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诗教:内涵要义、价值意蕴及基本策略

2024-06-30唐雨欣侯志中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诗教读诗古诗词

唐雨欣 侯志中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所谓“诗教”,本指“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1]诗教的传统起源于孔子,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当时的雅言诵读《诗经》”;“是孔有意识推行官话,是语言教学”;“用《诗经》作为学生悟道的植被”;“用《诗经》来进行音乐教育”;“用《诗经》培养学生行政外资应对才能”。可以说《诗经》是当时社会的语言教材、道德教材、美育教材及政治教材。[2]千百年来,后世的儒学家不断丰富诗教的内涵,使得读诗、写诗、论诗成为我国历朝历代蔚为壮观的社会活动。

今天,诗教又有怎样的时代内涵?诗教在当代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又有怎样的价值意蕴?今天的语文课程又怎样来实施诗教呢?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小学的诗教进行探讨。

一、诗教的内涵要义

梳理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诗教”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春秋之前,诗歌产生于先民的生产劳动当中,“劳者歌其事,食者歌其食”,就产生了诗歌。这一时期是诗歌的肇始期,严格来讲,这一时期是只有“诗”没有“教”。春秋时期,孔子有感于社会礼治的必要及《诗三百》“温柔敦厚”的道德教育价值,就引入了社会教化的范畴。这一时期是诗教的定型期,诗就此承担了民众的教化功能。到两汉魏晋时期,诗的视阈已大为不同,这一时期,不仅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诗三百”,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诗人大量涌现,诗歌成为人们言志抒怀的手段。同时,像《文心雕龙》《诗品》这一类的文论、诗论将诗歌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引入人们的视野。作诗、诵诗、赏诗、论诗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诗教”也由教化学习向欣赏实践转变。唐宋时期是诗歌的繁盛期,诗歌艺术也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诗赋成为士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前人的诗歌和当代的诗歌成为广大士人学习诗歌写作的教材,“诗教”也进入发展繁盛期。这一时期,“诗教”逐渐脱离其原初的“教化”功能,而更多承担语言学习的功能。在这之后,“诗教”又经历了元明清的承继期和清末明初的式微衰退期。通过梳理,我们认为,传统的“诗教”重“教”而忽略“诗”,后世的“诗教”则现实地注重“诗”也不漠视“教”。[3]

当前,社会发展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如果我们依旧固守传统的诗教内涵,势必导致诗教功能的错位甚至异化,不利于发挥诗教的独特育人功能。笔者以为,我们对诗教内涵的理解,应包含如下内容。

(一)诗教内容的扩大化

传统的诗教指的是古诗词的教学。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古诗词的教学当然是当代诗教的关键要义。然而,诗教作为课程,理应“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4],只有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与课堂学习内容发生联系,才能获得富有意义、充满人性的教育。很显然,远离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古诗词不应当成为中小学诗教内容的全部。所谓诗教,应该扩大一点,指古今中外的人类传世经典诗歌的教育,再扩大一点,应该指文学教育。这一扩大化的诗教内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有鲜明的表现。在新课标中,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小说、影视作品一并归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对此任务群的研习,感受语言魅力,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均应成为新时代诗教的内涵要义。

(二)诗教形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诗教注重读的学习方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还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是诗教的主要形式。但是,不明其义、不入其境的吟诵,对于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生而言,无疑是痛苦的学业负担。新时代的诗教应“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去拥抱诗歌的氛围和情感”[5]。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应该成为新时代诗教的内涵要义。

(三)诗教效果的内隐性

传统的诗教注重其社会价值,往往希望用诗教教化民众。新的时代,诗教虽然也承担着社会教化功能,但是,人们更注重诗教对于个体作为“完整的人”这一教育意义的影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诗教,能让受教者获得“广泛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既有艺术般的优雅,又有哲学般的从容,通达高远深邃之境”[6]。诗教的这一时代意义决定了诗教效果的内隐化,受教者通过长期的诗教活动获得自我心灵世界的整全发展。

二、诗教的价值意蕴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7],学生需要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在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形成自觉的审美素养,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诗教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定的学习内容,天然具有特定的价值意蕴。

(一)诗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诗歌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古诗词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寄托和价值认同,在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这些文化信息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古诗词以其独有的魅力架设今人与古人联系的桥梁,通过传唱古诗词与先民对话交流,生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语文教育就是民族文化的教育”[9],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载体。

(二)诗教是语言习得和精神成长的统一

诗自古就是人们学习语言的工具,“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懂得言说、不能言说。学生通过读诗、识字、明义、懂理,在读诗这一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对语言运用的实践经验。同时,古诗词也是世界上最精炼的语言,其优美的音韵、谐和的节奏、丰富的意蕴,更是学生学习母语的最佳素材。“在胸为志,发言为诗”,诗教让我们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更让我们追求诗意的表达。传统诗教的最高成就就是:每个读诗的人都能诗意地栖居。读边塞征战诗,让我们感悟到忠贞爱国、慷慨豪迈;读思乡怀人诗,让我们感悟到至爱亲情、故国情愫;读山水田园诗,让我们感悟到自然和谐、天人合一;读生命咏叹诗,让我们感悟到悲天悯人、生命可贵。正是诵诗、品诗的诗教活动,达成语言习得和精神成长的统一。

