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笛协奏曲《鹰之恋》的音乐形态与演奏技巧

2024-07-03沈雷强董雯欣

音乐生活 2024年5期
关键词:塔吉克族之恋竹笛

沈雷强 董雯欣

《鹰之恋》是刘文金先生创作的第一首竹笛协奏曲,创作问世30多年来深受竹笛爱好者喜爱。作品充分运用塔吉克族音乐元素,极富新疆少数民族韵味,主要运用小降b调梆笛和C调曲笛。本文对竹笛协奏曲《鹰之恋》的音乐形态与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塔吉克族音乐元素、曲式结构、演奏技法等多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并就实际演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力求使竹笛爱好者对本曲的音乐形态和实际演奏层面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一、竹笛协奏曲《鹰之恋》作品概述

(一)创作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音乐急速发展,国内引进了很多西方先进优秀文化,在音乐方面,有志于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和改革的音乐家们深入研究西方专业的音乐理论体系,并尝试将西方作曲技法和本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不局限于传统的音乐创作结构与乐器表现形式,创作全新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中国民族音乐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逐渐从简单、单调转变为发展和创新。这些新的民族音乐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0世纪后半叶,竹笛南北流派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南北两派”出现融合,并且有更注重抒情性的“新派”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专业作曲家都开始尝试将西方的音乐技巧与中国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刘文金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第一首竹笛协奏曲作品《鹰之恋》就诞生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这首曲子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并尝试使用西方的作曲技巧和体裁来创作。作品极具少数民族韵味及时代气息。

(二)刘文金及其作品

刘文金,出生于河北唐山,是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一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对中国民族吹奏乐器十分了解,其创作的作品十分丰富,作品体裁涵括独奏曲目、民族管弦乐曲、交响曲以及协奏曲等。刘文金的作品是在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对西方音乐进行吸收与借鉴,继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继续探索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为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1990年,刘文金为笛子演奏家王次恒先生专场独奏音乐会创作竹笛协奏曲《鹰之恋》。该部作品是刘文金创作的第一部竹笛协奏曲作品,作品取材塔吉克风格的音乐元素,极具新疆音乐风格。整首作品自由展开,节奏对比鲜明,它由四个部分组成:自由宽广的广板、欢快跳跃的快板、如歌的慢板和广板再现。刘文金先生用小降b梆笛高亢明亮的音色描绘了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情和新疆民族民间的地域风貌,勾勒了一只雄鹰在空中翱翔搏击的画面,展示出新疆人民坚韧不拔、开朗乐观的精神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作者也通过这首作品鼓励当下年轻人要有积极进取,不断拼搏向前的精神。

(三)塔吉克族音乐文化

塔吉克族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艺术才华的民族,塔吉克族音乐是新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塔吉克族音乐源远流长,是一朵灿烂的花朵,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绽放。塔吉克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塔吉克族的乐器种类繁多,大多数的民族器乐被用于歌舞伴奏,“鹰笛”作为他们的最具代表性的吹管乐器,被广泛使用来为他们的音乐作品增添色彩。在塔吉克族人民眼里,鹰是善良和吉祥的动物,是百鸟的统帅,是忠诚、勇敢的象征。“手鼓”也是塔吉克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手鼓的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技巧灵活多变,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除了丰富乐器外,塔吉克族人民的舞蹈也是其民族的特色之一。“鹰舞”,“鹰的舞蹈”,是以双人对舞为主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舞蹈形式。作品《鹰之恋》的旋律、节奏节拍等音乐元素大多来源于此。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鹰”这个象征对于塔吉克民族来说意义非凡。竹笛协奏曲《鹰之恋》所表达的音乐意象十分明确,作品利用降b调小梆笛高亢的音色便能模仿鹰笛的音色,也更能渲染雄鹰盘旋于天空的自由壮美之感。

二、竹笛协奏曲《鹰之恋》音乐本体分析

(一)曲式分析

竹笛协奏曲《鹰之恋》是一首单乐章协奏曲,总共分为 5 个部分,作曲家融合了西方协奏曲的曲式结构。整首曲子由164个小节组成,包括引子、a段、b段、c段、d段和a段。

引子(1—6),以一种模糊的调性,将新疆的苍茫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一只雄鹰在高空不断盘旋,令人惊叹。这一乐段以半音级进和增二度音程的手法,营造出一种迷离而又神秘的氛围。

a段(7—30),自由宽广的慢板,降B转G角,4/4拍。引子部分营造了朦胧自由的氛围,紧接着降b调小梆笛嘹亮高亢的音色出现,好似一只在高空盘旋的老鹰寻得时机向更高处腾飞的景象。乐曲整体节奏速度偏慢,似乎在娓娓动听地诉说的故事,同时梆笛的音色又给人一种温柔及力量之感。乐句使用连续级进的三连音,使人的情绪也随之上下起伏,其旋律线条表现出雄鹰在高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上下飞翔的画面。旋律出现增二度#5-4的增二度音程,进一步强调展现出塔吉克族音乐元素,富有浓厚的异域风情。21、27小节(谱例 1),连续的三连音和5连音则表现出雄鹰扇打着翅膀奋勇飞翔的状态。

