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素养写作引领教学,以写作活动涵养个性

2024-06-30鲍周生鲍一鲲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新课标作文

鲍周生 鲍一鲲

高考写作命题十分注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在作文立意和主题的确立与展示上,个人有独立的发挥,能个性化地表达“我”的情感、思考、体悟和审美。[1]教师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写“有我”之文,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形成自己的写作素养。

一、为什么要写“有我”之文

(一)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告诉我们:“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这是对论述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重视“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有我”的思辨力。“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这句话三次强调“自己的”,要求写作中有“我”的存在。而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之“发展逻辑思维”明确规定: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这里强调了四个“自己”,而不是别人,突出了在素养写作中个体性形成的重要性。

因此,“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用心体会,写出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一味教育孩子生硬地按照模板套用范例”[2]。显然,写“有我”之文是我们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二)新高考的需要

无论是全国卷、新高考卷还是地方卷,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均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自身体验来写作”“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这与新课标是相呼应的,倡导一种“有我”的素养写作教育观,让写作者真实介入作文,而不是仅仅进行文字的书写(无我的应试写作),也是旨在从命题的源头上革除考场作文“套作”与模式化的不良倾向。而今,我们的新高考迎来了“宏大主题”的写作时代,为我们进行“个性化表达”的生态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进行“有我”写作也是新高考的需求。

二、写“有我”之文的要求

作文命题强调“有我之境”,而我们写“有我”之文,并不是在文中写几个“我认为”“我觉得”“我想”,说几句假话、大话、空话,喊几句口号就可以了,而是要遵循“有我”之文的写作要求。

(一)展现真我,彰显个性

新课标“高考建议”中说:“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而“真实、独特、另类,拥有写作者自己的特质”的个性化写作,是理想的学习成果,也是难得的写作素养。

人所共知,学生的作文“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很普遍,高考作文中也不少见,这是很可悲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考生不知道“我的生活很重要”的道理,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缺少故事,没什么东西可写,于是就随意编造,或者从高分作文书上套作,甚至抄袭。殊不知,没有自我个性的作文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一般,毫无生趣。而今,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也把“个性”作为高分作文发展分来考量。因此,“作文应当生发‘自己的认识,写出‘自己的文字,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教师要以人为本,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凸显强烈的‘主体意识”[3]。展现真我,彰显个性,是进行“有我”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走出小圈,胸怀大局

高考作文强调“有我之境”,目的是为了突出文章鲜明的主体性,表现“我”的思考、想法,充分展示与众不同的“我”的个性。但我们不能将这种“有我之境”理解为比较狭隘的个人小清新、小情调等小格局,而是要放眼大社会大时代大格局的背景下,对个体‘小我的深度审视。因此,我们要从忘我刷题的应试语文中走出来,进入生活这本大语文经典中,要关注祖国的发展,关注当下社会的进步,关注时代的变化。因为“把学生‘我更多地放到这个伟大时代中,引导、督促学生去思考‘时代与我‘时代中的我,是新时代高考作文不应忽视的‘立德树人的内容”[4]。

为此,我们只有引领学生走出他们生活的小圈子,才能让他们放眼世界,胸怀大局,写出大气的“真我”文章,而不是“大而空”的伪我之文,这样才能形成写作素养,达成真正“有我”的写作境界。

三、怎样写好“有我”之文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素养观,淡化应试观,要“反对功利的作文观,努力扭转高中作文教学围着高考转的不良倾向”(王栋生),不能被“周考”“月考”“期中”等应试牵住鼻子走。教师应胸怀新课改新课程,从新教材着手,立足于学情,制订一个“三年写作一盘棋”的宏阔计划,从高一起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好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新教材的素养写作教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力,这是新课标对我们写作教学的要求。

为此,我们可以在素养写作观的引领下,在教学中有序开展“有我”写作活动,以写育人,涵养学生的写作个性,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亲自动手搜集与梳理,让学生建立“有我”的个性素材库

我们知道写作如果没有相应的素材,就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因此,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有“我”印记的素材库。素材哪里来?阅读。从高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撰写有个人特色的读书笔记,包括读后感、札记、随笔、卡片摘录等,字数没有具体硬性规定,一般为二三百字的短文,这是建立“有我”鲜活素材库的基本条件。

