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跨学科认知

2024-07-01王燕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旨趣收获思考

王燕飞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中选入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这一课文,其同时存在文学属性和科学属性。当文学与科学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所感受到的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语文知识,同时还有物理知识;学生所体验到的不仅有文学常识,同时还有科学常识。能否在传统的文本解读语境中纳入跨学科解读,很多时候取决于跨学科解读的旨趣与收获能否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否给学生认知带来新的拓展。跨学科解读使我们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抓住一切跨学科解读文本的契机,以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更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道路。

关键词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跨学科解读 旨趣 收获 思考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中选入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这一课文。相对于其他课文而言,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科学属性,同时又是由作家写就,因此说其同时存在文学属性和科学属性肯定是成立的。那么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跨学科思路也就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当前高中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对于文本中的科学观点是相对比较熟悉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对自身的科学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以实现文学与科学的融通。当将文学与科学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所感受到的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语文知识,同时还有物理知识;学生所体验到的不仅有文学常识,同时还有科学常识。

基于此,笔者从跨学科角度对解读思路的旨趣、解读的基本原则等作出了一些浅显的尝试。下面的解读中若有不当之处,还请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跨学科解读的旨趣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密切,这为面向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解读提供了理论依据。通常认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是一篇从科学史角度撰写的文章。文章着眼于中国天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在中国几千年的天文学发展历史中,以各学说出现的时间为线索,择要述评相关观点,突出争议要点,并对这场论争进行科学的审视和哲学的思考,肯定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学术贡献和科学意义。这样的宏观视角及其观点,对于当下的高中生来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既有广度同时又有深度的科普文章。

在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精髓的时候,显然离不开科学视角下的理解,而学生在同时站在科学与人文角度解读本文的时候,也就获得了跨学科的旨趣。这可以从文中的一些描写当中得到证明。

例如,文中引用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的事例,其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这一段描写之后作者虽然给予了一定的阐释,强调曾子“认为那说的不是天地具体形状,而是天地所遵循的规律”,但是在这样的问答中,实际上反映出了中国古人在科学思想上的一些可贵之处。比如单居离的提问其实是很有科学内涵的:当前人认为“天圆地方”的时候,他提出了疑问,这本身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或者说在他提出这一疑问的时候,本身就意味着他自己有了探索与思考,且有着不同的观点,否则不会发现问题;面向老师敢于提出问题,这体现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现代科学精神。与之相对应的是,曾子也没有因此问题而感觉被学生冒犯,反而也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在“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这一判断的背后,更是体现出古人大脑中关于天地几何形状关系的判断及其逻辑缺陷。

特别有意思的是,当面向学生进行这样一段内容的解读时,有学生也有积极响应:“我小时候也感觉大地是平的,然后就想象住在有‘角的地方的人,会不会在这个面头朝上,转个角之后头就朝另外一个方向了,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这说明带着学生一起解读课文中的这样的一段内容,确实可以让学生就科学问题形成深刻思考,同时又对文学角度的阐述形成直观感知,如此是可以获得跨学科教学的良好效果的。这就是跨学科解读一篇科普类课文的重要价值,当这种价值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时候,文本的价值也才能认为是真正析出了。

二、跨学科解读的收获

如果从语文的角度来认识跨学科解读所面对的文章,那就可以看到其知识性的一面;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所面对的文章,则会自觉地将相关内容与具体的科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而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所面对的文章,又会看到其中的历史表述以及历史研究方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视角,这样学生在后续的求学过程中即使不选择科学史课程,也能够从科学与历史维度对科学文本进行解读。这对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显然是一个突破,对于学生文学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共同提升自然也是个福音。

例如,在文中引用《晋书·天文志》的一段描述中,有“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这样的一段。很多时候教师都会忽视这样的文本解读,其实这部分内容中的科学意味非常浓烈,如果能够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学生将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天文知识去理解,就可以发现我国古人在研究天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智慧。

从跨学科角度来研读本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除了让学生形成更深厚的科学素养之外,对学生的科学眼光也是一种拓展,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这也提醒语文教师: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而跨学科解读文本,可以让学生形成关于中国科学史的认识,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步骤。

三、跨学科解读的思考

跨学科解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一个新生形式,具有理念与实践上的双重挑战。但面对并化解这一挑战又是必要之举。现代教育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分科教学尽管还在实施,但已逐渐显示出对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局限性,跨学科实践是包括语文学科在内所有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从文本解读角度出发进行跨学科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综合知识并运用知识的大门。

从客观实际来看,由于应试压力的存在,高中生系统阅读科学史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开辟出科学素养提升的空间,除了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之外,在语文课堂上开辟出一些天地也是可行的。实际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语文学习领域中科学知识的出现,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让学生自然产生探究的愿望,这就是跨学科文本解读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抓住一切跨学科解读文本的契机,无论是科普类课文,还是某一课文中存在的某一科学描写,都可以成为跨学科解读的契机。抓住这一契机,可以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可以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更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道路。

[作者通联: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旨趣收获思考
论近代中国的两种法家诠释路径及其旨趣
《古今名剧合选》编选旨趣探微
法律论证的修辞旨趣
关于岐山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收获》推出“行距”APP
杨联陞的学术转向及论学旨趣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