城区各机关、成都市疗养院、西南铁路中级技术学校等单位对运动采取不理的态度,甚至还公开拒绝检查,应即纠正。”还指出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的不足,“由于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没有及时提出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和做法”[18],使全省爱国卫生运动不够普遍、平衡,甚至出现个别地区错误理解运动性质,因而使工作松弛下来的情况。

此外,通过正面案例树立组织和领导标杆。《四川日报》多次报道领导在爱国卫生运动中亲自动手,深入基层的事迹。如“泸州市在金再光市长亲自领导下,清除了长江、沱江沿岸堆积百余年的垃圾五千余吨”[19];宜宾市张汉夫副市长“在搬运垃圾中亲自带头。他挖了又抬,抬了又挖,一直没有休息”[20]。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后期,即“除四害”运动中,《四川日报》更是多次宣传“党委领导”“书记挂帅”,如“省委书记阎秀峰同志以及各机关单位的领导同志都亲自上战场,与群众一道挖运泥土”[21]。通过组织动员,无疑能够使爱国卫生运动尚未开展或是开展不好的相关组织和领导转变思想,从而积极行动起来。

(二)宣传动员:要求社会各界树立正确思想

宣传动员就是动员主体基于某种目的而采用解释、说服、鼓动等形式去影响动员客体的心理,通过阐述某种思想、主张、观点和主义,达到使动员客体的思想感情乃至行为活动能够按照动员主体的愿望变化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13]45。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抗美援朝、粉碎美国细菌战,因此在运动开展前期,《四川日报》往往结合爱国主义思想进行宣传动员。诸如,“我们要进一步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进身体健康,搞好生产,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彻底粉碎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22]“要进一步认识爱国卫生工作是关系国家建设,人民健康和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一件大事”“爱国卫生运动是保证加强抗美援朝斗争力量,保障国家经济建设事业顺利进展的重要任务”[23]等宣传话语。可见,四川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动员并未因为地处西部内陆就减少了爱国色彩。

《四川日报》还针对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想进行了详细阐释。例如,针对有人认为卫生工作影响生产的观点,1953年3月7日发表《搞卫生会影响生产吗?》报道南充市棉织生产部在爱国卫生运动中提出“生产”和“卫生”两不误的口号,不仅极大改善了卫生条件,提高了工人们的健康水平,还打破了生产记录,完成了增产任务,有力驳斥了某些人认为在工厂中“搞卫生,就要妨碍生产”的错误论调[24]。还报道了广汉金角村的卫生工作积极配合秋耕、秋种和秋季积肥工作进行,取得很大成绩,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认知由之前的“怕搞卫生工作影响生产”转变为“搞好卫生工作,人畜两旺,对生产有利”[25]。针对部分人认为卫生工作是临时性的以及松劲自满情绪进行批判,促使爱国卫生运动经常化。《四川日报》指出:“目前,某些地区的干部及群众中还存在‘夏天已过,爱国卫生运动也过去了的错误认识,或以为已经取得一定成绩而产生自满松懈情绪”,要求“克服自满和松劲情绪,继续贯彻此运动”,要使“清洁卫生成为群众日常的行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卫生组织和各种制度,使爱国卫生运动制度化、经常化[26]。”

在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动员中贯彻卫生工作的“四大原则”:基于“预防优先”原则,《四川日报》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卫生防疫知识,不仅通过连载方式介绍了夏秋季高发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注意防止伤寒病》《做好卫生工作防止痢疾》以及《消灭蚊子防治疟疾》,而且《四川日报》编辑部还与四川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备委员会合编创办《科学知识》副刊,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基于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四川日报》开设“医疗卫生工作为工矿服务”“医疗卫生为农业生产服务”等专栏,强调爱国卫生运动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基于“团结中西医”,《四川日报》多次批判错误对待中医的思想,指出“中医对于支援工农业生产、运粮、筑路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反对封建迷信治疗方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基于“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四川日报》批评了“一些卫生干部单纯强调卫生工作重要,不与有关方面联系,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孤军奋战,以致往往草率‘突击一下,交代任务完毕”的做法,强调要“积极发动群众做好爱国卫生工作”③。

