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楼览胜情难已

2024-07-01黄彩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黄鹤楼教学策略

黄彩娜

摘 要 《黄鹤楼》是崔颢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自古以来,该诗被众多文学家评为“千古之奇”“七律第一”。教师可通过以趣激学、紧抓诗眼、缘情于景、知人论世、群诗阅读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度阅读,从而掌握古诗深刻隽永的内涵。

关键词 《黄鹤楼》 教学策略 深度阅读

一、以趣激学,寓教于乐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基于此,在教学《黄鹤楼》一诗时,教师可以古诗的创作背景作为切入口,把电影《长安三万里》趣味动画片段(即李白醉酒时读到崔颢之诗,大为惊叹)作为导入环节,适时介绍创作背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崔颢,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有一段记载: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事后,“诗仙”李白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相传两次作诗模仿此格调。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探一探诗中的才与情。在新课改、新课标实施背景下,教师应重视优化古诗的导入环节。同时注重温故而知新,将学生耳熟能详的诗人或古诗词作为生动可感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引出新授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紧抓诗眼,感悟诗情

“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灵气所在。抓诗眼,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诗人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低效教学困境。“三分诗,七分读。”古诗词多数篇幅短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感受。学诗的第一步就是读。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读出诗人情感”为主要线索,设置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环节,引导学生紧抓诗眼,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第一步,初读。思考诗中哪一个字直接体现诗人的情感。

第二步,细读。探究诗人因所见何景、何物而感到忧愁。

第三步,品读。紧抓颔联“历历”“萋萋”两个词语,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体会所见之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在联系及运用的写作手法。

最后一步,连读。思考诗人想到什么而感到忧愁以及为什么“日暮”时分会引发诗人的愁绪。

三、缘情于景,置身诗境

品读《黄鹤楼》诗情时,教师可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补充情感基调相同的思乡诗,引导学生把握“日暮”意象蕴含的情感内涵。

1.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园》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

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通过拓展、阅读同意象类的诗歌,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认知,提升审美情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立足诗意、想象画面,学生自有体会:夕阳西下、华灯初上,落日的余晖洒在江面之上。红色的暖霞,营造出一种温馨之感,正所谓“倦鸟归林、游子返家”,此时此刻让人不觉想到家。学生自然能感悟到江上虽美,终非诗人归途。因此在古诗词中,“日暮”这一意象往往与愁绪紧密联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归原诗,层层深入,着重引导学生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空余”“不复返”“空悠悠”,赏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再者,细读颈联。教师适当辅之讲解:诗人登上武昌蛇山黄鹤楼,眼前所见的“汉阳树”“鹦鹉洲”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江景图,与尾联的“使人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也就是诗歌常用的“起承转合”,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迸发。

四、知人论世,品味诗韵

孟子云:“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思想流派,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蕴,进而理解古诗词反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应注重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教师既要适当拓展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也要引导学生回归原诗,慢慢“反刍”,自由浸润。正所谓时代、境遇不同,诗人们的诗情、诗风、诗韵也随之迥乎各异。

五、群诗阅读,探寻诗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群诗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方面,深入鉴赏诗词。教授《黄鹤楼》时,教师可引入群诗《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等进行整合教学,也可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进行对比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寻求群诗的相同点,更要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不同点,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进行诗词解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对比阅读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诗词的意象、主题、内容等,对比两首诗的异同。通过对比阅读,不难发现:同样是登高怀古,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比崔颢的《黄鹤楼》诗风更为高古深沉。崔诗前四句铺陈“昔人不在”的感慨,李诗强调时间变幻,叙述“吴宫花草”到“晋代衣冠”的古今兴衰之变,让人读之,慷慨生哀。在写景、状物处,李诗在诗境上比崔诗更为开阔宏伟,色彩纷呈,动静结合,“诗仙”浪漫之风俨然可观。两首诗尾联处,两位诗人都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之下,李诗的艺术性更为极致,“浮云蔽日”一词含蓄又意味深长,巧妙化用陆贾《新语·慎微》,“总为浮云能蔽日”表达对佞臣当道的担忧,足见诗人赤诚之心。该诗仿崔诗而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比之下,崔诗“乡关”一词则颇显直白。诗风而言,崔诗自然流畅、隐喻巧妙,可谓“凄美”;李诗境界宏大,可谓“壮美”。

通过群诗阅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黄鹤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诗歌之间的关系,概括出古代文人墨客普遍性的人生轨迹。“学而优则仕”,读书人背井离乡(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满怀雄心壮志奔赴官场,从此人生也有不同境遇:可能如王维出使塞上,慨叹江山壮美的“大唐气象”;或像崔颢仕途受挫,万里怀乡;可能像王绩一般怀才不遇,归隐山林;或像白居易积极作为,造福百姓。正所谓人生际遇不同,诗情也随之迥异。他们寄情山川风物,借诗言志咏怀,化作一首首动人心弦、千古流传的诗篇。

六、结语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教师运用以趣激学、紧抓诗眼、缘情于景、知人论世、群诗阅读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品味诗词之美,体会文字背后诗人的灵魂与人生,掌握古诗深刻隽永的意蕴。

[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大单元视域下中学诗歌诵读课程分合研究”(23109)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市青少年宫]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黄鹤楼教学策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黄鹤楼上赏名联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难忘黄鹤楼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