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智慧课堂中的初中语文作业优化策略探究
2024-06-30梁修耀
梁修耀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然而,初中阶段“唯中考上下而求索”的功利性教学问题仍然存在,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往往是“一刀切”,作业的训练目标一致、难度同一、形式单一,没有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智慧课堂等信息化平台,精心设计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探究性等语文作业,提升学生在语言运用、审美、自信、思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作业 智慧课堂 初中语文
随着中考“内卷”现象不断加剧,“减负增效”也成了初中阶段的家长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可应试教育最突出的唯中考论的功利性教学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虽然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却出现了资料泛滥、补习泛滥等现象,导致学生负担过于沉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党和国家提出了“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和校外的培训负担,让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合理”。
一、初中语文作业优化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注重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强调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精心设计作业。语文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所以优化初中语文作业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优化创新初中语文作业,既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落实减负增效工作的重要措施。
二、传统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的训练目标过于一致
新课改的目标是给学生减负增效,但笔者发现,语文教师和其他各科教师一样,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也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会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其实是“增负减效”。
例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二题“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新编基础训练》里的《老山界》B组“综合达标练”的第6题“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7题“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两组题目设计所想达到的训练目标几乎是一致的。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的第一、二题,完全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这两道题目了。
该册第七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后“思考探究”第一、三题与《新编基础训练》的第五、六两题所探究的目标也是相似的。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地进行作业的优化遴选,这样重复机械地训练,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作业的训练难度过于同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但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很少进行分层设计,训练难度过于同一。常见以下情况:同一班级甚至同一年级学生的语文作业内容是一样的;甚至各年级的周记的写作内容和字数要求也是一样的。如《新编基础训练》A部分的“基础通关练”,这样简单的题目,对优等生而言没有挑战性,他们往往因为“吃不饱”丧失学习兴趣;而有的教师在教完《礼记二则》时,又选了墨子的《非攻》作为比较阅读,这样的作业对于学困生而言难度较大,长此以往,这样设计作业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上述情况,都是因为教师布置作业不分层。
(三)作业的完成方式过于单一
初中语文传统作业形式往往只有“抄、背、默、仿”四种,训练方式过于单一,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不高。笔者认为,传统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迫切要求语文教师积极转换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压力,认真探索互联网和大数据终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运用智慧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初中语文作业,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新课标背景下智慧课堂中初中的语文作业优化策略
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即语言运用、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和思维能力。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针对传统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智慧课堂等信息化平台来优化作业设计。
(一)运用智慧课堂,设置综合性语文作业,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
在预习新课文时,教师可先登陆班级人人通平台,用智慧终端(平板电脑)向学生推送名家朗读(颂)视频。首先,让其标记出节奏和重音,再注音并跟读模仿,将生字词工整地抄写,真正达到“读一读,写一写”等目标,同时用平板电脑拍照上传,可让学生互评,也可由教师一键批阅。教师通过有效的数据反馈,提前掌握学情,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地教学。