(三)模范动员:汲取榜样力量营造向上氛围

模范动员就是指动员主体运用先进群体和精英人物的优秀事迹或者典型事例来规范动员对象的行为,激发被动员者的赶超心理。由于这些模范人物是属于人民群众的一分子,因此为普通大众提供了现实的学习榜样,从而营造全社会向上的氛围。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过程中,通过自下而上的爱国卫生模范评选工作,不仅能够把群众在运动中所表现的智慧和知识加以总结和发挥,而且可以克服松懈情绪,巩固现有成绩,推动运动继续前进,深入贯彻下去。在爱国卫生模范评选中,四川也涌现出大量地方级和国家级卫生模范个人和单位。1952年12月在全国卫生模范评选中,杨银州被评为甲等模范个人,游子才、魏老娘被评为乙等模范个人,四川省广汉县金轮乡金角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军区公安某团第四连、成都市全心巷被评为乙等模范单位。1953年1月13日杜心源委员在首次省府委员会上关于文教卫生工作的发言中指出:“合省后的爱国卫生运动,仍在继续前进,全省已出现大量的卫生模范和模范卫生单位,仅成都市即有个人模范1 014个人,模范单位168个[27]。”

《四川日报》对卫生模范个人单位的先进事迹也进行了大量报道。杨银州带动群众打鼠129 000多只,占全县捕鼠总数30%以上;万县劳动妇女魏老娘创造了“食饵诱蝇聚歼法”;成都市店员工人游子才创造了“滑杆捕鼠法”;省卫生模范李文华在这次运动中起了带头作用,他曾亲自动手做了400多个打鼠器,发到各小组去;年仅10岁就被评为长宁县卫生模范的小同学王多明,带领同学燕国富、陈天真、刘淑君等8人以及妹妹王多石组成了一支10个人的灭蝇突击队,捕杀20万个苍蝇。他们的爱国卫生行动,使之前对爱国卫生运动存在应付心理的居民也积极行动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居民组长文秋眉在听了南京鲁大妈的模范事迹后,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她在五世同堂派出所辖区爱国卫生支会的帮助下,召开了一次群众大会,整顿了卫生基础组织,改选了卫生员、卫生组长,团结了街上的积极分子,决心要赶上全国乙等卫生模范单位——全心巷[28]。

在模范动员之下,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积极参与运动中来,表示要向卫生模范看齐,并互相进行挑战应战,如“成都东府街特别提出了保证本年无蝇无蚊的条件,向全区挑战。接着有20个支会应战并互相挑战。”由此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进入高潮,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氛围,模范动员的效果得以充分发挥。

(四)策略动员:激活社会全体成员创新源泉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都对策略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毛泽东就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29]1298。”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过程中,尤其是后期“除四害”运动中,就非常注意通过策略动员广大群众,激活社会全员的创新源泉。

《四川日报》经常刊载各地干部群众的各种发明发现,如“郫县合兴乡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在除四害运动中,创造了利用野生植物‘打破碗花花消灭苍蝇蚊子的好办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这一发现甚至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关注和赞扬。《四川日报》也据此发表“短评”极力号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30]。此后,南溪县文化乡人民委员会的干部又发现能毒杀孑孓、蛆虫的野草“五朵云”;中共叙永县马岭区委副书记王朝宽同志,经过不断的刻苦钻研和依靠群众的无穷力量,发现了255种能够灭杀蛆虫的野生植物,《四川日报》通过图文方式对其中酸浆草、苦檀叶、痱子草、三皮枫等30余种野生植物及使用方法和成效进行了介绍[31]。

《四川日报》还多次介绍“除四害”具体方法,如捕麻雀可以用空屋关、用筛子扣、用电筒射照;捕老鼠可以用引诱法、鼠夹法、填塞鼠洞;灭蚊要填平污水坑和洼地,疏通阴阳沟渠,铲除院坝杂草;灭蝇要勤除粪便、厕所内常撒草木灰或石灰等[32]。在国家财力资源有限情况下,《四川日报》通过策略动员发动男女老少齐动脑、齐动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是爱国卫生运动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日报》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的特点