当然,素材库里的素材不是直接从报刊上剪下来的,或者从网络上随意下载的,而是学生自己主动选取的,要有自己的感悟在里面,边读边写,还包括对素材如何进行多角度运用与个性化的处理等。当然,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花时间(每周三次,每次半小时)去阅读、搜集、筛选并梳理出来的,以便面对相应的作文题时能灵活选择与运用,而不是教师或父母亲力亲为,为学生分类准备好各种素材与热点话题,并打印好发下来的。虽然这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为你想到了,做到人手一册,作文题也囊括其中,应有尽有,但实际效果恰恰相反,违背了素养写作的初心,因为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被剥夺了,搜集筛选的能力被削弱了,而且,他们自己梳理整合素材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否则,如果使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机械素材,那么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就常有雷同现象。因此,我们要在源头上消灭“模式化”“套作化”现象,建立“有我”的个性素材库是很有必要的,这是进行素养写作的基础。

(二)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写“有我”的心灵之作

我们知道,高考倡导的“思辨写作”比较注重写作者的“主体意识”,无论是谈自己的“感悟”“感受”“认识”还是“思考”,都要有“我”的存在,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把我们真实的所思所想写出来,而不是为了迎合阅卷人的喜好故意说一些不切实际的成人话语。北大教授漆永祥说“高考作文必须反映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具体反映,是当代中学生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5]。因此,无论写什么题目与内容,我们都要创设“有我之境”,要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要去套用那些平时已准备好的别人的满分作文,或者将看过或背过的范文改头换面而生拉硬扯,显得拼凑感有余而现场感不足。

为此,我们平时要像黎锦熙那样,“将课业、阅读、生活、写作‘打成一片”,积极倡导真实写作的主体观,而不仅仅单靠写作训练的“单打独斗”[6]。我们还要勇于尝试批判性阅读,包括教科书,在阅读过程中不能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大声说“我认为……我认为……”,让现场“有我”的声响。因为我们的写作评价标准也要“鼓励考生敢写敢发挥,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说实话,将自己真正的感悟与生活,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用真诚、真心、真情和朴素雅洁的语言,来描写身边的人和事,就是好作文。”所以,我们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写“有我”的心灵作文。

笔者每个月让学生写一篇“有我”存在的真实写作,如“你觉得高中生谈恋爱好不好”“玩网游有什么利与弊”“高考对你有多重要”“你将来最喜欢做什么工作”等等开放性话题,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并学习理性阐述。我想,如果一个高中生的内心世界是完全封闭起来的,那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只有在平时营造学生“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写,没有束缚”的轻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才会使他们涌现出创新的灵感,才会产生思维的突破。

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是个公民与宣誓过“我18岁了”的现代青年,要负责任地表达个人的观点,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做到不偏激不感情用事,能理性地处理好自身与他人、生活、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写作素养。

(三)学习新闻时评,培养学生“有我”的思维广度

不少阅卷者发现,考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是思维单向刻板,写作思路打不开,无法打通试题材料与现实生活和时代热点之间的关联。其实,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那么,治疗这种考场作文病的药方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多读有字书、多读无字书。

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水平”表4-4中提出对“语言、文学、文化现象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探究”的要求。许多名优教师都曾向学生呼吁,多关心国际国内新闻大事,广泛涉猎课外知识,积累鲜活、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行个性化的思辨,才能写出独特的高质量的作文。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我们应通过新闻、网络、书报等途径多研读时评,丰富学生看待问题的见解,提升思维认识水平,并进行时评写作,而写时评是帮助学生确立“有我”意识的好途径。当然,我们要引导学生既要敢于说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与真知灼见,更要学会理性表达,为自己的表达负责,而立足当下胸怀当下的公民意识是“有我”写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笔者在与学生的聊天中,发现不少学生对父母的角色有疑惑。于是,笔者利用网上的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导师,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设计了一个作文题,这个作文题对他们处理好自己与家长的关系和未来自己如何做家长,都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先让学生进行分组选择,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初步形成了对父母角色的认知与思考;然后进行三方微型辩论会,通过辩论,相互学习,他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他们能懂得不少看法都是相对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观点之间不是相对立的,而是具有相容性;作为高中学生,应该要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片面幼稚思维,要养成审辩式思维习惯。于是,笔者布置了一篇作文任务,其中《人生更需要导师》与《保姆式的家长角色可以休矣》两篇写得不错,两文均发出了自己的心声,并采用了时评常用的“引议联结”的结构,由中心线贯穿,层层深入,能做到“有我”在场;而且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有说服力;后来两文均发表在作文刊物上。

