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民间音乐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探究
2024-07-03杨文代晓琴
杨文 代晓琴
遂宁民间音乐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沧桑,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旨在通过对遂宁民间音乐历史演变的梳理,探究其文化传承的脉络与特色。研究发现,遂宁民间音乐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各地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同时,在文化传承方面,遂宁民间音乐通过口传心授、社会推广等方式,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延续与发展。本文最后对遂宁民间音乐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这片土地上,民间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遂宁人民的情感与记忆,见证了遂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遂宁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表演形式,展现了巴蜀文化的魅力与风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遂宁民间音乐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因此,对遂宁民间音乐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遂宁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更为遂宁民间音乐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遂宁民间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遂宁市,坐落在四川省盆地中部,地处涪江中游,自古便是川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汇之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其民间音乐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肥沃土壤。遂宁民间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远古时代的劳动歌谣到现代社会的新民歌创作,无不体现出遂宁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追求。
(一)起源阶段——古老劳动与祭祀之音
早在远古时代,遂宁地区的先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最初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通常源于劳动场景,如耕种时的号子、伐木时的呼唤、渔猎时的口哨等,它们是遂宁民间音乐的根源,直接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此外,早期社会的祭祀活动也是音乐起源的重要一环,诸如祈雨、祭祀祖先、驱邪避凶等活动中的音乐与吟诵,奠定了遂宁民间音乐庄重神秘的一面。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宗教音乐影响
宋代以后,随着佛教在遂宁地区的兴盛,特别是广德寺、灵泉寺等著名佛刹的建立与传承,遂宁的民间音乐深受佛教音乐的影响。诸如洞经音乐,这种源于宋元时期的佛教音乐形态,在遂宁得到广泛的流传与发展,它不仅包含着深沉的禅意,还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的旋律特点,形成了独具遂宁特色的佛教音乐文化。
(三)民俗音乐的繁荣与变迁
遂宁民俗音乐是其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尤其在节庆、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每逢佳节或者重要的社区活动,遂宁地区的“象山花锣鼓”便会热闹上演,锣鼓喧天,曲调激昂,既充满热烈欢快的气氛,又蕴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历史记忆。同时,传统的婚礼音乐、丧葬哀乐、儿歌童谣等,都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遂宁民俗音乐画卷。
(四)近代以来的民歌创作与革新
步入近现代,遂宁民间音乐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是上世纪中后期开始,遂宁出现了许多新的民歌创作,像以“幺妹调”为代表的系列民歌,巧妙地运用遂宁方言及传统音乐元素,以竹笛、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为主要伴奏,歌词贴近生活,旋律优美动听,深受民众喜爱。遂宁民间音乐在与现代音乐理念和技法的交融中焕发新生机。音乐创作者们尝试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间与学院派音乐相融合,诞生了一批既保有遂宁本土风味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例如,《遂宁美》这首歌曲,就是通过现代编曲手法,把遂宁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音乐中,使得古老的遂宁民间音乐拥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和生命力。
二、遂宁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一)文化内涵层面
历史文化的积淀,遂宁民间音乐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蓬莱大乐、桃子龙舞等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均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生动再现。这些音乐作品见证了遂宁地区由古至今的社会变迁、历史演进,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例如,蓬莱大乐作为一种源于宫廷却扎根民间的音乐形式,其传承与发展过程就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由上层社会向下层百姓传播的一个缩影。
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遂宁民间音乐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每一首民歌、每一段乐章都仿佛是特定时节、特定场合下的生活画卷。如在婚嫁仪式中的“坐歌堂”,通过凄美的哭嫁歌谣,展现出了封建社会女性离别娘家、踏入婚姻生活的复杂心绪,这是民俗文化与音乐艺术的高度融合。
地域文化的象征,遂宁地处川中丘陵地带,受到巴蜀文化、长江文明的深刻影响,其民间音乐因而兼具川渝地区的豪爽热烈和川中平原的温润细腻。如劳动号子、田间山歌等音乐形式,无论是在音调、节奏还是主题内容上,都明显反映出遂宁人民乐观豁达、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人文情感的流露,遂宁民间音乐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无论是描绘劳动场面的劳动歌谣,还是倾诉儿女情长的爱情小调,都充满了真情实感和浓厚的人文关怀。它们是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创造、传唱的艺术瑰宝,是人间烟火气与艺术理想相互交织的产物[1]。
(二)艺术特征层面
音乐语言的特性,遂宁民间音乐的演唱语言多采用遂宁本地方言,旋律线条既有川东地区音乐的婉转柔美,又兼具川西平原的开阔奔放,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境。如,劳动号子中那种随劳动节奏起伏的强弱对比,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性。
多样化的音乐形式,遂宁民间音乐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态,如原生态的民歌、精致的器乐曲、充满动感的舞蹈配乐等。如“船山号子”“象山花锣鼓”等特色音乐形式,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展示了遂宁民间音乐的多样性。即兴创作与灵活性,遂宁民间音乐的表演常常伴有即兴创作的元素,歌手或乐手可以根据现场氛围、情绪波动和个人理解灵活演绎,这种即时性的艺术表现方式凸显了民间音乐的生命力与鲜活质感。传统乐器的应用与创新,遂宁民间音乐在乐器选择上偏好竹笛、二胡、锣鼓等传统民族乐器,这些乐器的音色特质赋予了遂宁民间音乐独特的音响效果。而在实际演奏中,艺术家们还会根据音乐情境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乐器组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响画面[2]。
结构简练,易于传唱,遂宁民间音乐的曲式结构普遍简洁明快,旋律优美动人,易于群众接受和传唱,这也是民间音乐能深入人心、世代流传的重要因素。
包容性与开放性,遂宁民间音乐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周边地区乃至外来音乐元素,从而形成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这种开放的态度和动态的交流过程,使得遂宁民间音乐始终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三、遂宁民间音乐的传承出现的问题
(一)传承危机加剧,老龄传承群体面临严峻考验
在社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土,投入到城市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中,导致遂宁民间音乐的传承群体呈现严重的老龄化态势。随着岁月的流逝,掌握传统音乐技艺的老一辈艺人数量逐年递减,他们的经验和知识面临失传的风险。加之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乏力,使得民间音乐的传承链断裂风险增大[3]。