《四川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体现了鲜明的“党性”原则,主要围绕党和政府的政策指示以及中心工作开展爱国卫生社会动员;在社会动员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体现了显著的“人民性”。此外,《四川日报》还非常重视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的议程设置,灵活使用多种呈现形式、报道方式提升动员效果。

(一)坚持党报姓党,围绕党和政府政策以及中心工作

党历来重视党报党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各中央局、各省市党委以及一些地(市)乃至县的党委纷纷创办自己的机关报,并迅速发展。据1950年调查统计,各级党的机关报多达151家,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9%,居各类报纸首位[33]183。《四川日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

作为党的机关报,《四川日报》不仅及时传达爱国卫生运动的政策指示,表示对于这一工作的重视和拥护,而且在报道爱国卫生运动时往往结合党和国家长期性和阶段性中心工作、重点任务,体现了鲜明的“党性”原则。《四川日报》一以贯之宣传爱国卫生运动要为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服务。1953年9月29日刊载的《我省卫生工作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指出:“在工厂中,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突击月使工人的发病率大大降低,促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如自贡市新华制盐厂锅炉检修组工人在爱国卫生运动后,全组再没有人生病,生产效率提高了5%,平均每月增产2 000余万元[34]。”1954年1月1日发表的《四年来我省卫生机构为农业生产服务》也提到:人民政府“在农村中更结合生产领导农民普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一运动大大改善了农村卫生面貌,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并直接推动了生产。如梁平县七区明达乡明达村劳动妇女古朝赞在互助组内,发动积肥、清除垃圾、挖污泥,积肥1 400多担,不仅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而且给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的肥料,保证了今年的粮食增产[35]”。

1953年3月是全国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运动月,《四川日报》也结合婚姻法宣传卫生工作,“泸州、南充等地在宣传工作中,重视结合当前春耕生产和贯彻婚姻法运动,利用幻灯、金钱板、土广播、院坝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仅南充市在配合贯彻婚姻法运动所举办的卫生展览,7天内观众达6万人”[16]。

(二)践行群众路线,善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

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规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36],这是我们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牢记初心使命,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为此,《四川日报》专门设置“读者来信”“读者来信专页”“对四川日报读者批评建议的反应”等栏目,刊登广大人民群众对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批评或建议,以及被批评者所作出的后续回应。其中,就不乏有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来信,如平昌县舒起予来信称:“平昌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的卫生工作,只是形式上发了一大堆文件,叫我们学习,对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却漠不关心”,如厕所、养敞猪、疏通阴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以上情况两次经四川日报转平昌县监察委员会处理,但至今一点没有改正,希望有关单位及时设法纠正,不再损害居民的身体健康”[37]。平昌县人民政府对此在《四川日报》上进行了公开检讨,不仅认同了读者批评完全属实,也让领导卫生工作的同志进行了思想检查,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就厕所问题、环境卫生、公共卫生设备等方面提出了设法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诸如此类的批评信件还有不少,如“簸箕上街百货公司门市部漠视爱国卫生运动应作公开检讨”“青神县为什么不重视爱国卫生运动”“梓潼县爱国卫生运动没有很好开展”,等等。

除了传达群众读者的意见,《四川日报》工作人员也积极对爱国卫生运动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揭露。1953年5月24日第三版刊登了记者方生《揭发一桩官僚主义的总结报告》,批评了资中县人民政府在春耕关键时期下发多达120项的《资中县一九五三年春季爱国卫生突击运动工作总结报告表》[38]。

为了更好地深入群众,增强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质效,根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报纸应当把建立和领导通讯员网和读报组的工作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39]。《四川日报》大力建立通讯员网络,到1953年2月,全省共发展通讯员10 700人,其中工农通讯员600人,劳动模范100多人,特约通讯员618人,加强了党报的群众基础④。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和及时交流各地通讯读报工作情况、经验,传达报道意见,指导和推动通讯读报工作,《四川日报》还先后设立了“读报工作”专栏和“通讯与读报”专刊。事实证明这一工作,在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动员中起到了很好效果。如成都劳动人民第一新村“在爱国卫生运动中,通过读报组的宣传教育,使居民们从思想上认识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全村展开了组与组的挑战应战。仅从8月7日到8月14日一个星期中,该村就消灭了苍蝇23 759个、捕鼠12只,疏通阴沟1 440尺,铲除杂草2 300平方尺,堵塞鼠洞434个”,“很多居民在爱国卫生运动中,都是通过读报发挥了积极性”[40]。

