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五术”融入高校“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建设探究
2024-06-30戴婷婷
戴婷婷
摘要:“五术”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以“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群建设为例,从夯实理论基础以扎实学术、缩短医患距离以体会仁术、融入课程思政以提升道术、实战模拟以磨炼技术、课后拓展以掌握艺术等五个方面,探索新医科背景下的“五术”融入策略,以此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构建“五术”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新框架,为新医科模式下的康复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五术”;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思政;实战;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7-0073-04
医学教育在卫生健康领域处于基石地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医学教育要把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等“五术”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使医学生具备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真正担负起人民健康守护者的责任[1]。本文基于“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群建设,探究新医科背景下“五术”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此为康复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一、“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内涵及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内涵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中医康复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同时通过传授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传统康复方法,使学生掌握中医康复的核心技能。该课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指出,要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2]。而培养具备中医康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是中医康复的主要课程,担负着培养中医康复人才的重要使命。第二,中医类课程与传统的医学教育类课程相比,在临床思维方面有较大差异。而在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中医临床思维是根基。通过学习“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学生可深入了解中医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掌握中医康复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流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中医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第三,古代医家的精湛技术、高尚医德等大医精诚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充分融入“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中,可使学生在了解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同时,感受到古代医家对患者的关爱和责任感,并主动传承、弘扬仁心仁爱的大医精神[3]。
2.“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代要求不匹配。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社会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中医康复人才的需求。
(2)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学习中,学生要学会将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但目前,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存在明显脱节情况,即未有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康复技能。这将限制学生在传统康复领域的发展。
(3)评价方式单一。有效的评价体系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但部分教师采取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忽略对学生临床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而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五术”融入“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建设的意义
“五术”即“道术”“仁术”“学术”“技术”和“艺术”。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积极开展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五术”融入“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中,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关怀、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培养,使医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成长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以此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与新时代要求之间的不匹配、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全面提升康复人才教育质量[4]。第一,“五术”中的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融合理念,可有效激发康复人才的创新意识,推动康复科技进步。第二,“五术”包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职业境界和思想境界。第三,“五术”包含的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有助于培养康复治疗师的同理心,以此改善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并提升患者的康复体验感,使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5]。第四,“五术”包含的康复技能训练,可确保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三、“五术”融入高校“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建设的策略
1.夯实理论基础,扎实学术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融合在线课程与传统课堂的混合式互动课堂成为高校的主流授课模式。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建设中,教学团队可参考各大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探索适合当下岗位需求、符合学生学情的课程模式,帮助学生夯实理论知识基础,掌握相关技能。
(1)课前预习阶段。课前导学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中,教学团队要进行前期的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以及教学内容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思考新任务,探本溯源,有条理地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教师可借助学习通平台,以提醒预习作业提交、展示优秀课前作业等方式进行督学。这不仅可确保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课堂教学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案例学习(CBL)、团队基础学习(TBL)和问题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方法[6]。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第一,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实际临床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逐步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第二,借助团队基础学习(TBL)模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合作。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第三,以问题基础学习(PBL)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进一步夯实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学术。
2.缩短医患距离,体会仁术
前导课程“医患沟通技术”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包括治疗师形象、言语沟通技巧、肢体语言表达、共情能力培养等内容[7]。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情怀,为其临床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授课环节,教师可采用虚拟仿真、学生角色扮演以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相结合的递进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从虚拟仿真和角色扮演逐渐过渡到SP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8]。传统课堂教学以应用模型为主,导致学生缺乏真实的临床情境体验,而在融入“五术”的“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建设中,教学团队引入标准化病人概念,即在实训室模拟真实的医疗场景,可帮助学生积累与真实患者的沟通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升专业技能、人文关怀水平,丰富沟通技巧。考虑到标准化病人要对临床疾病有相应了解,且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应变等能力,本校主要由团队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及教师志愿者担任“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的标准化病人,其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同时具有患者、引导者、反馈者等多重身份,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9]。这样,在模拟真实的医患环境中,学生可通过与标准化病人的沟通,关注患者的真实感受及其心理需求、实际生活状况,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积极传承心中有爱的仁术精神。