如学习《回延安》一课,教师借助人人通“资源中心”向学生推送《回延安》名家朗诵视频,让学生们边听边标出节奏,尤其是朗读停顿和重音,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部分写作者回到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心情,语速稍快。其他部分,学生可将各自的朗诵拍成视频上传至人人通白板授课平台,让学生互评视频中有关停顿、语气、情感等方面的优点与缺点,最后将优秀的朗诵视频发送到班级空间进行展示,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作业评价建议”中指出:随着学段的升高,作业设计还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和跨媒介创意表达等综合性的作业形式,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学科,也极富生活气息,教师要精心地设计作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如当前防范溺水等形势依然严峻,须时刻警惕。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可让学生登陆自己的账户端,教师通过智慧平台推送防溺水视频,也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份防范溺水的手抄报进行宣传;演讲能力强的同学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采用说唱、打快板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平板电脑录制视频发送至班级微信群、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这种丰富多样、灵活变化的跨媒介语言运用训练方式,一定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学生们敢于表达了,勤于表达了,乐于表达了,日子久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大幅提高。
(二)运用智慧课堂,设置层次性语文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作业评价建议”中指出:作业设计要难易适宜,要合理安排不同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要想有效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教师就应重视这种差异,要设计分层次语文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树立他们积极进取的信心。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先用智慧课堂终端(平板电脑)在人人通“诗词卡片”中选出并推送介绍诗人的视频,用生动形象的影音方式向同学们展示杜甫的生平经历。然后教师根据智慧课堂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推送给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对于学困生,可推送已经学过的《石壕吏》进行对比阅读,了解杜甫理想的崇高、境界的开阔,兼济天下的抱负;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布置学生回顾《望岳》《春望》,通过杜甫各阶段代表作的品读,学生可以探察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心理历程,也大体了解了杜甫的伟大成就与抱负以及百折不挠的决心;对于优等学生,可以让学生探究杜甫的作品,了解其沉抑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和诗歌成就。教师也可以通过此种分层方法让同学们探究李白、苏轼、柳宗元等大家的诗歌成就。这样因材施教的智能优化,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学好初中语文的自信心。
再如我们学习《大道之行也》,可先向班上所有学生推送学习生字词、译文主旨和结构等内容的作业,然后推送儒家社会治理方面的经典著作给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对于优秀学生,可推送荀子的《礼论》的“礼起于何也”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对于中等学生,我们可以布置陶渊明的《桃花源诗》,让学生比较阅读;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安排已经学过的《桃花源记》,让学生与之配套阅读。教师让学生将对比阅读的评析结果用平板电脑拍照,上传至“授课白板”并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成果。这样针对学情不同的学生,分层设计作业,提高了学优生的热情,提升了学困生的信心。
(三)运用智慧课堂,设置开放性语文作业,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温儒敏教授说,我们语文老师学习新课标,要特别关注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认知和素养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体会并享受到语文学科蕴含的美感。
如在教授元朝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智慧课堂上给各自小组推送个性化、开放性的预习作业。如写作小组利用智慧课堂的平板将推送的画面转换成文字,加以纹饰点缀,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美感;朗诵小组的同学可执一把纸扇,一边踱步欣赏美景,一边摇头晃脑地进行情趣化朗诵;音乐小组的同学可根据词曲的意境在《经典咏流传》中选择其意境或歌词相似的乐曲或歌曲,作为整个课堂的背景音乐;绘画小组同学可以根据曲中的众多物象描写制作一幅唯美秋日黄昏图;信息技术小组的学生可根据其他组学生的表现制成诵读精彩、画面唯美的诵读视频。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完成个性化作业。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传统诗词中的韵律和美感,理解诗词中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最后,同学们用平板电脑互相录像后上传至人人通平台,让浏览的学生都能欣赏、评鉴,让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可以得到展示机会,多角度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四)运用智慧课堂,设置探究性语文作业,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优化语文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教授抒情诗《蒹葭》时,教师可发“‘伊人究竟何人或何意”的主题帖,让学生研读课文后发散思维,在班级空间里进行个性化交流。同学们经过认真阅读并展开讨论,通过平板电脑将各自的研读观点拍照上传大屏幕展示。有的学生认为“伊人”就是指意中人;有的学生认为“伊人”可能象征的是理想;将《马说》联系起来,反向理解,认为“伊人”极可能是英明的君主盼望已久的贤才。
这样的作业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想象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业上传平台,与同学们分享和点评。教师推选出同学们的自评或互评并分享到班级空间,通过这些评价,学生能积极反省并改正。这样,利用智慧课堂优化作业,在班级中构建良好的思维训练环境,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教学《女娲造人》《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这些课文时,均可利用智慧课堂优化作业,以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智慧课堂等信息平台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注重对初中语文作业的优化创新设计,制定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语文作业,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董燕芝.“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等问题与对策——以部编版教材为例[J].新课程,2022(6):45.
[2]王珺娴.“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智慧课堂限时作业设计——以《观沧海》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1(11):1781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