(三)重视议程设置,灵活使用多种呈现形式报道方式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最早由美国媒介研究者麦克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他们认为,“在媒介和公众的议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联系,即经过一段时间,新闻媒介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而新闻议程的优先选择是很明显的:报纸标题的大小和语言是否刺激,消息的篇幅长短,登载的版面是否重要和醒目;形式是否多样、生动活泼,等等”[41]。为了提升动员效果,《四川日报》也非常重视议程设置,灵活使用多种呈现形式报道方式,使广大群众重视爱国卫生运动,并积极参与其中。

《四川日报》从创刊起,就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报纸。一版是要闻版,主要刊登省内外和国际重大新闻;二版是生产建设经济工作生活;三版是政治生活以及科教文卫事业;四版是国际时事。虽然四个版面都刊登过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但总体来看仍然具有相对固定性,除重大新闻在第一版外,1953年3月以前主要安排在第二版,此后主要在第三版。相对固定的版面能够加深读者印象,并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在版面设计上,为了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重视,多次用头版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专版报道,并且标题字体也通过加大加粗或使用书法字体,异常醒目,标题内容也极具鼓动性,如“千军万马直捣蚊蝇老巢”“火热的干劲 英勇的战斗”等。有时还在报头两侧位置以黑板报形式进行宣传报道。

《四川日报》关于爱国卫生运动报道的栏目体裁也极为丰富。据统计,《四川日报》涉及爱国卫生运动的栏目有“读者来信”“读报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时事讲话”“宣传员讲话”“时事测验”“成都消息”“新事物”“思想漫谈”“爱国卫生小故事”“卫生工作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在四川各地”“科学知识”“在除四害战线上”等;体裁除新闻报道外,还有社论、通讯、短评、图片、漫画、表格、故事、金钱板、快板剧、诗歌等十余种,采用贴近人民群众、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能够使爱国卫生运动更加深入人心。

在报道方式上除常规报道外,也注重依托重大节日以及重要时间节点进行社会动员。节日因其独特的情感聚合和价值传递功能,成为党和国家开展社会动员的重要载体,《四川日报》就经常在妇女节、儿童节宣传妇幼卫生工作和儿童应注意的卫生问题。为了迎接国庆动员开展突击卫生周和爱国卫生日清扫工作,春节前则结合“打阳尘”“除旧岁”等传统活动进行动员。此外,春耕、秋耕关键时期、春夏秋冬四季疾病高发期都是开展宣传的重要节点。通过常规报道和重点报道相结合,能有效提升动员效果。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日报》参与爱国卫生社会动员的成效

《四川日报》通过组织动员、宣传动员、模范动员以及策略动员等方式使社会各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中,对于个人、国家以及社会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四川日报》相关报道中可以略知一二。

(一)个人层面:增强了人民群众体质,养成了讲究卫生习惯

从个人层面来说,降低了疾病发生概率,增强了人民群众健康体质,并养成了讲究卫生的习惯。到1952年底,全省天花发病人数由1950年传染病报告数的第3位降到第5位,成都更是从这年以后“天花近于绝迹”。回归热发病人数也比1951年降低87.2%,死亡人数降低98.8%。1955年,全省传染病死亡人数比1950年下降了70%;天花从1951年报告发病11 584人,死亡2 233人,下降到仅发病7人,且无死亡;黑热病基本消灭;霍乱、回归热和斑疹伤寒未再发生流行。1957年全省疟疾发病人数较1956年下降75.2%,病死率减少到3.74/万[3]19-33。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

