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生活,需要“氛围感”

2024-07-01洪桑妮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感力外界敬畏

洪桑妮

柯南·道尔小说中的主人公福尔摩斯,常常在分析案件前拉上一段小提琴,通过演奏乐曲,他被音乐浸润,逐渐产生心理状态,从而得到破案的灵感……

这大概就是当下人们津津乐道的“氛围感”,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似乎人人都在追求所谓的“氛围感”,万事皆可“氛围”。就我而言,午睡前戴上耳塞,喝水前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或是在每一篇日记的开头画一个总结今日的小表情……都是我对“氛围感”的营造。

也有不少人质疑:“氛围感”究竟是生活必需的装饰品还是形式主义的体现?在我看来,有品质、有意趣的生活不能没有“氛围感”。我理解的“氛围感”,是能感染自身心灵的一种仪式。生活需要被装饰,心灵需要被呵护。

美国作家杰克·康菲尔德认为:“仪式是对生活的敬畏和尊重。”看似与工作、学习本身并不直接相关的“氛围感”构成了一种仪式,带来了一种认真生活的积极氛围。当我们打开台灯,在暖黄的灯光下打开自己喜爱的书籍,我们就容易完整地浸润到书香世界里去,因为灯光让我们把注意力聚集到了开卷有益的静谧氛围中去,而杂乱的环境掺杂着纷繁扰攘的信息,不知不觉就影响了我们的心态。一些简短“预热”的仪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要做的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效率、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何尝不是“氛围感”所对应的那一份对生活的尊重?

我想到了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钝感力”概念——降低对外界的敏锐度,更多地专注于自身。“钝感力”也是“氛围感”带来的效果。学习、工作前营造“氛围感”,对周围环境、内心状态进行改变、调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外界对自我感觉的不良影响,更让自己专注于当下的事务之中。由此可见,“氛围感”既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追求良好的“氛围感”呢?

追求“氛围感”,首先要适度,避免过犹不及。无论是在学习前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具、在工作前冲泡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还是在阅读前为自己布置一个恬静舒适的环境,我们追求“氛围感”的目的是给自己一种更好的状态,对所要做的事保有一份尊重、敬畏和热爱。如果“预热”两小时、学习五分钟,本末倒置,那就变成了假努力,这样的“氛围感”便成了消极怠工的遮羞布,丢失了营造“氛围感”的初心,这种“看似忙碌”归根结底是拖延与懒惰。

追求“氛围感”,要契合内心,避免“标签化”。当下社会,因为媒介的推波助澜,人们很容易跟风追逐一些网红式、打卡式的“氛围感”,例如夏天就要露营、冬天就要围炉煮茶,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有“氛围感”和“仪式感”的生活。“氛围感”应当尊崇自己的内心,无论事情的大小、繁简,要追求外界与心灵更好地契合,“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氛围感”是对生活的装饰,让我们的生活如同旷野那般广阔、多样。我们热爱生活,积极的生活需要“氛围感”。

指导教师:祝建清

猜你喜欢

感力外界敬畏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我们的人生需要钝感力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需要有一定的钝感力
发挥钝感力
敬畏先烈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迟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