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尧臣诗文中的美食

2024-06-29刘志林

餐饮世界 2024年5期
关键词:梅尧臣韭黄黄雀

刘志林

琴鱼河豚

梅尧臣出生于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水系发达,是江南鱼米之乡。梅尧臣对水产有特殊的情感,认为鱼鲜之味才能体现出饮食的乐趣,对家乡的琴鱼更是一往情深。梅尧臣《宣州杂诗》:“古有琴高者,骑鱼上碧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边。少妇自捞摝,远人无弃捐。凭书不道薄,卖取青铜钱。”梅尧臣《琴高鱼和公仪》:“大鱼人骑上天去,留得小鳞来按觞。吾物吾乡不须念,太官常膳有肥羊。”琴鱼产自泾县琴溪,相传汉处士琴高公曾隐居炼丹于此,炼丹后的药渣倒入琴溪后,遂化为琴鱼。长不盈寸,龙鳍银鳞,味道鲜美。梅尧臣在京,常将琴鱼馈赠亲友。琴溪独有的琴鱼,以其珍稀味美而成为宋代贡品。每到清明前后,琴溪河上便呈现出捕捞琴鱼的繁忙景象,鲜活琴鱼经传统配方加工制成鱼干后,色泽金黄、细嫩酥脆、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可佐餐,可烹茶。置数尾琴鱼于茶杯中,其鳍乍尾翘、睁眼口张,宛若鱼在水中畅游,栩栩如生,堪称奇观。琴鱼干制作技艺2017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梅尧臣一生嗜茶。他做地方官时曾深入茶区考察茶叶的生产,自称“采茶官”。琴鱼干作为茶饮,既满足了梅尧臣美味的需求,又让其过足了茶瘾,梅尧臣成了家乡琴鱼的拥趸。

梅尧臣有梅河豚之称。景祐五年(1038)梅尧臣将在建德县卸任,范仲淹时知饶州,约他同游庐山。在仲淹席上,有人绘声绘色地讲起河豚这种美味,引起尧臣兴趣。写成《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详细介绍了河豚的特点:“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芦荻发芽恰是河豚欲上时。“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相貌奇怪,太丑罢了,还自带剧毒。因这首诗,梅尧臣成了河豚代言人。宋李颀《宋诗话辑佚·古今诗话》云:“刘原甫戏曰:‘郑都官有《鹧鸪》诗,谓之郑鹧鸪。圣俞有《河豚》诗,当呼有梅河豚也。”诗人一说河豚,必然要提起梅尧臣。至于子瞻云“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那都是后话。关于如何解毒,宋张耒《张太史明道杂志》载:“河豚鱼,水族之奇味也,而世传以为有毒,能杀人,中毒则觉胀,亟取不洁食,乃可解,不尔必死。馀时守丹阳及宣城,见土人户食之,其烹煮亦无法,但用蒌蒿、荻笋、菘菜三物,云最相宜,用菘以渗其膏耳,而未尝见死者。或云土人习之,故不伤,是大不然。”又载:“在仲春间,吴人此时会客,无此鱼则非盛会。其美尤宜再温,吴人多晨烹之,羹成,候客至,率再温以进。或云:其子不可食,其子如一太栗,而浸之经宿,大如弹丸也。或云:中其毒者亦不必食不洁,水调炒槐花末及龙脑水皆可解。馀见人有说中此毒急服至宝丹亦解,橄榄最解鱼毒,其羹中多用之。”

黄雀竹鸡

人代表大地万物,鸟代表天空和太阳。鸟崇拜的实质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古人认为,多食用鸟类,人便具有鸟的精气和灵魂的升华,这是天人合一的饮食诠释,梅尧臣深谙此道。黄雀鲊是宋代的江南名菜,与鹅掌鲊齐名,味道极佳。权贵人家要屯黄雀鲊,以供自己慢慢享用。宋徽宗的宰相王黼曾屯了满屋的黄雀鲊,被抄家时,家里的黄雀鲊积了三间房。对黄雀鲊的赞许也少不了梅尧臣的妙笔,《答祖择之惠黄雀鮓》:“我不闻尔声,谬成先生馔。咀嚼勿言非,雉雁犹充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雀》称其“体绝肥,背有脂如披绵”,“可以炙食,作鲊甚美。”所以黄雀鲊又称“披绵鲊”。宋《吴氏中馈录》中记载了黄雀鲊的家传秘籍:“每只治净,用酒洗,拭干,不犯水。用麦黄、红曲、盐、椒、葱丝,尝味和为止。却将雀入匾坛内;铺一层,上料一层,装实。以箬盖篾片扦定。候卤出,倾去,加酒浸,密封久用。”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三中也有黄雀鲊的制法:“用黄雀鲜肥者,薄酒涤洁,软帛抹干;背刳之腹间,置小麦数粒,葱屑、花椒碎颗少许,以头尾颠倒相覆;毎二十头叠一小罐,调香熟油、酒浆、炒盐、花椒、葱屑浇没一寸;取竹篾闗实封固,收藏甚久。”今许多鸟类为国家保护动物,其美味也只能在历史的回忆中。

