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问题意识”,建构“问学课堂”

2024-07-01张方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摘  要] “问学”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提升学生的辨问能力,涵养学生的展问素养等。通过建构“问学课堂”,可以重建、改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课堂生态等。因问而学、由问导学、以学生问、问学互促、问学融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然之“道”。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发问意识;辨问能力;展问素养;问学课堂

当前数学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他们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相关问题感受不深刻、体验不深入、理解不透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教师长期的讲授式教学,以及在教学中过度重视线性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更多提出问题的机会;同时,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多元、发散、离散的思维,与教师的预期往往并不一致,所以学生的思维很难得到教师的肯定。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被磨灭。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问、辨问、展问,从而建构“问学课堂”。在“问学课堂”上,学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因问而学、由问导学、以学生问、问学互促。一旦学生进入这样的学习状态,他们的思维就会被重新激活,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建构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追求“问学融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然之“道”。

一、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

建构“问学课堂”,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这些都指向一个根源,就是学生没有“发问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让学生产生发问的内在需求,进而积极主动地发问。“问”是“学”的先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乐问。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大量的教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是学生问题意识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只要学生能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将冲突表征出来,那常常是一个良好的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

引导、激发、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创设一个良好的发问的氛围。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才会积极主动地发问,因此教师要构建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二是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去激发、触发、引导学生发问。只有当学生进入了“愤悱”的心理状态,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发问。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教师都是“单刀直入”揭示主题,要求学生认识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被学习”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状态。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套圈”的情境:用多媒体出示几种不同的套圈的摆放方式,有的小组成员“一字型”站立,有的小组成员正方形站立,有的小组成员圆形站立等。通过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问:为什么圆形站立套圈最公平?被套的礼物为什么放置在圆的中间(圆心)?学生这样积极主动地发问,将思维带入知识的核心地带。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对圆的特征开展深入探究,进而建构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并且能深刻理解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

在“问学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问”时,教师不宜过多干预。教师应当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的“正中央”,赋予学生问学的时空,打造学生问学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提问本能。在问学课堂上,“问”即为“学”,“学”生成“问”,“问”驱动“学”,如此循环往复。教师只有赋予学生充分的“发问”的自主权,学生才能敢问、想问,才能让“问学”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习惯。

二、提升学生的“辨问”能力

在建构“问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辨问”能力。对学生来说,其“辨问”能力的培养主要关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问什么”的问题,要让学生的“辨问”有明确的对象、目标等;二是“怎样问”的问题,要让学生的“辨问”有明确的路径、策略等;三是“问何处”的问题,要让学生“辨问”有可靠的支点、支撑等。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辨问”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脚手架”,培养学生的“辨问”能力。

“辩问”是发问的深化,是具有更多思维含量的提问。“辨问”是一种深层次的发问,这种发问往往融合了学生更深刻的思考,是在探究的过程中生发的问题。反过来,通过“辨问”,能让学生的思想更深刻、探究更深入、学习更有深度等。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在展示交流的环节,学生拿出一个类似于牙膏盒状的特殊的长方体,汇报长方体的特征,认为长方体有8条棱相等、4个面相同。在这一学习节点上,笔者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汇报进行反思。因此,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真理越辩越明,在彼此相互“辨问”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共识:探究知识不能仅仅从特殊情况入手,而应当从普遍情况入手,同时要考虑特殊情况。因此,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研讨,应当比较“一般长方体的特征”和“特殊长方体的特征”(包括类似于牙膏盒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如此,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比较一般长方体的特征和特殊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比较,学生一方面认识了长方体的共有特征,另一方面认识了特殊长方体的特殊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到“正方体都是长方体”“长方体不一定是正方体”的深刻内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诱因,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从而让学生“多问”“会问”“善问”;要抓住学生思维的“节点”“关键点”“薄弱点”“疑点”等,抓住学生的思维“误区”“盲区”等,助推学生进行“辨问”。通过“辨问”,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更能培育学生“善问”“巧问”的能力。

三、涵养学生的“展问”素养

“问学”不仅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学习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提升学生的“辨问能力”,更要涵养学生的“展问”素养。当下很多的数学课堂,学生往往是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句号”走出课堂。好的教学应当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更大的问号”走出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问题的牵引下开展更有深度的数学学习。

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涵养学生的“展问”素养。好的数学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连续生发问题。“发问”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学习状态。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这样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应当善于在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处、节点处“布白”“留白”,让学生从“零问题”过渡到“提出一个问题”,从“提出一个问题”过渡到“提出多个问题”。比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之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否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类比法发问)?”“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是否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法启示)?”“老师,梯形的面积是否可以转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的面积呢(思想性猜想)?”正是有了笔者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思想方法等的概括、总结和提炼,触发了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数学思考、猜想。在这样的猜想之中,学生的思维“触须”开始延伸。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刨根究底”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刨根究底、质疑问难能让学生的思考、探究触及知识的本源之处、本质之处。对数学知识的本源、本质的拓展性、延伸性的发问,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理解,有助于学生深度探究。

“问学”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品质。教师通过建构“问学课堂”,可以重建、改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课堂生态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让学”,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建构“问学课堂”,引导学生“发问”“辨问”“展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数学的视野,涵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数学的洞察力。

作者简介:张方(1976—),大专学历,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