(二)现代审美变迁,传统音乐吸引力的衰减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元化娱乐方式正在改变着公众的审美取向。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倾向于追逐时尚流行的音乐元素,对富含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遂宁民间音乐的兴趣日渐淡漠。这种现象导致遂宁民间音乐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度降低,使传承工作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三)教育体系缺位,本土音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当前教育体系在音乐教育方面的重心偏移,过分强调现代音乐理论和西方音乐体系,对本土民间音乐的教育与推广力度明显不足。在学校教育层面,有关遂宁民间音乐的教学资源极为有限,课程设置不多,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年轻一代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认知严重不足。
(四)经济价值欠显,民间音乐艺人的生存困境
相比于其它行业,遂宁民间音乐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普遍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从事民间音乐传承的积极性。没有稳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认可,更多有潜力的年轻人不愿意投身于此,这也成为民间音乐传承队伍萎缩的关键因素[4]。
(五)保护与传承体系未臻完善,亟待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尽管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在遂宁民间音乐的具体保护与传承措施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首先,对于遂宁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尚未达到系统化、规范化的标准,很多珍贵的音乐素材有待挖掘和保存。其次,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形成稳定持久的保护传承机制,致使民间音乐的传承工作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进[5]。
四、遂宁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一)激活传承活力,构筑稳固传承梯队
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原有“薪火相传”计划的基础上,深化与高校、艺术团体的合作,设立奖学金和学徒资助项目,吸引和培养一批致力于遂宁民间音乐传承的专业人才。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承平台,通过线上远程教育、直播授课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遂宁民间音乐。线下则依托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实体场所,定期举办公开讲习班和研讨会,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
(二)重构审美格局,弘扬本土音乐魅力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对遂宁民间音乐背后的历史故事、人文情感和地域特色的挖掘和解读,通过纪录片、短片、图书等形式,生动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兴趣[6]。构建跨媒体宣传矩阵,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平台上推出遂宁民间音乐专题节目和系列报道,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结合现代潮流元素,创新宣传方式,提升遂宁民间音乐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夯实音乐教育基础
细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在音乐教育课程中,不仅要教授遂宁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还要涵盖音乐史、音乐理论等相关知识,采取情境教学、互动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建设共享教育资源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遂宁民间音乐数字资源库,包含音频、视频、乐谱、学术论文等多种资源,为师生提供便利的学习研究条件。倡导校内外联动,鼓励学校与本地社区、民间艺人合作,开展实地考察、采风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和学习遂宁民间音乐,同时通过学校带动社区的音乐文化氛围[7]。
(四)提升经济价值,保障艺人权益与发展
创设产业发展模式,结合文化产业园区、音乐小镇建设,打造集创作、演出、培训、体验于一体的遂宁民间音乐产业链,通过音乐节、音乐会、文创产品等方式实现其经济价值转化。建立艺人认证与评价体系,推行遂宁民间音乐艺人资格认证制度,定期评选优秀传承人和团队,给予相应荣誉和经济奖励,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强化版权保护与法律援助,健全版权法律服务体系,严厉打击非法侵权行为,维护民间音乐艺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原创音乐作品的创作与传播[8]。
(五)构建全方位保护与传承体系
实施精细化管理与规划,制定详细的遂宁民间音乐保护传承五年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和具体任务,确保保护传承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9]。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外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技术,同时向外推介遂宁民间音乐,推动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世界名片。发挥社会组织与公众力量,鼓励和引导各类民间组织、非政府机构和广大公众参与到遂宁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行动中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合力,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结语
通过对遂宁民间音乐历史演变的梳理与文化传承的深入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艺术形式不仅是巴蜀文化的璀璨瑰宝,更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传承人培养、创新传播方式、完善教育体系、提高社会地位以及完善保护与传承体系等策略,我们可以为遂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遂宁民间音乐必将继续发扬光大,为地方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欢乐与美好。
本文系自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市厅级科研平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资助项项目:“遂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石工号子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MYYB2023-22) 的研究成果。
注释:
[1]阮贞妮、林林:《破除藩篱思想苦旅——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与应对策略》,《音乐生活》2024年第1期,第45—48页。
[2]单吉暾:《甘肃民间小调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产业》2024年第1期,第45—47页。
[3]谢姝玥:《江西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研究》,《戏剧之家》2023年第36期,第84—86页。
[4]周军、桂志英:《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运用》,《中国电影报》2023年第12期,第27页。
[5]许育宁:《民间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新乡日报》2023年第12期,第16页。
[6]肖宁:《河南筝派艺术风格与传承发展探究》,《南昌大学》2023年。
[7]陈雪:《清代传教士音乐的艺术特色与西方音乐传播的历史意义[C]//延安市教育学会.第五届创新教育与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三)》,《长春师范大学》2023年第9期。
[8]安师瑶:《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4期(11),第47—50页。
[9]罗淇匀、韩海福:《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及重要意义》,《大观》(论坛)2023年第11期,第129—131页。
杨 文 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助教
代晓琴 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