梅尧臣《和王景彝省中咏孤竹》:“爱此孤生竹,碧叶琅玕柯。”梅尧臣爱竹,对竹鸡也有浓厚的兴趣。他写有《禽言四首》之四《竹鸡》:“泥滑滑,苦竹冈。雨萧萧,马上郎。马蹄凌兢雨又急,此鸟为君应断肠。”苏轼《送牛尾狸与徐使君》:“风卷飞花自入帷,一樽遥想破愁眉。泥深厌听鸡头鹘,(注:蜀人谓泥滑滑为鸡头鹘)酒浅欣尝牛尾狸。”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竹鸡》载:唐陈藏器曰:“山菌子生江东山林间。状如小鸡,无尾。”李时珍曰:“菌子,言味美如菌也。蜀人呼为鸡头鹘,南人呼为泥滑滑,因其声也。”《唐小说》云:“崔魏公暴亡。太医梁新诊之,曰:中食毒也。仆曰:好食竹鸡。新曰:竹鸡多食半夏苗也。命捣姜汁折齿灌之,遂苏。”竹鸡喜食半夏,且半夏有小毒,所以在食用时,可多放生姜,生姜可解其毒。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十详载了此事:“唐崔魏公铉镇渚宫,有富商船居,中夜暴亡,迨晓气犹未绝。邻房有武陵医士梁新闻之,乃与诊视,曰:‘此乃食毒也,三两日得非外食耶?仆夫曰:‘主公少出船,亦不食于他人。梁新曰:‘寻常嗜食何物。仆夫曰:‘好食竹鸡,每年不下数百只,近买竹鸡并将充馔。梁新曰:‘竹鸡吃半夏,必是半夏毒也。命捣姜捩汁,折齿而灌之,由是方苏。崔魏公闻而异之,召到衙安慰称奖,资以仆马钱帛,入京致书朝士,声名大振,仕至尚医奉御。”清缺名《调鼎集》四记述了竹鸡的烹法:“竹鸡、鸽子、黄雀、鹌鹑,俱用五香炒。凡炒野鸡、麻雀及一切山禽,皆用茶油为主。如无茶油,则用芝麻油,切不可用脂油。先将油同熟饭数颗慢火略滚,捞去饭粒,下姜丝炙赤,将禽肉配甜酱瓜、姜丝同炒数遍,取起用甜酒、菜油和匀,再炒煮熟。若麻雀,取起时,少停一刻,下去再炒。”

荠绿韭黄

素食得到赞美和推崇,与宋代的生产发展及经济繁荣是密切相关的,食之美与隐者高洁精神相联系,食素之风与士大夫志洁行高之风自然契合。清淡而不寡味的菜蔬与梅尧臣平淡诗风相匹配,蔬食大量出现在其诗文中。

庆历七年(1047),梅尧臣在《食荠》诗中对荠菜有着生动的描绘:“芯羞食荠贫,食荠我所甘。适见采荠人,自出国门南。土蠹瘦铁刀,霜乱青竹篮。携持入冻池,挑以根叶参。手龟不自饱,食此尚可惭。肥羔朱尾鱼,腥膻徒尔贪。”古人将荠菜作为“甘”的代表,《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苏轼自创以荠菜为原料之一的“东坡羹”,在给朋友徐十二的信中介绍了制作方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晁说之有一次得到朋友赠送的荠菜馄饨,品尝后觉得非常好吃,并有感而发,写下《谢蕴文荠菜馄饨》一诗:“无奈国风怨,荠荼论苦甘。王孙旧肥羜,汤饼亦多惭。”洪咨夔也有《荠馄饨》诗:“嫩斸苔边绿,甘包雪裹春。萧家汤是祖,束叟饼为邻。混沌函三极,冲和贮一真。日斜摩腹睡,自谓葛天民。”同时,还出现了与荠菜有关的民俗。“三月三,荠菜赛金丹。”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各地还有“农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食俗,三月初三这一天,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束,放入鸡蛋、红枣等,再配上生姜,煮上一大锅汤,全家同食,可祛风清火,防治头痛头昏;又因荠菜的谐音“聚财”,民间认为食之可交财运。

韭菜也是梅尧臣的最爱,特别是韭黄,梅尧臣《闻卖韭黄蓼甲》:“百物冻未活,初逢卖菜人。乃知粪土暖,能发萌芽春。柔美已先荐,阳和非不均。芹根守天性,憔悴涧之滨。”韭之美在黄,早在西汉就有雏形。《盐铁论·散不足》中,桓宽在记录冬季蔬菜的时候,提到了“冬葵温韭”,《前汉书·召信臣传》中也有印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九引《食次》有葱韭羹法。苏轼《送范德孺》中有“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陆游《蔬食戏书》也提到:“新津韭芽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关于做法《与村邻聚饮》中有描述:“豚肩杂韭黄。”用豚肩的肉切丝来烹韭黄,口感妙不可言。元王祯《农书》载:“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元耶律楚材《十七日驿中作穷春》:“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蒌蒿点韭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北人至冬移根于土窖中,培以马屎,暖则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豪贵皆珍之。韭之为菜,可生可熟,可菹可久,乃菜中最有益者也。”又“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明张澜之在《不二杂集》中提到了韭黄的多种菜肴。清袁枚《随园食单·杂素菜单》:“韭,荤物也。专取韭白,加虾米炒之便佳。或用鲜蚬亦可,肉亦可。”《随园食单·点心单》:“韭合,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

“君尝谓我性嗜酒。”“相逢莫作两般眼,一饮不辞三百杯。”“春饮景可乐,夏饮暑可避。秋饮心忘愁,冬饮暖胜被。”“又复谓我耽于诗。”梅尧臣诗中也有其心仪的下酒菜。

猜你喜欢

梅尧臣韭黄黄雀
韭黄营养价值高如何吃出好味道
韭黄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普定韭黄 香飘海外
不听劝告的黄雀
不听劝告的黄雀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普定县优质高产韭黄新品种(富韭黄2号)推广应用与示范试验
残菊
小黄雀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