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蝶变:从普通到卓越的三大跃迁

2024-07-01聂士文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材素养老师

聂士文

《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是特级教师常生龙于2023年9月出版的一本新作。全书共分5个专辑,汇编了作者为《上海教育》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83篇。

一个篇章,一个案例。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揭示当今时代教育现象,剖析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和原理。字里行间,凝聚着常老师四十余年的教育理解,汇聚了他阅读近千本书的思想精华。他以教育专家、学者的思维对教师专业成长路径进行深入分析阐述,提出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

一名教师若想从普通到卓越,成长路径怎么走?《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一书为我们给出的答案是转变——观念一变天地宽。读完全书,感触良多,其中我最想告诫自己、最想分享给读者的感悟是转变,努力实现教育人生的三个跃迁。

一、转变学习态度

教师群体中不乏自身不怎么学习但自我感觉很懂得怎么教书的人,但这些教师和好教师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常老师看来,只有成为好教师,才有可能走向卓越。

环顾身边不少老师,大学毕业就再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过,自认为学识水平已完全可以胜任学科教学,这是非常可怕的思想观念。不同时代的学生,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教师要想敏锐地捕捉和关注,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脑科学知识,才是根本路径。今天的孩子,对学习的需求已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我们不能用自己陈旧的学识限制了新时代孩子的发展。只有认真研究孩子、了解孩子,我们才能够真正走进孩子、帮助孩子、成全孩子。

学生求知的欲望,犹如火炬。教师只有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懂得学生学习的心理,才能帮助孩子点燃求知欲的引线,形成好学的燎原之势。

在《善用学习理论》一文中,常老师通过当下前沿的脑科学知识提醒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前概念和内在学习动机,了解认识反馈的重要性和学习中的交互作用,知晓睡眠的意义和元认知原理。

怎样才能熟练掌握知识?脑科学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大脑中神经元是信息传递的载体。神经元的工作机理告诉我们,教学中不能只是懂得复习巩固,还要懂得艺术整合、知识组块和寻求意义。比如角色扮演或者即兴表演,就能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关注内在学习动机》一文中,常老师提醒我们,学生是否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是否能够从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中获得满足感,是否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是否通过这项活动帮助自己实现某一目标。如果这三个方面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学生做此事的动机就非常强。教师了解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非常有帮助。

对于大家共同关注的“深度学习”,在《让学习更有效》一文中,常老师告诫我们,学生仅靠拼命读书、刷题,希望用时间换来成绩是不大靠谱的,掌握“深度学习”的方法更为关键。他说的方法包括四个要点:一是让学习在最近发展区内发生,二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三是及时进行反馈,四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深度学习就是让孩子沉浸在学习之中,陷入一种深深的思考和逻辑推理中,不断获得学习成就感,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常老师还对记忆的原理、睡眠的意义、元认知概念及认识事物的原理等科学知识进行了普及分析。通过阅读,我们对人的学习过程、大脑的学习原理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懂得这些科学原理,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优秀教师都善于研究。教学就像探宝一样,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教材,不断发现探索的乐趣。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因此教师还要有重组教材的能力。

过去,我们抱着一本统编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就可以完成教学工作;现在,孩子个性鲜明,时代要求我们以人为本,要更加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要因材施教。

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让教学更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会学生活用教材,在学习中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转变角色意识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或许有很多老师依然十分模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你是否认为只要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布置的任务,接受教师给他们的知识,学生就能学得好?

在《给学生一张学习地图》一文中,常老师将学习过程形象地比喻为一次旅行。新学的每一节课,对孩子来说,就是到一个新的环境。旅行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拿到一张学习地图,让他知道整个行程的目的和意义,经由哪些路径可以抵达目的地。学生应该自己根据学习地图去规划行进路径,确定行进方向。可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当了导游,学生成了游客。教师按照教材给定的知识内容顺序来实施教学,学生不清楚旅程的意义,不了解旅途景致美在哪里。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是配角,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教师应该眼里处处是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学会,而不是可以被老师教会,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角。学习过程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很难从心底里认同学习。

综观实际教学,一些老师常常以主体地位管控学生,以为课堂就是自己的领地,认为课堂是老师主宰一切,把课堂当成自己才能表演的舞台,这就是课堂角色的颠倒。真正的课堂,是要通过各种方法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当看客,成了思维活动的局外人。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支持者、呵护者。孩子从小就有探索世界、主动学习的需求和渴望。教师不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自己的喜好或需要而压制了孩子的探究欲望。教师要细心呵护孩子的成长,密切关注孩子成长的需要。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创设的学习环境再优越,如果不能调动孩子的内驱力,也都无济于事。《从福楼拜想到的》一文告诉我们,家长不能用自己的需求取代孩子的学习需求,不能按自己的要求决定孩子、主宰孩子。家长认同孩子的特长和内在需求,让孩子走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学习十分重要。“安全感”是本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学习的三个心理要素》《学习中的情感》《孩子的秩序感》《沉默的学生》等文章中,都有关于“安全感”的论述。常老师认为,学生要学好某一知识,学习过程中心理的自由十分重要。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感觉不安全,就会在心里建立一个心理防御系统,从而消耗很多能量。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学生,是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上的。

因为角色的颠倒,学生常常感受到老师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不能平等对待自己。而老师也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大人身份去看待孩子,不能用儿童的情感和视角去与孩子相处。这是教师不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常老师看来,教师不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对其产生一种依恋感、信任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细节的忽略或处置不当,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不公平,总以提高成绩为由主宰学生的学习,不尊重孩子内心意愿等等,都可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负面情感。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关键人,在学生良好情感培育上的角色定位越清晰,就越能够给学生带来安全感。

学生自主学习的发生,是建立在教与被教双方和谐关系的基础上的。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起学生对学校、教师、学习环境的信任。老师要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独特的天赋,并欣赏它、发展它,切不可用分数给孩子贴标签,以成绩为孩子定等次。

三、转变育人认知

学生和家长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对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否促进了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切身感受。

常老师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一个巨变的世界,正在等待着我们的孩子。未知的世界带给孩子不可预测的未来,孩子要想在这变幻莫测的未知世界里幸福地生活,仅靠书本上那点“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说:“孩子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每一名教师都要切实地转变观念,把目光放得长远些,要着眼于孩子的一生成长,关注孩子的终身发展,不可再将眼前的分数当成唯一,不能再把升学当成最重要的目标。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聚焦核心素养,应是当下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经合组织对核心素养的定义是“使个人在21世纪能够成功生活、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为数不多的关键素养”。常老师认为,核心素养是人所有素养中最为重要、最核心的素养。教师要把发展孩子的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正确的育人价值导向。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理念从学科本位转变到人本本位。这一转变也是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当今时代的学科教师都不应该只会教书,更要关注育人,要让人的价值不断被发现,要关注教育的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要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转变育人观念。我们一定要明白,拥有核心素养的人才更容易适应社会,才能在不断成长中获得幸福的人生。在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孩子心智复杂性的特征,花大力气对孩子的思维进行培养;要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转换,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加强实践、充分想象,不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在《渔王的儿子》一文中,常老师告诫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在《学校为何要放假》一文中,常老师提醒,放假就是为了增加孩子的社会实践经历,让孩子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自主地开展对学问的探究,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教育强国靠什么?靠科技创新,靠人才创新。要想我们的孩子有美好的未来,我们的国家有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必经之路。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作为身处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的教师,我们应该强烈地意识到,唯有转变学习态度,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唯有转变角色意识,才能更好地成就学生;唯有转变育人观念,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人才。而这三个“转变”,正是我们从普通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花园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教材素养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