因而,我们教师要创设“有我之境”,在班级里开展社会热点讨论会与写作活动,而不是你的“一言堂”。让学生的活动“有我”,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有我”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写作素养。

(四)开展思辨仿写活动,提升学生“有我”的思维深度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显性化资料的积累与功利化的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引导。造成思维瓶颈的主体原因是写作者“写作思维存在肤浅、同质、定势等不良倾向,阻碍了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7]近几年高考作文特别重视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可谓“无思辨,不作文”。显然,摆脱写作教学的困境,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好新教材资源,进行相对合理的处理,设计适合学情的学习任务,开展有效的写作活动。学了《逻辑的力量》后,文中有要求学生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的案例,文中运用了齐王与邹忌、李世民与魏征的史料,进行了论证提纲的写作与修改,应该说这个例子不错,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培养能有一定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还有教会他们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推导出自己的结论。”[8]于是,笔者在此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以“偏听则暗”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先尝试仿写一个论证提纲。为了避免肤浅化,我们建议引入追问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希望让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思维有一定深度。

经过了尝试后,有同学就发出了这样的追问:“‘偏听就一定‘暗吗?李世民经常听的就是魏征一个人的意见,梁魏王听的是孟子一个人的建议,他们算是‘偏听吗?为什么他们听得却是越来越明呢?”“‘兼听则明能够证明‘偏听则暗吗?”……一连串“有我”的发问,很有语势,有力度。

应该说,这样的追问有了初步的效果。于是,我们开始进行写作提纲的仿写,学习小组的同学可进行适当交流,教师关注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要让整个过程有“我”思维的流动。写好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再进行修改。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作业:

1.提出论点:偏听则暗。

2.阐述论点:

“偏”的目的:专心听取专家的意见,获得自身认识上的飞跃。

“偏”的核心:意见在于“少而精”。

3.举例分析:

正:以获“莫须有”罪名的岳飞为例,分析宋徽宗“偏听”的表现,重点突出“莫须”。

反:《孟子》中的梁魏王向孟子请教,分析不“暗”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偏听”,而是“善听”。

4.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偏听”):

主动引入反例“梁魏王向孟子请教”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偏听则暗”的前提是听者能够拥有理性思考与善断的意识与能力。

“偏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为我所用。

当然,这样的论证思路还可以进行修改。只要“有我”在场,多思考,多追问,多交流,我们思维的深度就能向前进一步;每一次的改进,也都是对我们思维能力的一次检验与提升。新课标也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的深刻性,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辩证看待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因为只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才是“我”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而“思维的深刻”更是“我”最珍贵的写作素养。

因此,要敢于突破固有的套路,让文章“有我”真正在场,有独有的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与辩证思考,展现思辨能力,使写作有角度有广度、有层次有深度。这样才能征服阅卷老师,为赢得语文好成绩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利用新课程新教材,立足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积极开展素养写作活动,让学生获得文化与思想、情感与审美的启发与浸染,逐步加深对生活、生命真谛的领悟,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热爱;并有序开展“有我”写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写作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注释:

[1]茹清平:《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7期,第66页。

[2][5]李节:《高考作文已失去底线——北京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谈应试作文》,《教师博览》,2015年第4期,第7页,第9页。

[3]陈淮高:《真我新我大我——谈高考作文中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11期,第17页。

[4]黄华伟:《引导学生多思考“时代与我”》,《语文学习》,2021年第8期,第49页。

[6]崔正升:《黎锦熙写作教学三原则的当代价值》,《高中语文教与学》,2017年第2期,第 10页。

[7]安杨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中学语文逻辑思维训练策略》,《高中语文教与学》,2019年第1期,第10页。

[8]李正浪:《突破思维瓶颈,让写作向深刻掘进》,《高中语文教与学》,2019年第10期,第56页。

[作者单位:(鲍周生)浙江嘉兴高级中学;(鲍一鲲)浙江嘉兴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新课标作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