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发展生物经济产业面临的困难及有关建议
2024-06-30赵殿新郭华吴云舟
赵殿新 郭华 吴云舟
摘 要:哈尔滨市具有良好的生物资源禀赋,但受人才、资金、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生物经济产业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如能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精准产业定位、加大政策支持,在较短时间内哈尔滨将有可能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领域形成两千亿级产业规模,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东北亚区域带动力的生物经济高地。
关键词:生物经济;制约因素;未来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3-0085-03
生物经济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为基础,联结各行业产业链的复合型经济形式。哈尔滨市生物资源量大、独特,产业基础较好,特色发展鲜明,消费市场广阔,可落地应用场景丰富,具有做优做强生物经济产业的良好条件,发展潜力巨大,如能明晰发展思路、实施路径,聚集政策、科教、人才等多种创新资源,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超前布局、释放潜力,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哈尔滨市引领经济倍增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哈尔滨市生物经济产业基础和优势
经过多年培育扶持,哈尔滨市生物经济产业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集聚态势逐步显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具备成为全省生物经济产业引领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化基础。2021年末,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 65.5亿元,同比增长19.6%,有5家生物企业进入省百强企业行列,占入围生物企业的50%,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有生物经济高新技术企业216家,其中:规上企业80家,百亿级1家、十亿级4家、五亿级6家、亿元级69家;有107家药品生产企业、燃料乙醇生产企业2家、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22个;拥有哈药、三联、葵花、誉衡等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二是集聚了哈工大、哈工程、东北农大、哈医大、哈兽研等在生物经济领域科研基础实力雄厚的大学大所34家;拥有重大疾病组学大数据、北药基础与应用、畜禽健康养殖、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基因编辑系统与技术创新研究等龙江“头雁”创新研究团队。三是在哈的生物经济领域专家人才242位,其中:两院院士9人,可为生物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引领和智力支持。四是现有生物经济领域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64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24个,省级创新平台240个,各类创新平台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为生物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创新支撑。五是拥有哈医大、省中医药大学等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设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学学科等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医内科学学科等省级重点学科。六是寒地地缘优势明显,森林、草场、湿地资源富集,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七是作为对俄开放前沿省会城市,拥有全国唯一一个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直接对俄合作的生物经济领域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3个。现阶段,哈尔滨对俄合作方面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更大范围推动哈尔滨市生物经济产业发展。
二、制约哈尔滨市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尽管哈尔滨市生物经济领域发展要素丰富,但与北京、上海、成都、南京、苏州等生物经济发展领先城市相比,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在产业体系、企业实力、人才引育等方面仍面临较多制约。
一是产业体系尚不健全,整体级次不高。产业提档升级缓慢,产业链条短,重磅产品欠缺,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专利新药、高端食品、生物基材料等高端产业链条培育不够。产业链结构断裂,偏重中下游生产和销售,对于上游原料供应及原始创新的布局相对薄弱,导致本地大学大所科研成果找不到承接载体,无法实现就地转化,只好远走他乡“开花结果”。医药龙头企业培育亟须加强,占全市生物经济比重最大的生物医药企业呈现明显的梯队效应,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仅哈药集团1家,超10亿元企业仅4家,入围中国医药企业百强的企业仅6家。
二是产业发展不均衡。生物经济各领域发展不够均衡,呈现生物医药一家独大的局面,比重占80%以上,生物农业比重占10%~15%,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仅占5%~10%。发展区域不均衡,生物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松北区、经开区等,县域生物经济产业发展十分薄弱,缺少系统规划,生物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企业数量少,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创新人才和核心技术支撑,处于产业初级发展阶段。
三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少。目前,哈尔滨市累计遴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7户,医药行业仅占10.7%,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哈尔滨市“专精特新”培育体系尚不健全,缺少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和扶持手段,培育形式单一、引导引领不够、效果不明显,在生物经济发展中的分量远远不够,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
四是存在人才瓶颈。创新性、突破性的人才政策不多,吸引力不够,同时广州、北京、杭州、成都等生物经济产业发展领先的城市“虹吸效应”明显,特别是国家生物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城市群的确定,领先城市人才政策效应和产业发展活力会更加显现,人才引不进、不稳定、留不住现象将更趋严重。
五是缺少专项投资基金支持。生物经济产业的显著特点是前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高门槛、强监管、高风险和高效益,对研发资金的需求和风险的掌控要求标准高,绝大多数生物经济项目都会有融资需求,但传统信贷融资方式难以适用于生物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目前,哈尔滨市缺少生物经济项目专业投资团队和天使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对新型融资模式的需求十分迫切。
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东北亚区域带动力的生物经济高地的建议
生物经济产业是未来产业,催生新的经济革命,新发展阶段哈尔滨市应立足产业现有基础,正视存在的困难,创新举措、强力推进,用前瞻性眼光、市场化思路统筹谋划生物经济产业发展,聚焦细分领域和融合产业,形成生物技术、生物产业、生物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两千亿规模目标,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生物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是实施生物经济产业强市战略,坚持以错位发展、彰显区域特色、聚焦细分为重点,为龙江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哈尔滨在全省生物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中,肩负“一极”重任,应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省域生物经济产业引领带动作用,根据目前的发展基础,举全省之力持续推动哈尔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东北亚区域带动力的生物经济高地,推动哈尔滨以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环保三个细分领域发展为重点,超前布局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新兴生物产业,聚焦生物药及生物类似药等细分领域,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原料药生产集聚区、寒地龙药生产制造基地、国家生物质燃料示范基地、国家级生物大数据中心、国家级生物兽药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全国宠物创新生物制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重大疫病防控与生物安全研发中心,以及国家级玉米、水稻、大豆种质创新中心,推动形成特色鲜明、错位互补、竞争力强的生物经济产业发展态势。