爱国卫生运动也逐渐内化为广大群众的日常行为习惯。温江县文家乡五村王天成夫妇改变了过去“洗足不如洗铺盖,洗铺盖不如翻铺盖”的习惯,现在临睡前都要洗一次脚。六十多岁的农民宋洪兴,过去认为剪了指甲要生病,这次受到爱国卫生教育,也把留了五分长的指甲剪了。过去水缸不加盖的,现在大部用篾笆和木板盖上。孕妇们也打破保守思想,产前到妇幼保健站去检查[42]。在搞好个人卫生基础上,部分群众还热心帮助他人搞好卫生,展现了一幅幅互帮互助的和谐场景:劳动人民新村的卫生员熊玉枝为了帮助别人搞好卫生饭也顾不得吃;六十岁的老头曾思明一气就帮人洗了四间房子;军属陈宽病了,居民蒋伯贞夫妇每天去服侍他,并帮助他把家也打扫干净,将九年未洗的帐子也给他洗干净了;新村妇代会主任谭贤贞在卫生运动中更是一贯积极带头,她曾经三次负伤,即使手上、腿上的伤口还未痊愈依然处处积极带头[43]。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使爱国卫生运动顺利开展,并使“讲卫生、爱清洁”逐渐成为劳动人民的习惯。

(二)国家层面:树立了政治权威,赢得了政治认同

从国家层面来说,除了前文提及的推动了城乡生产建设,另一方面还树立了政治权威并赢得了政治认同。《四川日报》刊载的成都市全心巷十七组全体居民写给李井泉的信中就说道:“政府领导我们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我们这条臭水沟的巷子变了样:从前臭气熏人的全心巷,现在已成了焕然一新的‘光荣巷”“为了感谢毛主席、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保证将爱国卫生运动经常化,并进一步搞好卫生工作[44]。广大群众还经常将解放前和新中国进行对比从而达致认同。劳动人民新村经过爱国卫生运动,呈现出新面貌,“居住在这里的人,谁也忘不了解放前在皇城坝居住时的悲惨景象:终年堆着垃圾,他们居住的房子就建筑在这些陈年的垃圾堆上;没有下水道,污水常常遍地流,苍蝇、蚊虫到处繁殖,每年夏天疾病流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终日劳动不得一饱,更顾不上讲究卫生”。而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并建立了劳动新村,让他们搬到新居,过着愉快、幸福的生活”,新村居民热爱自己的政府,三年来,在各项运动中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爱国卫生运动开始后,新村居民就说:“我们劳动人民翻了身,毛主席和人民政府关怀我们的健康,给我们修了新房子住,又教育我们讲卫生,预防疾病,我们一定要把卫生工作搞好”[43]。这种话语表达在少数民族中更为显著,松潘县13名少数民族病员在“读者来信”中就说道:他们因患麻风病被人民政府送到成都华西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病情很快得到好转,并认为这种幸福是共产党、毛主席、人民政府带来的。同时提及在国民党时期,少数民族受尽了压迫和剥削,表示要好好养病,好早日痊愈返家,宣传人民政府优待少数民族人民的种种情形,以努力生产来报答这份恩情[45]。因此,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在经济上推动了生产发展,而且在政治上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

(三)社会层面:破除了封建迷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从社会层面来说,改善了人居环境,破除了封建迷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通过爱国卫生运动,根治了多年来的卫生“顽疾”:“宜宾市把明末李闯王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庙大污水池改变为养鱼池,成为劳动人民的休憩所在;成都市的皇城,是三国时期的遗址,年久失修,附近断瓦残垣,垃圾杂物堆积如山,但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经过人民政府大力修建,这里已成为人民的体育场了”[15];万县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卫生也出现新面貌,“几十年来从没有扫除过的垃圾,来了一次彻底清扫,群众的日用家具也彻底洗擦了一遍,苍蝇基本上绝了迹,街道上也干净了”;万县郊区清泉村的村民,原先普遍存在迷信思想:认为病是鬼神作怪,与卫生毫无关系,因此以前该村房屋内外,牛栏、猪圈、井边、道旁都堆满了垃圾、污水、猪屎、牛粪遍地皆是,但在爱国卫生运动中,村领导动员村民260人,10天内就把40多年从未疏通过的一条大阴沟疏通了。同时,大力消灭“五毒”,清除垃圾,还设立了饮水消毒站3个,“全村面目为之一新”[46]。

