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汹涌口碑分化:幼儿距离劳有所获有多远
2024-07-03谷珵
谷珵
“这才是孩子受益终身的技能。”“成人的生活也不全是烧饭做菜,何况是孩子呢?”“你的幼儿园做不到不代表别人也做不到。”……
近期,一则幼儿园孩子烧火做饭的视频引爆流量,发布内容的江苏省徐州市徐海路幼儿园也因此获得大量关注。然而,“出圈”的烦恼紧随其后:关于幼儿劳动教育的讨论和争议,使得视频口碑陷入“冰火两重天”。
“引发热议的首要因素大概是幼儿表现出的生活能力和实际年龄形成强烈反差,超出了人们的常态化预期。”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教授伍香平看来,对于学校教育,许多人的理解依然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而且窄化为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学习,“实际上,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合一,基本的生活服务、自理能力和技能培养都包含在内”。家长看到平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在集体中居然有如此强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事的还是常规生活中极少触及的做饭,认知冲突由此为话题制造了舆论场。
对幼儿劳动教育,一方面,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十分羡慕,另一方面,家长对此又显得重视不足。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李爱芳观察到,“玩是孩子的事情,收拾整理是家长的任务”成了普遍状况,条件好些的家庭还会由保姆代劳,导致孩子对劳动表现出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对劳动抱有偏见并不罕见,”伍香平深有同感,“似乎谈起劳动就是不够高大上的感觉。”
围墙外是众说纷纭,而围墙内的劳动教育同样千头万绪。伍香平表示,幼儿园劳动教育主要基于幼儿的衣食住行和一日生活展开,强调幼儿力所能及地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但在实施中,不少幼儿园将劳动和劳动教育混为一谈,缺少对劳动意识、劳动情感以及积极认知劳动价值的培养,劳动教育沦为简单的技能训练。还有些教师无意中把劳动与惩罚联系在一起,“表现不好就罚去劳动”,进一步加剧了认知的偏差。
不同幼儿园的资源迥异,原则上都可以成为幼儿劳动教育的抓手,可园本化过程对教师都是不小的挑战。环顾周遭,李爱芳觉得劳动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融合度不高,导致活动以零散性、碎片化样态呈现。特别是劳动节前夕,同质化、“打卡式”的劳动活动比比皆是。“劳动教育不该是走马观花的体验叠加,而要瞄准幼儿劳动方面的诉求,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如果形式大于内容,那么劳动教育实施起来就更难了。”李爱芳慨叹。
担忧不无道理。追逐热点教育模式一直是学前教育的发展“陷阱”,特别是在出生人口减少、办园压力增加的背景下。视频立竿见影的宣传效果,吸引了其他幼儿园前来学习,有些地区也借此发出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号召。然而,跟风只能带来表面的繁荣,盲目模仿并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园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尊重,依然是充满挑战的事。”回顾新闻发酵的过程,伍香平呼吁加强对幼儿园的重视和关爱,“以往大众更多以审视或监督的目光来发现个别幼儿园的问题,也促成了一旦有受欢迎的模式出现时,不少幼儿园都想借此获得认可”。同时,她坚定地为幼儿劳动教育亮明底线:首先确保健康,排除安全隐患;其次立足本园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宜的方法推进。
和孩子打交道几十年,李爱芳深谙教育要结合其年龄特点,方能事半功倍。她带领教师开展研究,和孩子一起收集水果餐吃剩的果皮进行堆肥发酵,利用酵素制作肥皂、洗衣液等,投放到盥洗间并组织家庭参与兑换活动。“幼儿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在真实劳作的过程中,要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劳动成果,将它运用到生活中,他们劳动的持续性和幸福感就能不断增强。”
某种程度上,视频的走红也呼应着当今涌动的焦虑:当教育“内卷”和高考竞争的压力盘踞,当“巨婴”“啃老”成为值得关注的群体现象,一群能干的孩子无疑令人振奋。伍香平认为,对“劳动光荣”传统的回望,印证了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期待。对于幼儿来说,劳动教育的意义非凡: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灵活、力量、耐力等素质,还能塑造大脑,在劳动中观察、探究和创造。“教师要减少包办代替,不能一味强调成人的价值判断,如果做成一顿饭的代价是牺牲孩子以后做饭的愿望,这种教育一定是失当的。”只有真正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幼小心田播撒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才能使得孩子劳有所获,成为独立自主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