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艺术歌曲《竹枝词》的美感
2024-07-03贾荷洁张宇航
贾荷洁 张宇航
《竹枝词》一曲之词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解本康作曲,由女高音曲丹演绎。这首七言律诗描绘出情窦初开的少女在青柳镜江处听到情郎歌声时的心理动态,刻画了古时男女间的含蓄与浪漫。由于此诗的意境深远,后在现代声乐领域涌现不同版本的作品,2023年解本康老师作曲的《竹枝词》发行后,其旋律的娓娓动听引发此曲一度风靡网络且经多位声乐人士传唱而广为人知。此作品在作曲配乐和声腔演绎上有极高的艺术性,本文将以歌曲的含义情感表达为基调,从词、曲、声三个角度浅谈歌曲的音乐特色。
一、词“美”
竹枝词发源于四川东部与湖北交界一带,歌唱时歌者载歌载舞且与短笛、鼓相和。后唐代诗人刘禹锡对其进行了仿作,巩固发扬了唐代民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抒情性。此作品由四句诗句构成,“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先描绘春江杨柳的美景后聚焦于少女听闻情郎歌声的心理变化。首句即景起兴地描绘眼前景象,春风和煦的季节,在静谧平缓的江岸边,依依杨柳轻抚着水面,一个青春懵懂的妙龄女子映入眼帘。此句对景的描绘点出人物活动的背景,其中“杨柳青青”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间,诗人笔下这恬静的美景营造了清风徐徐、波澜不惊的美感。第二句交代了眼前的故事,女子忽然听到平如镜的江面传出情郎的歌声,像投入水中的小石子,在女子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漪,平静的水面更是突显了女子内心的波动。第三句用天气的多端变化生动诠释女子心中小鹿乱撞又忐忑不安的心理动态,东边是阳光四溢的温暖,而西边又如同江南烟雨,此句用比喻手法刻画出女子内心捉摸不定的复杂心情。第四句的“晴”字巧妙运用一语双关,在这里也表示“情”,这种谐音双关是历代民间情歌中常有的,含蓄又委婉地表现出微妙之意。既代表天气的阴晴不定,又暗示少女内心的悲喜交加,明明在情郎歌声中听到了情意,却又琢磨不清这份情意有几分真几分假,“却有晴”表示聪慧的少女感受到情郎对他的情意是真的,喜悦的心情涌上心头。三、四句将少女对爱情懵懂的迷茫、忐忑等一系列内心动态描绘出来,使我们不禁感慨,原来古代的女子也会在爱情中患得患失呀。
这首竹枝词浅显描述,令人遐想而又意味深长,委婉表达古时男女的暧昧旖旎。歌词的含义是演唱者如何诠释、作曲家如何创作的重点要素,尤其是古诗词作品,笔者认为歌曲中的词好似发动机的存在,即使演唱者和作曲家有大量空间再创作,但一般会纲举目张,才能更好地将古诗词意境深远的文雅气质充分展现。
二、曲“美”
(一)旋律节奏特色
作曲家解本康同时是一位声乐老师,他能从更利于演唱的角度来创作此作品。在曲式结构中,大部分声乐作品的结构都相对简洁,《竹枝词》是一部较为短小且方整的二部曲式,调式降E大调,旋律伴奏织体和主旋律和谐交织从听觉上令人心旷神怡。
在旋律创作上,主旋律线条在汉字平仄发音基础上十分契合朗诵的感觉,旋律平缓起伏不大的同时加入装饰音使其婉转曼妙、雅而不俗。第一部分中首句“杨柳”的“杨”字是二声,旋律是“si do ”,大二度音程,旋律音阶刚好符合“杨”的汉语发音。声乐演唱中往往遇到二声字时,哪怕谱面上是一个音符,演唱时也会加入倚音或滑音,将它唱成三声的音调,在作曲上此作品二声字都作转音处理,“杨柳”音阶为“si—do—so”,音阶与朗诵的声调平仄相顺应,“柳”字在此词为轻读音,人们往往将“杨”作重音,作曲家在创作时使用下行四度音阶,在旋律中就强调了“杨”。在朗诵的语调中,“江水平”加入两个倚音作强调处理,顺应朗诵中上扬语调。第二句“闻”二声字为“mi—fa”大二度音阶,吻合其上扬语调,尤为贴切古诗词朗诵的韵味。第三句“雨”字加倚音为“do—mi”小三度音阶,吻合三声声调。第四句“无晴”的“晴”字是“do—mi”小三度音阶,符合语调以及重音强调。此曲旋律的流动性更为贴切语言朗诵的感觉,依托歌词的内涵,内容传达得明白晓畅,演唱者也能更加以声传情。节奏织体特色在节奏运用中,节奏设计展现了丰富的多样性。以词的故事为中心内涵,作曲家运用不同的节奏型及音型形成一种既有规律又波澜的动态美,将每个字都得到了充分表达,更贴切诗词含义和韵味。右手旋律的节奏也颇为丰富,多了新的音型,比如四分十六的节奏,倚音。 此曲前两句描景后两句抒情,曲式结构为二部曲式,这两部分前两句左手的织体材料方整明了,结构的第二部分从左手音型织体就能明显区分,节奏音型的转变对于结构区分占了大功劳。