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观视角的建构与应用
2024-07-01赖进贤
赖进贤
摘要:为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与运用,提高地理核心素养以及促使学生顺应地理新高考的特点并提高解题能力,有必要强化学生的地理微观视角。但学生建构微观视角最大的障碍在于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实践机会的缺乏,为弥补这一缺陷,教师要厘清教学中微观视角下情境的类型、在宏观因素上提炼微观视角下的思维要点、回归书本知识梳理知识体系、回归重点专题对思维细节进行知识雕琢,从而建构地理微观视角,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地理微观视角;农业区位因素;建构与应用
笔者在阅卷中经常能看到一些答案非常详实、有理有据且思维清晰,却因为解决问题视角不当导致得分率非常低的试卷。传统宏观视角虽然为大尺度的地理规律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揭示个体行为的空间特征以及小尺度空间结构演变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笔者开始研究地理微观视角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视角是地理学观察、认识世界的视角和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1]。地理微观视角,就是指对某一地点,某一地区或者某一局部环境进行细致观察与分析的思维方式。
一、建构地理微观视角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建构地理微观视角,更利于知识的认知与深化运用
地理微观视角更关注地方独特性的细节分析以及微观区域中地理要素差异性的认知与运用。这些微观观察分析与差异性认知更加有利于学生深入剖析地理现象分布规律及地理要素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与应用,促进知识理解,增加运用的深度与广度。
(二)地理微观视角的建构,更有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建构地理微观视角的最大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具体地域内的地理问题。学生从微观视角能更加深刻地观察到具体区域的细节特点,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区域观察、分析与比较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地区细节找出具体地区的优劣势,针对具体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地理微观视角的建构,可以提升学生对微观区域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具体区域的环境问题和发展措施的辅助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三)建构地理微观视角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新高考命题特征,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新高考试题擅长以小角度、小切口的问题为导向进行挖掘追问,题目更加灵活、开阔,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建构地理微观视角能锻炼学生对微观区域小角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在实际区域差异下运用微观视角探索和解决问题,使教学和新高考相衔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地理微观视角的建构策略
将地理微观视角融入教学实践中,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在建构地理微观视角时常常面临挑战,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不足,导致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到微观层面进行精细分析。另外,由于实践机会的匮乏,学生可能难以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微观区域的实际现象和问题相结合,从而导致微观视角的构建不全面。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建构地理微观视角呢?以下将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探讨教学中地理微观视角的建构与应用策略。
(一)界定微观视角的情境范畴
要建构农业区位的微观视角,首要步骤是明确微观视角所包含的情境类型,以便学生在解决农业区位因素问题时能准确聚焦。农业区位的微观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区分:
时空维度的微观视角情境:此情境关注小尺度的地方或区域层面,以及较短时间尺度的地理现象研究。重点在于具体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单元,如单个农田、农场或村落,甚至可以细化到农场的某一微小区域。
地方特性导向的微观视角情境:此情境关注特定区域的自然特征、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条件。
个性化需求和生产方式导向的微观视角情境:此情境关注农业生产者的经营策略、种植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
(二)通过地理知识体系强化微观视角的农业区位因素建构
鉴于当前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能力普遍较弱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强化地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体系来构建微观视角,以弥补实践能力不足对微观视角构建的影响。
1.从宏观因素中提炼微观视角的思维关键点,弥补实践能力不足
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无论是宏观视角还是微观视角,本质上都是对农业区位条件的解析,然而微观视角更强调农业区位的细微差异及其实践应用性。因此,如果按照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宏观要素进行思维解析,切入点可能过于宽泛,难以与微观区域特征精确对应。为了体现微观视角的实践应用性和区域特异性,需要将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宏观要素进行细化,使学生能够在立足于宏观因素的基础上,迅速根据微观区域的具体内容调整思维视角。通过对宏观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将微观的农业区位因素归纳为“水、土、气、热、光、风”六个方面。
通过从宏观因素中提取微观视角的农业区位因素思维关键点,可以弥补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导致的视角切入不当的问题。