(三)诗教是思维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基础

语文核心素养除了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两方面的内容外,还包括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两方面的内容。而诗教还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基础。

谈到思维训练,一般认为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人们往往潜意识地认为,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低阶思维,没多大价值,也无须训练。而事实上,想象是儿童最美好的素质,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来源于人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诗教是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训练的最好的形式。古诗词也是美的艺术的典范,其间蕴含诸多美的元素,有美的自然风景,有美的人文风俗,有美的普遍情感,也有美的品德情操。诗教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

三、诗教的基本策略

(一)重视诵读涵泳

诵读涵泳是指在对诗歌的反复吟诵活动中,自然地获得对诗歌的境脉和韵味的把握。诵读涵泳也是古人读诗的重要方式方法。这种读诗方法讲究学习者内心的抵达,吟诵只是其外在的形式,让学习者深入其境才是其内在的必需。朱熹说:“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朱熹的读诗方法对今天的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仍有重要的价值。学习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体验的结果,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只会带给学生“平庸的知识”和“呆滞的思想”。学生需要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美,即使这些诗歌美学生一时半会儿说不清、道不明,但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学生能够通过吟诵感受到就行。他们会在更多的吟诵活动中获得对诗歌美的感性认识,感性的东西多到一定的程度,经旁人一点,就能很快上升到理性的东西。那种对诗歌的支离破碎讲解的诗教活动,只会将本是美的诗讲得不美,将本是能感受到的美讲得越来越讲不清、道不明。

当然,哪些诗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吟诵,哪些诗不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吟诵?在诗的选择上,还是要依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切的篇目。此外,吟诵的篇目也不是越多越好,学生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既要学习语文课程,也要学习数学课程,还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多过滥的诵读篇目,是与当前的双减政策相违背的。多少篇合适?还是一个标准——适切。这个适切,即是质的适切,也是量的适切。

诗词的诵读在形式上也是多样的。团体吟诵,能够读出气势;个人吟诵,能够读出内心;拟古吟诵,能读出情境。三种吟诵古诗词的方式,其效果也各有不同。团队吟诵,读给别人听的,多少带有表演的性质。日常吟诵,我们还是提倡个人自由诵读,声音可大可小,甚至无声也行,只要是内心沉浸式的诵读就可以。拟古吟诵有没有必要?笔者认为,拟古吟诵是一种表演式的诵读。古人是如何读这首诗,无人知晓。将很大的心思花在揣摩古人读诗的方式上,还不如以自己的方式自由读出自己的感觉、体验,何必去拟古复古,以古为美呢?今人有今人的读诗需要,今人有也今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没必要将拟古吟诵引入古诗词的教学课堂,除非出于艺术表演的需要。

(二)重视会意品味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会意,就是指读者在阅读中通过与文本对话,力求达成与作者心灵相通。诗歌是精炼的艺术,“诗无达诂”,对于诗的原义,读者很难做到精准理解,甚至作者本人往往也无法还原在创作时的特定心意。读诗讲究的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作品当中,并对作品做出合情合理的诠释和解读。会意,这种感同身受的品味,因此成为诗教的重要活动形式。

(三)重视引领示范

若要让学生与古诗词亲密接触,教师要先走进古诗词。如今,有的语文教师平时不读文学作品,更有语文教师一看到古代诗文就犯难。讲起诗来,只有教学参考书上一点少得可怜的相关知识,全然没有自己读诗的过程体验和对诗歌的深刻理解,诗教的课堂自然呆板而不灵动,枯燥而不鲜活。语文教师要一头扎进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当中,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功底打扎实,教学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语文教师还要多听一听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课、莫砺锋老师的诗词课、戴建业老师的诗词课,将自己的诗教课堂上成魅力绽放的课堂,让中国的古诗词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注释:

[1]钱梦龙、陈钟梁、钱涛、黄玉峰、郑桂华:《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第4页。

[2]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3]蓝冰:《试论“诗教”传统的继承与演变——兼论“诗教”传统的当下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70页。

[4]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7页。

[5]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6期,第7页。

[6][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庄莲平、王立中译,文汇出版社,2012年,第1页。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页。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9]陈文忠:《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28页。

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指向青少年阅读能力提升的逆向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编号:2023QD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唐雨欣)广东省深圳市福永中学;(侯志中)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诗教读诗古诗词
八旬老校长义务诗教二十年
我与诗教
读诗偶得
读诗质疑
今朝诗教欣然践 他日根深花自开——诗教心得
踏青古诗词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