此前,达县、宣汉、简阳、三台县部分区、乡,有的农民得了病,用“求神水”“拜活佛”等封建迷信办法治病,但随着农村巡回医疗队配合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农民“求神水”“拜活佛”的现象逐渐减少了[47],甚至有群众通过对比、揭发等方式主动破除迷信、要求科学。南充市河东乡李真德就来信通过对比同村两位孕妇临盆时其中一位采用草灰烫肚、撒谷米“辟邪”、化符水导致死亡,另一位在胎位不正的情况下将产妇送到医院最后成功生产的事件,认为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打破一切封建迷信观点是很必要的。多位读者反映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对农民生产、生活、健康和经济上产生极大影响,并希望农村工作干部、卫生工作人员,积极耐心地教育农民,向农民宣传科学道理,用当地的活人活事,对农民进行教育,使农民懂得有病一定要找医生治疗,不再迷信鬼神和巫医。另外,教育那些从事封建迷信职业的人,要他们从事劳动生产,不能再依靠欺骗剥削农民来过活,把他们引向正确的道路,形成了热爱科学、推崇科学的良好氛围。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几乎都与社会动员相伴而生,作为党政“喉舌”的机关报都很好地扮演了“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的角色,努力参与其中。就《四川日报》来看,其还参与了爱国丰产运动、增产节约运动、贯彻婚姻法运动等社会动员,而这些运动都具有阶段性特点,只有爱国卫生运动延续至今,故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四川日报》通过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动员、宣传动员、模范动员和策略动员,可以说极大提升了社会动员效果,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其参与社会动员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重视议程设置等特点也对当今党报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最后,感谢2022年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疫病防治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22MLL003)的资助。

注释

①    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肖爱树《1949—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李洪河《反细菌战调查与建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肇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艾智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清洁卫生运动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9期;高中伟等《新中国初期“除四害”运动社会动员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荆蕙兰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爱国卫生运动述论》《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崔丹:《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以上海为考察中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年第3期,等等。

②    1954年11月15日至17日,万县专署召开了中医代表会议。到会代表认为:中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五年来对支援工农业生产、运粮、筑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反对封建迷信治疗方法等工作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全区人民疾病的预防、治疗工作有80%以上是中医做的。

③    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过程中,《四川日报》多次表明“卫生工作要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如1952年12月28日在“时事讲话”栏目发表《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一文,随即1953年1月5日又发布社论《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等。

④    四川日报史编写组. 四川日报四十年(1952—1992)[M]. 内部资料, 1967.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郑成林. 民国时期国情统计资料续编: 第23册[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

[3]杨超. 当代四川卫生事业[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4.

[4]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省志·医药卫生志[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6.

[5]川西农村迷信之一斑[N]. 新新新闻, 1947-02-1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妄图挽救无法挽救的军事惨败 侵朝美军疯狂撒布细菌 朝中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必将予以正义声讨和最严厉的制裁[N]. 人民日报, 1952-02-22(01).

[8]防御美国侵略者的细菌战, 人人都来参加爱国的卫生防疫运动[N]. 人民日报, 1952-03-23(04).

[9]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三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N]. 人民日报, 1953-01-04(01).

[10]四川省首届卫生行政会议结束 确定全省继续普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N]. 四川日报, 1952-10-06(02).

[11]我省首届卫生工作会议开幕[N]. 四川日报, 1953-01-

[12]29(01).

[13]李德成, 郭常顺. 近十年社会动员问题研究综述[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46-54.

[14]唐明勇, 孙晓晖. 危难与应对: 新中国视野下的危机事件与社会动员个案研究[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

[15]成都市爱国卫生运动简报[A]. 成都市档案馆, 档案号: 0055-00-268-17.

[16]我省爱国卫生运动获得显著成绩[N]. 四川日报, 1952-10-31(01).

[17]全省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发展不平衡[N]. 四川日报, 1953-03-25(01).

[18]西南铁路局中级技术学校卫生工作做得全面彻底并能保持经常[N]. 四川日报, 1952-09-11(01).

[19]我省春秋季爱国卫生运动有成绩 今冬明春卫生工作应推进一步[N]. 四川日报, 1953-01-01(02).

[20]川南各地卫生情况有显著改善 今后需要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巩固城市已有成绩[N]. 四川日报, 1952-09-18(02).

