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红药”为谁生
2024-07-01吴郑苒
吴郑苒
都说“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它就如见证岁月变迁的“桥边红药”,指引我们回顾过去、理解现在、看向未来。兴许正因如此,各大博物馆都使尽浑身解数,力求让文物从历史中走出来,在科技中活起来。比如杭州之江文化中心,就以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文学馆“四馆一中心”的方式火出了圈,让“一天游历一万年”成为现实。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各大博物馆纷纷给自己贴上“沉浸式”“高科技”“便利”等标签,在“便捷”“娱乐”“欣赏”等方面不断“升温”。免费参观自不必说,手机上就能一键规划路线,听语音讲解;特制的展柜玻璃低反射、高透光,既符合文物保存的条件,也满足了游客观看的需求。走出博物馆的我们,收获的除了精美的照片,是否还有深入的思考?你是选择如蜻蜓点水般掠过历史长河,还是驻足欣赏某一朵浪花?
浙江文学馆的结语栏上有这样三句话:“文学是什么?文学之于当下意味着什么?一百年后文学是何种模样?”问得真好啊。只是,每一个来参观的人啊,你停下来思考了吗?你又在心底给出了答案吗?博物馆的每一个展厅、每一块展板、每一件文物,都是无数众生、亿万秒的结晶,都是等待你我去唤醒的沉睡的历史。博物馆,只是起点,若不由此生发思考、探究,所有的拥挤都不过是盲目向前。
随意点开一篇博物馆的评论,入目的皆是类似“体验感强,推荐”“互动感差,避雷”的字眼。不难看出,人们去博物馆参观,已经从单纯地追求视觉愉悦变为追求多种感官的刺激。最终,橱窗里的文物、展板上的文字失去其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感爆棚的大屏灯光,美其名曰“活起来”。人们甘心做被动的接受者,过度依赖于视觉科技,而忘了来博物馆的真正目的:与文物对话,与历史交流。这种思考,应该让科技来激活,而不该被它代替。
静生定,定生慧,慧生判断力。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回到过去,但是文物上的尘土和文字能告诉我们真相。博物馆扩大受众面、激活大众兴趣的“升温”是好事,但若是破坏了博物馆安静的思考氛围,兴许会适得其反。关注和发掘文物本身的意义,保证大众对历史深度探求的“恒温”才是重中之重。
Sora模型的发布曾一度引起轰动。可以推断,科技一定能让人足不出户就看到所有文物,得到所有信息。那么,博物馆会就此消失吗?我想不会。视频通话能代替见面吗?不能。我们与博物馆的文物应如与多年不见的老友,晤面于一室之内,我望着你布满风霜的脸庞,你向我倾吐千年的悲喜……面对面的交流更能让文物在我们的头脑中活过来。
走进博物馆,我们不仅在与文物交流,也在与我们自己的内心交流,甚至与那个与你并肩欣赏的游客交流。我们分享心得,在绵长的时间线上再拉出一道垂直的线,构成思维的二维空间。手机导航和语音讲解能给我们提供便利,可有时也剥夺了我们与外界互动交流的机会,影响了路线选择,让我们因依赖科技而丧失探索力和思考力,忽视了身边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文化美。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关注文物本身内涵,营造文化氛围,这些形式的“恒温”才是人类情感和文明“升温”的必需,它不是浮躁所能代替的。欣赏古风剪影后,不单追国潮;体验“非遗”手艺后,可以深入了解。
历史的车轮迈入现代发展的轨道,让我们带着文物留存下的记忆与文化的“无形遗产”,书写多元文化的浪漫传奇,贯通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通过历久弥新的积淀、守正创新的传承,绽放出日新月异的无穷魅力。
所有古典的事物,第一次相遇都是重逢,每一次又都是第一次。让文物保持“恒温”,让它们保留历史原来的温度。
指导教师:晏 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