谱例 1   《鹰之恋》21、27小节

b段(31—75),欢快跳跃的小快板,G角,7/8转6/8拍,7/8拍的节奏型代表了塔吉克民族音乐的一个特点,具有“鹰舞”的风格,演奏时会有手鼓加入,竹笛部分的旋律多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节奏欢快,舞蹈性极强,表现出塔吉克族男男女女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的画面。男人们吹鹰笛,女人们敲打手鼓,时而脚步轻盈,用手的动作模仿雄鹰飞翔;时而矫健灵活,双肩双臂上下颤动,盘旋俯仰如鹰起鹰落。47小节后,转为6/8拍,旋律不像前半段的紧凑,相反更为舒展,重复两遍,52-59小节(谱例 2),连续的半音级进,将情绪层层递进,达到了本段的小高潮点。60—75小节竹笛的旋律是半音下行级进,与伴奏声部旋律相同,一前一后形成呼应,音乐节奏也变得更加宽广,力度一层层的下降,就像是一只飞翔的雄鹰缓缓离开,为接下来的 C调的快速增强气氛打下基础。

谱例 2     《鹰之恋》52—59小节

c段(76—115),如歌的慢板,G徵。由降b调小梆笛换成C调曲笛来演奏。C调曲笛的音色不同于梆笛,音色更加温暖饱满,本段也是全曲最抒情的部分。刘文金在本段的处理不同于以往的新疆风格的作品,选择运用曲笛,增加乐曲音色的丰富性、对比性。本段虽然是长线条的节奏与节拍,但始终有手鼓和小铃鼓的节奏型交织,演奏时,应该注意节奏的变化,并融入新疆音乐的独特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舞蹈性的切分节奏。

d段(116—139),d段的节奏变得十分密集,由附点节奏转为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125小节后,节奏转为3/4拍,三十二分音符、重拍凸显、力度增强(谱例 3),将情绪推到了最高潮,133小节后,力度逐渐减弱、节奏减慢,好像一切归于平静,为最后一段的情绪做铺垫。

谱例 3    《鹰之恋》125—128小节

纵观全曲,笔者发现作曲家刘文金的创作进行了创新,将塔吉克族特殊的升Ⅲ级音所形成的增二度音程与西方作曲技法融合,同时加入7/8拍节拍等民族元素。为这首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新疆音乐元素分析

1.乐器

《鹰之恋》这首竹笛协奏曲采用了小降b调梆笛,以模仿塔吉克族"鹰笛"的声响,完美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的风情。鹰笛是用鹰翅膀的骨头制成,长度约25厘米。塔吉克族民间的鹰笛乐队,通常由四人组成,两名男子吹鹰笛,两名女子用手鼓伴奏,有时轮番演奏,有时一人负责主旋律,另一人进行加花。塔吉克族人民通常会把鹰笛作为传统的象征,来欢度重要的节假日、举行结亲仪式。

2.增二度音程

增二度音程在很多传统民乐作品、现代派作品中都有出现,但是在新疆塔吉克民族音乐中增二度音程的使用则更为的频繁和普遍,例如二胡曲《葡萄熟了》、竹笛曲《帕米尔的春天》等。在作品《鹰之恋》中,快板的部分大量使用了增二度音程,以此增加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使得这首作品更具新疆风情。

三、竹笛协奏曲《鹰之恋》演奏技巧探究

(一)节拍

7/8拍是塔吉克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拍之一,《鹰之恋》的快板部分就采用了7/8拍转换6/8拍的方式。这种节拍结构需要掌握正确的节拍和音乐连贯性,才能够达到完美的效果。7/8拍的组合形式为3/8+4/8,我们在演奏时要找到正确的律动。在本首作品里,需要在演奏过程中将4/8这个部分的第一个音作为重拍突出强调,很大程度上能稳住节拍。由于快板部分演奏速度较快,在平常训练时可以先用手划拍,嘴巴哼唱,再跟随节拍器进行慢练,待熟练程度提高后加快速度。

(二)整体情感表达

《鹰之恋》作为一首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乐曲,我们在演绎作品时需要注意乐曲的情感表达和技巧使用要符合新疆音乐的特征。首先演奏前,我们需要分析乐曲、聆听专业版本的演奏标注好演奏速度、装饰音、气口,再根据自身实际演奏时对乐曲的理解稍作调整。

