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德勒心理学“共同体感觉”理论对钢琴演奏时紧张心理的启示
2024-07-03张姝昱刘羿君
张姝昱 刘羿君
钢琴演奏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一样,演奏者需要在舞台上高质量地呈现自己练习的内容。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在上台演出时经常会出现紧张的心理状态,演奏者的心理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表演的质量。
“共同体感觉”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具体措施方面有三个途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奉献。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共同体感觉”不仅能够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也对日常生活有所帮助,指导人们的生活社会交往等等。本文以阿德勒心理学“共同体感觉”理论为视角,结合自身演奏经验,探讨在钢琴演奏时紧张心理方面问题的启示。
无论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还是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中向他人展示才艺,演奏者在台上弹奏曲目的时间里,都或多或少会经历一个紧张的心理过程。钢琴演奏既需要演奏者有熟练的技巧,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奏者的心里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演奏的实际效果,所以演奏者就要在演奏的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状态。除了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练习提升钢琴表演者的演奏技巧能力以外,还需要重视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深入了解出现紧张情绪的原因,学会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这样才能够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较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演奏水平。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创立地个体心理学思想在当代心理学思想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受到许多教育者的重视,他的“共同体感觉”理论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阿德勒与“共同体感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个体心理学之父,是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共同体感觉”(common sence)也称“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后期思想的重要发展,也是其个体心理学体系的重要标识,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阿德勒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阿德勒认为人出生就带有自卑感,要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克服自己的软弱,因此自卑感与社会兴趣是密不可分的,人们需要依靠社会兴趣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共同体感觉”的定义:一种全面体现在知情意行上对他人关心、合作与奉献并从中找到自身归属感和人生价值的倾向性;“共同体感觉”的重要性:它是作为评价人类价值惟一且普适的标准;“共同体感觉”的培养途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与他者奉献。
“共同体感觉”是整合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因素的有机统一体。它是指对待他人他事的积极态度和看法,以及对他人的认同感和对群体的归属感,并表现出与他人谋求合作以寻求自我发展的行为倾向。阿德勒从人类哲学的视角,论证了“共同体感觉”是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必要特质。
另外有研究认为,社会兴趣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一是在平时甚至在困难时与别人合作以及帮助别人的心理准备状态;二是对待他人时采取多予少取的行动倾向;三是对他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经验的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能力。日本的阿德勒研究权威岸见一郎先生将“社会兴趣”(“共同体感觉”)定义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所以,共同体感觉是一种全面体现在知情意行上对他人关心、合作与奉献并从中找到自身归属感和人生价值的倾向性。
二、钢琴演奏时出现紧张心理的原因
对于钢琴演奏时出现紧张心理的原因,首先是技术问题。钢琴的弹奏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钢琴演奏者的表演效果,即便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或者个人性格热情外向,有着较高的表演欲望,但是没有过硬的技术作为支撑,也无法完成一部优秀作品,不能呈现一个好的舞台效果。如果演奏者的技术扎实,音乐理论知识面广,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以及作品的情感表达等都有较好的掌握,也能对作品有更好地演奏诠释。
另外,每个人性格的不同也会有所影响。紧张心理的产生也和人的生理有着很大的关联,不同的性格在同样的演奏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性格是每个人对待外界的一种稳定态度与表现,乐观、外向的人可能对待他人热情开朗,对于钢琴演奏有表演欲望,更加容易适应一个环境,并且相对自信,而内向性格的人可能心思更加细腻、敏感,不善于表达,并且容易关注他人的情感,捕捉到环境的变化,从而扩大紧张情绪,更有甚者会感觉到心理负担。
除了自身技术水平和性格差异,环境也是造成钢琴演奏过程中紧张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钢琴演奏时,现场的环境对于演奏者来说本质上是陌生的,并且现场的观众、以及舞台灯光等等,都是不可控的,陌生的环境往往会给人带来不适感,不熟悉以及不可控的环境氛围会让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三、共同体感觉视角下钢琴弹奏时的心理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前、后以及演奏中的心理状况都会直接影响到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在舞台上时,除了灯光、观众、钢琴等不可控的环境因素,还有一点就是自身的内心情感。关于在面对钢琴演奏时的紧张情况,笔者认为,“自卑感”是导致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产生紧张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阿德勒认为,当一个个体在面对困难情景时,会出现一种无法达到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失望,对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安全感,这其实就是自卑感的体现。