第一部分伴奏织体以二八节奏型有条不紊地渐进,第二部分从“东边日出西边雨”开始转为四十六节奏型,将主人公心情的思潮起伏风起云涌刻画出来,直到“无晴”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接七连音,横跨两个八度,速度渐慢,此处将整曲推向高潮,紧接着“却有晴”的“却”字开始A tempo回原速,作曲家这样设计流露出主人公明确情郎心意后的安心恬畅 。一些古诗词作品在经现作曲家再创作时,会从首句第一部分开始反复再加尾声,此曲作者巧妙地从第二部分开始反复,第二部分为此诗抒情点,更为加深了少女悲喜交集、破愁为笑之心理动态。听觉来看,此作品伴奏肢体配乐感心动耳。比如前奏部分,在和弦上前奏8拍以主和弦“mi—sol—si”为核心,连续的分解和弦使人瞬间仿佛置身于平静江面旁,杨柳轻垂水面泛起微微波动,江面波光粼粼。音乐的流动令人感受初恋的少女内心动态。紧接着两个连续的琶音由下行转为上行,尤其暗示出少女暗藏情愫的小心思,扣人心弦。前两句伴奏肢体细腻温润地描绘着撩人春色,娓娓道来情郎的出现。第三句开始抒发内心,紧张不安不知所措之涌入心中,直到“无晴”情绪最高峰,“却有晴”仿佛世界万籁俱寂,主人公终于烟视媚行。
(二)作曲创作方式
《竹枝词》的核心材料也就是最凝练的音乐语言,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但这种以词作曲的中国古诗词作品往往能打破固有板式进而推陈出新。末句作曲家将“却有”二字作重复延伸,比原诗句多增“却有、却有晴”,此句为全诗的结尾却又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体现少女感受到情郎对他真切的情谊,由悲转喜、喜笑颜开。
从作品的多层结构来看,作品具有多面性,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不同的结构,原因之一是音乐各个要素的组织不同步。节奏有节奏的结构,音高有音高的结构,旋律有旋律的结构 。
从作曲的创作方式的角度构想音乐作品,能更好地深刻理解作品,且有助于诠释和表达音乐作品。作曲家的创作是一切音乐作品的源泉,众多音乐作品,无论是钢琴曲、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声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创作方式和手法。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之所以能至今都称为经典之作,因为他经得起历史的沉淀和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音乐学者们的认可。拿中国声乐作品举例,比如姜奎的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等等,到如今还是众多声乐学者们反复演唱练习的曲目。
三、声“美”
古诗词艺术歌曲结合了音乐与文学,内容涵盖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多个方面,通过演唱能深刻表现诗词中的情感、意境和美学价值。笔者作为声乐表演专业的学者,之所以在上文多次提及“古诗词朗诵”,是因为从声乐演唱的角度上,古诗词歌曲就要如同“朗诵”般演唱出来,才能诗情画意地深刻诠释作品意境。好的歌唱是科学发声的共性和演唱处理的个性之结合,在许多现代创作的古诗词作品中,不同的歌者演绎时会带有不同的风味,此部分将从声乐演唱的角度浅谈如何诠释出此曲的美感。
(一)如何诠释《竹枝词》
在古诗词艺术作品中,要有特定情景创作,演唱时要表现出诗词所蕴含的意境和环境,让诗词的魅力和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演唱者在对此作品的词曲背景深入剖析后,要进行情景设定。首先作品是一种愉悦的情绪基调,在演唱作品前,自身要进行情景建设,时间为柳叶青青的春季,地点在垂柳拂面的江边,人物为妙龄少女与她的暧昧情郎。而少女与情郎是首次相遇、一见钟情之际遇还是相识后再次重逢呢?相约好在此约会还是偶然遇到的呢?在见面前已产生情意或是没有呢?令人们无限遐想。此时此刻就要求歌者各抒己见设定好内心的答案。
解本康老师创作的这首《竹枝词》,当前奏规整的分解和弦响起,就触发一种暗恋般的氛围和潺潺小溪的暗流游动。笔者视角下设想主人公早前有过一面之缘或已相识,而少女已经生出好感并伴随着暗恋的情结,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们在江边赴约。设定好场景进入人物状态,自己是那位少女,带着欢愉又暗含一丝娇羞的情绪进入首句,首句尤其强调“江水平”,要身临其境般将这幅美景展现给听众。
