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过程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2024-07-03王雪涛

教育家 2024年24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正方形

王雪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特别关注推理、推导等关键环节,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复习课为例,探索如何强化过程教学,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从动手实践走向类比思考

复习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为此,教师需发挥引导作用,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系统。课程伊始,笔者拿出一张长方形白纸,将其剪为甲、乙两部分,并向学生提问:“哪一部分的周长更长?”不少学生因为混淆了周长和面积的定义,误以为甲的周长更长。于是,笔者首先进行了概念上的澄清,而后引导学生使用细绳分别围绕两部分的边缘,模拟量出各自的周长,并进行直观比较,结果发现两者的周长相等。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周长的比较问题,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除了用绳子围一围的方法,你们还有其他途径来比较它们的周长吗?”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抵消”的思路:将甲、乙两个图形的周长分为直线和曲线两部分,曲线为公共边,可以进行“抵消”;直线部分分别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同样可以进行“抵消”,因此甲、乙两部分周长相等。接下来,笔者趁热打铁,向学生提问:“现在,我们有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按照特定的方式剪开,得到了丙和丁两部分。请你们运用‘抵消的方法,求出丙的周长比丁长多少厘米。”于是,学生首先识别出丙、丁两部分的公共边,而后计算出剩余部分的长度,很快得出丙的周长比丁多10厘米。

从复习已知走向探究未知

在小学阶段,部分同类的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往往相互关联、本质相通。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本质特点,笔者再次拿出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白纸,并从中剪去了一个边长最大的正方形,随后询问学生:“余下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经过简单的计算,学生求得答案为(15+5)×2=40厘米。

接着,笔者又出示了一道新的题目:在一个长为20厘米的长方形里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问余下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一次,长方形的宽是一个未知量,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面对这个新的挑战,不少学生起初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求解。在笔者的提示下,他们开始尝试将长方形的宽设定为不同的数值,并进行计算,结果发现,无论长方形的宽设定为多少,余下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为40厘米。带着这个疑问,学生开始了进一步思考。有学生提出,余下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刚好等于原长方形的长边长度,因此,余下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为40厘米。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也认识到,要求取某个图形的周长,并非一定要分别知道其中某条边长的具体数值,在某些情况下,只要能够理解这个图形的特征本质,就能借助转化而来的其他条件快速求解。

未来,笔者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入探索过程教学,为打造心中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正方形
我爱长方形
剪正方形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算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