当我们在演奏任何一首曲目时,引子部分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演奏者能否在乐曲演奏初始就抓住听众的耳朵。《鹰之恋》的引子部分也是我们在练习时需要关注的一部分。引子部分的第一个音要干净、高亢、悠长,带领听众进入到新疆广袤无际的大地上,营造出安静悠远的意境。随后的三连音部分,气息也要随之变化,展现出雄鹰上下盘旋的起伏感。到35小节进入7/8快板部分后,演奏时可以想象周边有塔吉克族男女老少在跳鹰舞,整体演奏需要灵巧,有跳跃感。

在用C调曲笛演奏慢板时,笔者遇到很多问题。起初在练习慢板片段时,会用演绎江南丝竹曲目的方式去诠释该乐段,频繁加入增音、叠音、点颤、叠音等技巧,实则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破坏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影响整首乐曲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后期练习过程中,适当摒弃一些技巧运用,更多地用气息去推动情感的表达。从整体上讲,要让笛子的音色通透,突出曲笛的浑厚,且富有歌唱性。

(三)演奏心得

1.梆笛演奏部分

“鹰笛”是一种新疆塔吉克族的传统吹管乐器,它的音色非常高亢而清晰,并且拥有九度的音域,深受塔吉克民族人们的喜爱。在竹笛协奏曲《鹰之恋》中使用小降b梆笛去模仿“鹰笛”的音色和音高,使得整首作品的风格更加符合塔吉克民族的音乐特点。在实际演奏中要将梆笛明亮的音色展示出来,同时在广板部分要让音乐在高亢明亮的色彩上更兼具歌唱性。我们在日常练习时注意高音音区的音色质量,放松身体、嘴唇收紧、气息下沉、腹部用力,让每个高音都能通透有力。在《鹰之恋》6-9小节(谱例 4)中,出现逆波音、顺波音和连续下行的三连音,对手指和气息的要求比较高,演奏三连音时要让音符向“乒乓球做自由落体”一样,“乓乓乓乓......”富有弹性以及律动。

谱例 4    《鹰之恋》6—9小节

对于许多竹笛演奏者而言,演奏半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塔吉克风格的竹笛作品经常使用增音程,因此准确演奏半音非常重要。然而,小降 b调梆笛的指孔间距过近,指孔又太小,再加上音乐的旋律变化迅速,这无疑会使演奏者面临更高的挑战。当演奏《鹰之恋》17—19小节(谱例 5)时,演奏者需要通过按压半孔进行演奏,这就需要提升手指的灵活性,对按孔的熟悉程度,对音准的准确把控。在基本功练习时,可以先练习半音音阶,对着校音器逐音练习,待音准准确后,进行上下行半音音阶的慢速跑动训练,以此增加熟练度,随后再提升速度,形成手指的肌肉记忆。除此以外,我们应当加强视唱练耳的能力,通过听觉听辨演奏出的音高,并及时进行气息大小、口风或者手指半开程度的调整。

谱例 5   《鹰之恋》17—19小节

2.曲笛演奏部分

塔吉克风格作品中常有连续十六分音符吐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连音,且音高处于高位置,因此,在实际演奏中经常会出现吐音模糊、节奏忽快忽慢、音准偏差等状况。《鹰之恋》116—128小节(谱例 6),用C调曲笛演奏大量的快板部分,在平时练习时嘴唇要保持放松状态,确保曲笛音色的饱满圆润,演奏吐音时要清楚,具有一定的颗粒感,突出音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针对性练习高音音区的吐音,面对节奏速度复杂的乐句,要根据个人演奏实际情况放慢速度练习。

谱例 6   《鹰之恋》116—128小节

四、结语

刘文金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发展民族音乐。刘文金的创作具有民族性、创新性和审美性,为大众提供了精神支撑。竹笛协奏曲的诞生对竹笛演奏者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音准、气息、技巧、与乐队的配合、音乐感觉等方面需要演奏者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完美呈现出一首作品,演奏者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音乐,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竹笛协奏曲《鹰之恋》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同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是一首具有创新性的作品,笔者期望日后会有更多的作品与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风格的音乐相融合,既能丰富竹笛的曲目,又能进一步推动竹笛艺术的发展,让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在世界留下属于它的声音。笔者本人致力于通过对《鹰之恋》的深入研究,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丽:《〈豫北叙事曲〉与〈三门峡畅想曲〉的诞生》,《人民音乐》2006年第5期。

[2]夏木西卡麦尔·阿布都热依木:《多元一体的我国塔吉克民族乐器》,《中国文艺家》2020年第8期。

沈雷强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教授

董雯欣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塔吉克族之恋竹笛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统音乐类】 塔吉克族民歌
My Mother
我的坚守
海之恋
竹笛
海之恋
黎明
快乐民族行
具有雄鹰气质的民族
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