3.融入课程思政,提升道术
前导课程“中医学概论”涵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是对中医学相关内容的高度浓缩,并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理念、医学人文素材和医德医风元素[10]。为此,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外,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在具体教学中,本校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的思维方法、岗位需求等多因素,共同讨论、挖掘、重构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形成相应融入点,具体包括“家国情怀”“大医精诚”“创业精神”“敬佑生命”等模块,积极提升学生的救死扶伤的道术[11]。在“家国情怀”模块,教师可通过讲述传统康复走向世界、中医康复走进社会等内容,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并自觉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大医精诚”模块,教师可通过讲述古今“大医”的故事,向学生传递医德医风、仁心仁术的内涵。这样,学生就可理解职业技能中“精”与“诚”的真正含义,并认识到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技能,还要有一颗关爱患者、敬业奉献的真心。在“创业精神”模块,针对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融入优秀校友的成功创业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敬佑生命”模块,教师可在培养学生相关中医康复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始终把病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即让学生明白,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用医术和爱心去关爱每一个患者。
4.实战模拟,磨炼技术
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中,教学团队采用全面、立体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前知识储备、课中任务导入、学生模拟、教师点评、解析病例、职场演练、产学结合和课后社会服务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康复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前阶段,教师团队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岗课赛证要求,以临床常见的中医康复疾病为主线,建设与CBL教学相关的案例库,并依据前期团队测试和个人测试结果将学生分组,建立TBL学习团队。这样的分组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课中阶段,学生团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按照疾病的问诊、评估、治疗、答辩四个模块进行初级模拟。然后,教师可根据课前预习和学生模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本校教学团队还引入标准化病人,引导学生在真实诊疗环境下进行实践体验,积极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在分组实践模拟环节,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让组内学生轮流饰演治疗师、患者、考评者等角色。这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逐步提高自身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在评价环节,教学团队增加了患者评价和企业教师评价等内容,即通过全程全方位、立体多维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掌握过硬的技术[13]。
5.课后拓展,掌握艺术
在课后阶段,“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团队邀请行业劳模和优秀专家开展线上线下讲座,即通过行业前辈的个人分享、互动等环节,促使学生深刻体会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这样的活动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另外,本校教学团队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和养老院,开展科普宣传和社会服务,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在临床见习环节,本校教学团队按照原TBL分组进行小组化的见习。其中,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患者的临床病史采集、相关体格检查、康复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拟定和实施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带教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现场表现,了解其在医学临床“三基”方面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纠正和讲解,并将相关评价反馈给教学团队。通过以上实践性活动,学生能学会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中的方法,领会方法科学的艺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国家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五术”融入“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中,可更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实现全方位育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构建课前导学、课中探索、课后拓展的教学模式,并结合CBL、TBL、PBL等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积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0-09-23)[2023-12-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2]《“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EB/OL].(2022-04-27)[2023-12-1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95039.htm.
[3]陈红艳.“中医康复技术”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45):103-106.
[4]杨若俊,张琨,周晓娜,等.新医科下中医“五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J].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05):85-87.
[5]邹文晨,王志强.TBL联合CBL教学模式在康复治疗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3):18-19.
[6]杜志伟,陈艳,叶正茂,等.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在康复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5):99-100.
[7]姚睿敏.学生标准化病人培养的实践研究———以“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8(05):18-22.
[8]刘雪梅,乔晓鸣,李岳炀.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技能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1):8-11.
[9]郝文斌.“医教融合”视域下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究———以“传统康复”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2023,22(05):97-102.
[10]杨晗,张怡,李胜涛,等.“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理念下《中医内科学》“一体四翼”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12): 3036-3038.
[11]王历花,储真真,赵进喜,等.学生标准化病人结合病案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临床,2020,27(02): 57-60.
[12]张璐,王华伟,龙莉,等.基于医学“五术”新内涵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探索———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2):54-56.
[13]韩雪,高鹏,崔向清,等.医学生劳动意识现状与培养路径探索———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为例[J].中医教育,2023,42(06): 65-68.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Five Techniques" into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Sciences
Dai Tingting
(Minjiang Teachers College, Fuzhou 3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Five Techniques" ar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medical students.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course group as an example, exploring the "Five Techniques" integr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science from five aspects: consolidat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consolidate academic knowledge, shorten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o experience benevolenc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urses to improve Daoism, simulating practical combat to hone skills, and expanding after class to master art. This deepens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s" and "Five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constructs a new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of "Five Techniqu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rovides ideas for the training of rehabilitation talents under the new medical model.
Key words: "FiveTechniques"; Chinesetraditional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curriculu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combat;exp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