2.回归教材梳理知识体系,建构微观视角的思维框架
“气、热、光、风”均属于大气类要素,它们与宏观农业区位因素中的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微观视角下,“气”指的是微观区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虽然这些特征建立在宏观区域气候基础上,但微观视角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更细微的空气湿度、局部特殊的大气物质组成等。“热”不仅包括气温和积温,还应关注土壤温度;光照涉及光照强度、光照时长以及微观区域的阴蔽情况;风则包括风力大小、风向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可以根据空间分布划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地下)、大气水(大气降水),这将宏观农业区位因素中的降水和水源融为一体,并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明确了微观视角的方向。土壤章节的主要知识包括土壤的形成、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三大板块,在微观视角中,“土”更应侧重于土壤性质,如土壤厚度、土壤肥力、土壤的组成和疏松程度、土壤的矿物质组成等。建构好农业区位因素的微观视角思维框架,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农业区位因素,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向。
3.聚焦重点专题知识,精细化微观视角的思维细节
地理专题复习有助于整理知识层次和脉络,聚焦重点专题知识可以更好地精细化微观视角的思维细节。例如,在“地球上的水”这一章节中,重要的专题知识主要包括水体性质、水循环和水文特征三个方面。在农业区位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水体盐度、水体中所含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的质量和数量、水分蒸发情况、地表径流的冲刷情况、地下水的埋藏深度等微观层面的细节。
三、地理微观视角的应用
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丰富且埋藏较浅,土壤中水分过多,影响农业生产。在古代,当地居民按“甲”“米”等字的形状布局开沟,再盖瓦成渠,最后覆土种植,独创出“合瓦地”(见图1)。人们在合瓦地上种植本村独有,品质上乘的早熟特色产品———红蒜。红蒜在10月初播种,次年5月中下旬收获。
1.简析合瓦地生产方式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哪些条件。(4分)
2.从土壤水分角度简析合瓦地对红蒜生长的有利影响。(6分)
3.简析合瓦地促进红蒜早熟的原因。(4分)
地理试题情境是为呈现解题信息、设计问题任务、达成测评目标而提供的载体,是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素养表现搭建的平台[2]。学生要根据试题情境呈现的内容来进行认知建构,确定思维视角。
判定试题情境适用的视角:从情境材料可知,该区域为河南省北部某村,属于小范围区域,且题目情境中体现的合瓦地生产方式属于特殊的地方性的农业生产方式,考查的是个性化的农业生产,因此可以确认应该从微观视角入手来进行解题思维建构。
应用微观视角思维脉络进行思维构建:情境化试题主要在创新性的层次上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建构和解决[3]。确立了微观视角农业区位因素后,要通过微观视角思维的建构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题中“简析合瓦地生产方式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哪些条件”。从“水、土、气、热、光、风”这六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合瓦地这种生产方式位于地面以下,因此对光照和风以及大气等影响不大,因此遴选了“水、土、热”作为思维框架,再精细化思维细节,合瓦地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可以归纳为:
①地下水管理:合瓦地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对地下水水位的有效调控,缓解了土壤中水分数量过多或过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土壤改良:通过合瓦地的独特构造,减轻了由于地下水埋藏浅可能导致的土壤盐碱化问题,改善了土壤的性质。
③土壤热环境优化:合瓦地的地下结构改变了土壤的热环境,调节了土壤温度的分布和变化,为农作物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第2题“从土壤水分角度简析合瓦地对红蒜生长的有利影响”。本题有两个思维细节,一是从土壤水分角度,二是对红蒜生长的有利影响。合瓦地生产方式可以改变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水”,而土壤中水分条件包括土壤中水体的量、性质和水文特征变化,因此可以归纳为:
①地下水量过多的调控:合瓦地能够调节地下水位,防止水分过多对红蒜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在干旱时期,水渠中的积水可以为红蒜提供必要的水分。
②地下水量过少的调节:考虑到该村位于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发,合瓦地的积水在枯水期能够提供稳定的水源,满足红蒜生长的水分需求。
第3题“简析合瓦地促进红蒜早熟的原因”。早熟的原因应该从热量入手,确定土壤温度的框架,再建构影响温度思维细节。合瓦地这种生产方式促进了土壤热环境优化:合瓦地的积水在冬季能够增加土壤的热量存储,提高土壤温度,为红蒜生长提供额外的热量来源。
学生需要依据试题情境提供的内容进行认知建构,确定适当的思维视角。在本案例中,我们采用了微观视角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通过微观视角的思维建构,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金卫东.基于地理视角的地理试题设计[J].地理教育,2017(12).
[2] 黄雅婷.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测评的纸笔考试命题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3] 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应用经纬绘图法提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教学实践研究”(FJJKZX23-278);三明市2023年度“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专项课题“应用经纬绘图法促进地理空间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研究”(ZXKTM-2348)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