二是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鼓励支持生物经济企业坚持以核心技术促进发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国家、省级重大项目资金支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自身特色的“独门绝技”,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市场主体与大学大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将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支持生物经济企业联合哈工大、东北农大、哈医大、哈兽研、省科学院等大学院所、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用”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形成高效强大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在新药创制、医疗设备、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等前沿领域,合作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和示范验证,推进技术成果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紧扣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和重点工程实施,为国家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做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贡献,以推动成果本地应用及科技产业化为目标,依托东北农大,整合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省科学院、北大荒集团等相关资源,创建寒地地区“现代农业(种子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室”;在哈尔滨新区围绕“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等生物农业特色优势领域布局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由哈商大牵头,进一步壮大“哈商大—乌克兰”联合食品创新中心的规模,为全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供支持;依托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珍宝岛、瀚邦医疗、敷尔佳科技等医美龙头企业,联通珍宝岛北药产业园中药材交易中心、医美企业、自贸区免税店、新经济跨界星空场打造医美小镇,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北基因创新产业联盟,以及哈医大、哈工大、哈兽研等高校院所科教资源,建设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依托于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利用卫生部绿脓杆菌专业实验室、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食用菌中试基地、省菌种保藏中心以及省科学院生物肥料工程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发平台的优势,协同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哈工大、东北林大、东北农大、哈医大等科研机构,建设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面向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推进哈尔滨申报大科学装置重点建设项目。
三是加大细分领域的系统研究及精准政策供给。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在生物经济领域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已形成“指导意见+发展规划+若干举措+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的层层落实的产业政策体系,领先发展优势不断扩大,哈尔滨市生物经济产业初步形成了“5311”政策保障体系,但对重点领域系统化的精准支持还比较薄弱,尤其在资金支持方面缺少针对细分领域的深度扶持。建议进一步对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细分领域进行系统研究,梳理现有政策体系,集合各方资源,加大政策精准供给,制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产业基金、人才引育等含金量高的政策体系,推动哈尔滨市生物经济产业实现倍增式发展。
四是持续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首先,抓企业,引导引领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建立完善培育扶持机制,完善培育扶持政策,强化梯度培育体系,制订“一企一档”培育计划,分层分类分级指导、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持续形成和放大生物经济企业“专精特新”的发展特征,推动企业向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升级。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规模大、影响广的重点领域,鼓励生物创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厚植发展优势,培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建立高成长企业培育库,遴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上市公司、创业投资机构等,提供专业化智力服务,给予分类精准扶持。其次,抓优质项目、优质企业引育。强化在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策源地作用,全面梳理大学科研院所生物经济领域可转化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在细分领域产业链上的分布位置和作用,将具有转化潜力的高价值科技成果作为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有的放矢进行补强,提高项目谋划水平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质量,突破重点细分领域产业链短板,把项目库做优做实,以此引育优质项目、优质企业。
五是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用市场化思维和手段运营发展产业,改变国有资本投融资模式,从“土地优惠、税收减免”为主向“资本运作、基金支持”为主转变;集合各种政策资源,统筹设立生物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国资引领作用,加大对生物经济领域重点产业化项目的投资,以投带引,吸引国内龙头企业来哈投资建厂,支持鼓励建设高能级研发机构。加快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专业化生物创投机构与专业投资人,为哈尔滨生物经济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上市挂牌辅导。
六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聚焦生物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推出人才创新政策,突破体制框架限制,打破人才瓶颈,构建有效管用的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政策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发展活力。开展生物经济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突出县域生物经济人才引育,加快培养引进一批精通产业政策、熟悉产业市场、擅长商务谈判和资本运作的人才;发挥在哈高校、科研院所、央企多的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要,选聘一批懂产业的高级人才、优秀企业家等到市直部门、县域部门任职、挂职;鼓励和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建立培训基地,培养医药、能源、环保、农业等生物经济领域实用型高级管理人才、优秀职业经理人、高级技术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鼓励企业联合职业学院打造“工匠”式技术人才培育模式,培育壮大技能匠才;推动实施“领军型企业家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依托全省科教资源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领军型企业家。
七是打造“数生融合”生物经济发展新优势。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布局,抢占科技竞争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药物靶标筛选、药效早期评价、药物临床数据分析、医学诊断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医学影像、医疗机器人、智慧康养、精准医学、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形成生物数据集成开发应用领先优势。支持哈尔滨建设国家高能级生物大数据中心,强化数字技术与医药研发深度融合,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诊疗中心、智慧药品流通中心、生物农业数字中心等。探索打造前沿生物技术测试场景,建立智慧应用场景中心,形成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心安,曾海燕.农业易相发展: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发展[J].创新科技,2009(7):22-24.
[2]张玉斌,朱文晖.区域优势:WTO时代地方政府的博弈策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赵殿新,正高级会计师,经济师,从事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财务管理创新等研究;郭华,副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业经济、休闲农业等研究;吴云舟,副教授,博士,从事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