[21]宜宾市张汉夫副市长积极带头清除垃圾[N]. 四川日报, 1953-04-15(03).

[22]千军万马直捣蚊蝇老巢[N]. 四川日报, 1958-03-02(01).

[23]迎接国庆和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N]. 四川日报, 1952-09-25(02).

[24]成都市自本月十日起举行“夏季爱国卫生运动突击月”[N]. 四川日报, 1953-04-10(03).

[25]搞卫生会影响生产吗?[N]. 四川日报, 1953-03-07(03).

[26]不搞卫生工作自己吃亏[N]. 四川日报, 1953-10-29(03).

[27]冬令期间不能放松爱国卫生运动[N]. 四川日报, 1952-

[28]11-14(02).

[29]杜心源委员在首次省府委员会上关于文教卫生工作的发言[N]. 四川日报, 1953-01-13(01).

[30]北蓥新街在卫生突击运动中改变了面貌[N]. 四川日报, 1953-04-05(03).

[31]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2]“打破碗花花”能灭蚊蝇[N]. 四川日报, 1958-03-19(01).

[33]哪些野生植物能够杀灭蛆虫?[N]. 四川日报, 1958-06-

[34]25(03).

[35]想方设法歼灭“四害”——介绍几种除“四害”的方法[N]. 四川日报, 1957-12-01(03).

[36]吴廷俊. 中国新闻传播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37]我省卫生工作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N]. 四川日报, 1953-09-29(03).

[38]四年来我省卫生机构为农业生产服务[N]. 四川日报, 1954-01-01(03).

[3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N]. 人民日报, 1950-04-22(01).

[40]平昌县城区的卫生工作只重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N]. 四川日报, 1953-10-18(03).

[41]揭发一桩官僚主义的总结报告[N]. 四川日报, 1953-05-24(03).

[42]新闻总署发布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N]. 人民日报, 1950-04-23(01).

[43]成都劳动人民第一新村通过读报搞好了卫生[N]. 四川日报, 1952-09-23(02).

[44]郭镇之.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J]. 国际新闻界, 1997(3): 18-25.

[45]温江文家乡五?六两村农民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N]. 四川日报, 1952-11-11(02).

[46]在爱国卫生运动中的劳动人民新村[N]. 四川日报, 1952-

[47]10-03(02).

[48]臭水沟变成了“光荣巷”[N]. 四川日报, 1952-10-25(02).

[49]十三名少数民族病员感谢共产党和政府的恩情[N]. 四川日报, 1952-10-06(02).

[50]破除迷信思想人人爱讲卫生 万县街道都很干净[N]. 四川日报, 1952-10-06(02).

[51]四川省农村巡回医疗工作获得成绩[N]. 四川日报, 1953-09-08(03).

The Social Mobilization of Patriotic Health Movement by Sichuan Daily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TANG Yan1,2, GUO Ronghao1

(1.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1, Sichuan, China)

Abstract: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order to change the epidemic situation in Sichuan before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ope with the threat of bacterial warfar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ichuan Daily continued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reported the patriotic health movement on a large scale.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organization, publicity, model, and strategic mobilization of the patriotic health movement, it requires the relevant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to assume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ies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set up correct ideas, draws the power of example to form an upward atmosphere, and stimulates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The social mobilization of Sichuan Daily is carried out around the central work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which reflects the clear principle of “Party spirit.” At the same time, it practices the mass line, makes good use of the sharp weapon of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attaches importance to agenda setting, and flexibly uses various forms of presentation reporting, 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effect of social mobilization. Through unremitting efforts from all parties and effective social mobilization by Sichuan Daily, not only has the peoples physique been strengthened, they have developed hygiene habits, but political authority has been established, political recognition has been won, and feudal superstitions have been dispelled, creating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Finally, the tripartite win-win for individuals, the state, and society was realized.

Keywords: New China, patriotic health campaign, Sichuan Daily, social mobilization

猜你喜欢

新中国
浅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竹笛艺术的发展
关注历史发展的逻辑
还原真实
历史视角下推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科技战略研究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60年中国的韩国文学研究
新中国的女博士学位授予史探微
周恩来新中国水土保持思想初探
论新中国独立自主文化建设道路的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