在作品风格上,要演绎出音律、意境之美。古典诗词在创作时非常讲究合辙押韵,旋律与诗词之间的韵律要完美结合,展现诗词独有的韵律美。在演唱《竹枝词》时,要特别注意歌词中的音律变化,以体现诗词的韵律特征。这就不得不提民歌当中常见的润腔技巧,润腔简言之是通过音高、力度、音色等的变化对声腔进行饰润。这首作品中大量的润腔、滑音技巧令人感受到少女内心暗恋之情与忐忑之感。润腔就是对字进行润色比如首句的“水”加倚音“do”从“do—mi”上行三度音高润腔,同时作为重音进行力度润腔,“平”为“sol—si”上行三度润腔,体现春风拂面旭日江边的美感与少女形象婉转俏丽的韵味。第三句“雨”字从“do—mi”上行三度润腔,西边下起雨的这种落寞之情,第四句“无晴”的“晴”为“do—mi”三度上行音高润腔,此字由弱到强的润腔处理更能展现少女内心不安复杂之情。此作品末句“却有、却有晴”的第二遍进行渐弱处理,演唱时多一些女子的害羞柔美与内心的那份安心。
(二)演唱发声技巧
在演唱中是离不开科学发声技巧与人物情感传递的,二者相辅相成但有时会有所冲突。笔者认为在声乐学习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重点学习。当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声技巧时,能控制声音强弱与细微音色转变,情感表达也会更流畅。但多数情况是往往绝大部分声乐学者还不具备很稳定的科学发声习惯,某天因外界因素或喉咙不适状态不佳发声找不到感觉时,不能驾驭情感输出,此时强硬地将人物状态及情感注入会适得其反,有可能导致喉部肌肉紧张,声带疲劳等,还会形成一次错误的肌肉记忆,这对本就抽象的声乐学习并无提高。
声乐发声技巧上,要想做到像朗诵般歌唱和吟诵的感觉,演唱古诗词歌曲时要做到外部表现自然端庄大气,内部该使劲的地方使劲,这也就是所谓的“外松内紧”。外部放松指什么呢?首先要强调一下呼吸,歌唱就是呼吸的艺术,呼吸是唱每一句词前的歌唱准备,它是歌唱的第一个动作,别看这个动作之小,它极为关键。如果气息是发动机的“汽油”,呼吸就是加油枪,自然的呼吸能将气息沉下来,很多歌者为了想要吸到更多的气,无意间将嘴巴张得过大,反而适得其反导致口周发紧,因此要做到如同半打哈欠般放松的吸气,在歌唱中一个正确的吸气是科学发声的前提,也会带动面部、肩胸部、手臂等的松弛。内部的紧张是指横膈膜、腰腹的发力,注意不要刻意发力导致形成“僵劲”,以气息的流动为导向,另外有意识地将鼻咽腔、口腔、头腔打开,也有利于气息的下沉。
(三)《竹枝词》演唱特色
演唱古诗词作品时,要有极强的气息控制能力与贴切的咬字归韵。在演绎这首曲子时要通过呼吸将气息完全下沉,喉咙吸开一口凉气,声音支点落在胸部以上锁骨下两指的位置,同时要将软腭抬起鼻咽腔吸开,伴随着旋律与节奏起伏气息要源源不断地流转。声音好似毛笔蘸了墨汁在宣纸上挥洒出那份韧劲流畅,而“墨水”就是气息,将这首歌曲演唱成一副行云流水的佳作,结合其清耳悦心的气质,展现宛如行书般的悠扬曼妙。在咬字方面,古诗词的咬字要更注意字的归韵,将字头、字腹、字尾,清晰地唱出来。在演唱前先对词拉长声调朗诵,体会“头、腹、尾”的着力结构和收音。此外,咬字归韵是传递古诗词作品内涵的重点要素。字可分为字头、字腹、字尾,而咬字通过唇、齿 、舌、牙、喉为着力点短促清晰的起音字头。强调咬字能更好突显《竹枝词》的韵律之美,整篇作品的咬字归韵要更为珠圆玉润、一字一板。如吟诵般在个别字上的强调咬字更有雅俗共赏之彩,比如首句重音“水”字,将声母“sh”唱清楚,通过润腔为媒介把字身“u”延长,莫忽视字尾“i”,要及时归韵,但注意此字的强调要柔中带刚,宛如打太极拳般刚柔并济。
在声乐作品的抒情关键字眼上,作曲家往往同时在各个要素如节奏、旋律等加花,演唱者在演唱技法上也会精心揣测设计。这首扣人心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当代审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通过对此声乐作品的挖掘,期待作曲家创作出更多林籁泉韵般的古诗词艺术作品,歌者们用歌声传递文化与情感,使人们感受国风古韵,沉浸于典雅诗词歌赋之魅。
参考文献:
[1]赵云长:《民歌学习的典范——浅谈刘禹锡的二首〈竹枝词〉及其表现手法》,《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贾荷洁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张宇航 扬州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