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地共建 赋能龙江乡村振兴
2024-07-01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近年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坚持扎根龙江大地,办强农业职业教育,以校地共建为纽带,深入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和模式,实现了院校发展与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2023年在教育部服务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等会议交流了经验。
一、做强校地融合发展平台,构建政校企命运共同体
(一)抓实融合发展平台建设
牵头成立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经开区对俄农业商贸产教联合体、全国绿色食品和农村电商产教融合共同体,汇集政校企行多方资源,深入探索产、教、区联动发展模式,组建理事会,完善《产业教授选聘办法》《社会服务绩效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为政校企紧密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抓实融合发展纽带建设
以20多所县级职教中心为合作纽带,从涉农人才贯通培养、高素质农民培训、新技术推广、科技合作等多维度切入,将优质资源和服务拓展到20余个县,全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抓实融合发展项目合作载体
校地共建了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科技园区,与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中化集团等单位合作,共建3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4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助力温春镇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立项、宁安等地获批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助力牡丹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领跑全省。
二、建强涉农专业群,精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一)对准农业产业链升级专业群
重点打造服务“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现代畜牧、绿色食品、农业经济贸易、农业信息技术五大专业群。
(二)对准地方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学院
多方共建讷河乡村振兴学院、克东食品产业学院、作物生产科教融合学院、对俄商贸特色产业学院、大北农现代农牧产业学院,精准服务县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
(三)创新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与牡丹江市及四县两区、甘南、讷河、依安等地组织部门共招、共育、共管,创新“双重管理、分段培养、农学结合、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培养农村基层干部1871人,培育农村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3670人,为我省培养了一批“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毕业生耿世龙入选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学院荣获2022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三、实施三项行动,打通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一)实施靶向创新行动
一地一策聚力攻关,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项目子课题2项,获批中央引导地方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项目11项,开发农业技术标准16项,培育新品种46个,授权专利118项。
(二)实施科技特派员兴农行动
派出省市科技特派员50余人带队兴农,市级科技特派员占全市的62%,将服务延伸到百余村、上千个合作社,服务中小微企业55家,培训农民10余万人次,助力5个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诞生,打造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
(三)实施对口服务边境县行动
选派干部驻县援边,助推了边疆大省强农富农和产业兴旺。产教融合和教育扶贫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2个。
学院将立足服务“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建设,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