对于钢琴作品的演奏,一般演奏者都会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想象自己最终要将作品弹成什么样子并为之努力。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在练习钢琴曲目的过程中,演奏者也会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在钢琴练习的初期,一般只能靠视觉和听觉来建立起与音乐的连接,通过自己对谱面的摸索以及欣赏不同演奏家的版本等方式来建立起自己内心对作品的表象。在这个熟悉谱面的阶段,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对作品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在钢琴练习的中期,是随着对乐谱中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后,不只是单纯停留在谱面上,要构建对作品的音乐审美,以及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在这个阶段,需要协调手指弹奏技巧、强弱、速度等各方面。在钢琴练习的后期,已经对作品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完整表达,这时弹奏者可以分散注意力,将重心放在对作品内涵、情感表达,和自己内心的审美感知的相融合上,在这个阶段也要对作曲家、作品背景以及作品的结构、和声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钢琴练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谱面不断重复的过程。在初期,对音符、节奏的摸索是一种机械性的重复,会让弹奏者觉得枯燥无味,在遇到技术难点的段落时,更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进行克服。在中后期,随着内心听觉的建立,对于音色的表达更是需要弹奏者不断地去进行调整,让技巧与情感表达有较好的融合。但是重复的练习可能会遇到瓶颈期,往往在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时候,演奏者会感到沮丧、自我怀疑,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无法胜任作品难度。
阿德勒认为,人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以及互助合作,对别人生活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钢琴演奏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是一个独奏乐器,并且它能够发出的声音较大,和他人一同练习也会影响自己的练习效果。所以,演奏者通常都是一个人独自在琴房进行练习,环境是安静的、独立的。如果不是为声乐弹伴奏或和其他乐器有目的性的合奏,钢琴演奏者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较少。所以缺乏与他人的合作也会让演奏者在面对台下的观众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演奏过程中的自卑感,从而产生紧张、焦虑的心情。
四、“共同体感觉”对钢琴演奏中心理调节的启示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有一种关心他人与社会的潜能,这是一种先天的潜能,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人的本能。而这种潜能需要后天的培养,是一种有意识的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有浓厚的社会兴趣,懂得与他人互助合作,有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和对自己进行“我能行,我很好”的积极心理暗示有所不同,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不逃避,对自己诚实,然后朝着目标方向努力,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岸健一郎先生把“自我接纳”与“自我肯定”区别开来,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与逃避,而自我接纳要更加正视自己,对于不够完美的自己,不用悲观,诚实的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去努力让自己更加完善,对于能够改变的事情,要努力做得更好。对于自卑感的问题,也和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赋予这种感觉什么养的价值有关。不仅仅是对于钢琴演奏,生活中很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自卑感的困扰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钢琴演奏者在练习曲目的过程中,会经常上网搜索各种不同版本的演奏进行欣赏、学习,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便会想要朝着优秀演绎的方向努力。但是当练习到达一个瓶颈期的时候,或者接触到其他钢琴专业的学生,了解他人的弹奏水平后,会产生自己技不如人的感觉,觉得自己无法跨越困难,不能对作品有好的演奏,从而产生自卑感。演奏者会因为他人的优秀而产生自己很差劲的想法,这属于“主观性的解释”。在这种时候,可以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换个角度去思考。对于他人演奏的技术水平,其实是一个“客观性的事实”,我们无需去和他人进行比较,而是应该正视自己现有的技术水平,去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如果有感到实在跨越不了的难点,要诚实接受,然后尽自己所能去练习,要清楚他人的优秀演绎虽是借鉴、学习的版本,但不能完全当作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而是要根据自身现状来进行合理计划。
对于上舞台后的紧张心理,演奏者潜意识里可能也会带有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害怕发挥不出自己的最好状态,不能够有良好的演奏效果。他人是“不能改变的事情”,但是自身是“可以改变的事情”,在上台后,演奏者可以告诉自己,站在舞台上其实已经是一种成功了,对于可以改变的自己,学会坦然接纳,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能发扬自己的闪光点,便能够以更加平和的情绪、心态去面对舞台。
(二)他者信赖
简单来讲就是相信他人。在练习作品曲目时都是一个人在环境安静的琴房独立完成的,但是在舞台演奏时却面临着许多台下的观众。这些观众可能有业内的专业人士、同专业的同学好友,甚至是陌生人等等,在这时,演奏者要努力让自己做到信赖他人,并且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信赖他人。很多时候,在舞台上的演奏者会担心自己因为没有好的弹奏而感到丢脸,从而产生强烈的紧张感,这种时候其实也是个体在寻求他人的认可,希望他人能够认为自己的演奏是好的。但是个体并不是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不需要太过于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如何对自己进行评价。我们只需焦虑“自己该如何做”,当走上舞台之后,演奏者的任务就是把作品呈现出来,专注于每一个音符的弹奏。
另外,每一位演奏者还要有敢于信赖自己以及台下观众的勇气。演奏者要相信自己对他人是有价值的,把台下的每一位观众都当作是平等的伙伴,他们是友好的,可以对自己表达鼓励与感谢的。舞台也是一个“共同体”,在舞台这个共同体中,演奏者需要把他人看作是伙伴,而不是敌人,如果把他人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便无法较好地做到自我接纳与他者信赖。如果把他人看作是伙伴,要告诉自己即使演奏不好,也对他人没有影响。所以,演奏者可以学着相信他人,通过他者信赖这一途径,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评价这件事。
(三)他者奉献
他者贡献是个体对作为伙伴的他人做出贡献,产生影响。他者贡献并不是要舍弃自己为他人效劳,是为了让个体体会到自己价值采取的一种手段。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演奏者要从主观上就认为自己对共同体是有用的,在演奏开始前,演奏者可以告诉自己,观众不会带着紧张、焦虑的心情来看,所以弹奏的好于坏对于台下前来欣赏的观众来说都是生活中的一种片刻放松,从这个角度看,演奏者对舞台这个共同体是有存在价值的,演奏者要努力在这个共同体中找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每个钢琴演奏者在舞台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紧张情绪,对于大部分演奏者来说,能够进行舞台表演,演奏技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演奏效果的好坏和心态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借鉴阿德勒关于“共同体感觉”理论的积极方面,坦诚地自我接纳,同他人良好合作,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累积表演经验,提高自身对紧张心理的缓解能力与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岸健一郎、古贺史健、渠海霞译:《被讨厌的勇气》,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版。
[2]陈彬:《论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若干启示》,《韶关教育学报》2022年。
张姝昱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刘羿君 檀国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博士在读
(责任编辑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