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进路

2024-06-29刘菁元

文教资料 2024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刘菁元

摘 要:红色文化因其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涵、革命传统而成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和深刻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及红色文化的相关论述为其提供了理论逻辑支撑。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思想价值的统一性、教育内容的契合性与教育优势的互补性为其提供了实践逻辑支撑。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文化思想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造的宝贵历史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时代指引。教育是强国之利器,高校是镇国之重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巨变,各种思潮激烈对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错综复杂。一方面,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快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念披着西方流行文化的外衣在校园蔓延,冲击着师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多元复杂的网络环境又加剧了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传播。而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是回应西方错误思潮强

有力的思想武器,是厚植青年人民族情感的“活教材”,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红色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因此,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升能”的重要引擎、“凝心聚魂”的宝贵资源、“激扬斗志”的精神力量。从逻辑维度来看,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维度的守正创新,也是历史维度的赓续发展,还是实践维度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理论支撑的“源头活水”;也绝非“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是伴随理论探索历史演进的自然延展。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内涵深刻、层次丰富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教育都曾作出深刻论述,其中,“人的本质”理论、榜样作用理论、文化革命理论等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

1. 根本归宿的契合性:“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曾提出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以上论述准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的现实性与社会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与开展不能停留在主观的思维层面,而是要结合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广度、感知力度、感悟深度,为其提供社会实践的精神养分。

2. 教育方式的效能性:榜样作用理论

在关于榜样作用的理论中,列宁指出:“榜样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能显示出来,而在废除了土地和工厂的私有制的社会里会起巨大的作用。”[3]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本质上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具有可塑性。接受正向、积极、崇高的客观实在的熏陶就会形成饱满、进取、高尚的精神面貌;经受负面、消极、卑劣的客观实在的浸染就会形成萎靡、颓废、羸弱的精神面貌。红色文化中革命楷模的故事、英雄人物的经历、历史伟人的事迹极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是感召人、号召人、激发人的重要力量。个体力量通过了解、钦佩进而效仿、追逐的路径发挥作用,追随者从而实现人格的提升和精神的净化,从心理上、精神上、行为上逐渐靠近崇高、接近伟大,通过这种方式总体上构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长城。

3. 作用路径的重要性:革命文化理论

“列宁十分重视文化对革命的影响,提倡将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文化教育、文化路径来影响群众、教化群众、引领群众,以文化塑造促进知识分子的观念改变,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最终助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4]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既凝练了历史的伟大经验和精神伟力,又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是筑牢文化自信、凝聚时代力量、奋进伟大征程的内在支撑和强大动力,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二)党的十八大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革命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高度提倡实践锻炼的教育方式,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反对“填鸭式”灌输。第二,强调树立典型的重要意义,倡导以榜样的模范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第三,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强调善用报纸、书籍等“最锐利的武器”,将时代科学成就运用到党的宣传中去。以上论述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诸多路径提示:首先,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模范素材、先进典范和学习榜样,构筑“有血有肉”的教育内容。其次,红色文化资源所依托的物质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实践基地,彰显有本有源的教育价值。再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较大程度发挥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红色文化产品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立体性和艺术性,营造“有声有色”的教育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主要集中于中央文件与党的历任领导人的相关思想中。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高度肯定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强调革命历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并指出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质。[5]第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6]。此后,科学发展观理论也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并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度呼应,也高度肯定了文化继承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7]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相关论述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阐述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

1. 融入目标:补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时代新人是国家发展的建设之“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国家和民族就会兴旺发达、无坚不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红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成果,具有文化上的先进性和政治上的正确性,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珍贵矿藏。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理想追寻史和信念守护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直至今日,在革命时期带领人民顽强抗争、浴血奋斗,从“落后挨打”的被动境地抵达“自立自强”的历史高度,在改革和建设时期领导人民实现从“后发跟跑”的现实困局过渡到“并跑赶超”的伟大转变,这一过程中积累沉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于一身的红色文化体系。学习红色文化,就是学习其中所展现出的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进而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杜绝“软骨病”,做到“行得端”“立得正”“站得直”,端正政治态度、站稳政治立场、体现政治担当。

2. 融入重心:悟党史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8]

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党的奋斗史的直接产物,是党的抗争史的鲜活显现,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学习、领悟、深思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的一门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托红色文化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有利于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更有利于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党先进的政治属性的有力彰显,是党崇高的政治理想的生动凝结,是党纯洁的政治品质的现实样态,更是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武器。中国革命历史是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革命史,能够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逻辑,增强大学生重视历史、分析历史、学习历史的意识与能力,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3. 融入方式:应时代之“风”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红色文化的运用必须针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症结、难点和瓶颈,抓重点、抓关键、抓核心。其次,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要做到内涵、方式上的守正创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在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在守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正”的基础上顺应实践发展,实现红色文化内涵解读之“新”、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方式之“新”。再次,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要在深刻洞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和新趋势的基础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不变”的底线思维上主动求“变”,突出预见性、前瞻性、主动性,适应时代浪潮之变、教育对象之变,实现与时代并进、与实践同频、与学生共振。

4. 融入效果:强感染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度,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党史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9]这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格的效果要求。首先,要深度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生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做到让人民喜闻乐见。其次,要充分拓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做到“春风化雨”。最后,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与信息技术、网络媒体的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达到“知行合一”。

二、实践逻辑: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

红色文化资源以鲜明的政治特性、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多元的表现形式,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构建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者在思想价值方面具有高度统一性,在教育内容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在资源优势方面具有深度互补性。

(一)思想价值的统一性

1. 拥党爱党护党的政治立场

党的初心使命是红色文化之“根”,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之“魂”,党的革命传统是红色文化之“脉”,党的奋斗历史是红色文化之“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时代青年理解党的光辉历史,领悟党的精神使命,继承党的光荣传统,进而在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价值上增进对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激励广大青年担当时代责任、厚植家国情怀、奋勇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 信马学马用马的价值追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渠道,是加强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工程。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二者在理论维度、文化维度相互贯通、相互联结,因而能够在实践维度、发展维度相互促进、相互激发。

3. 敬史辨史悟史的历史觉悟

历史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牛鼻子”,历史觉悟是青年理想信念的“风向标”,历史教育是厚植青年爱国情怀的“活教材”,历史传统是激发学生奋斗精神的“原动力”。百年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相融贯通、不可分割。深入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红色元素,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形式展现、体现、重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革命史、奋斗史、实践史,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激励新时代青年赓续民族精神,涵养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实践强国之行。

(二)教育内容的契合性

1. 深度培植理想信念

当今世界正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凸显。品类繁杂的不良社会思潮冲击大学生思想意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民族气概、高尚的精神品格、伟大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应对时代挑战的现实需求,也是赓续红色基因的客观需要,更是指引高校学子勇担使命的重要航标。[10]

2. 高度弘扬爱国主义

红色文化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底色,包含鲜明的爱国主义标识,蕴含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既是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救国历史的生动缩影,也是党带领人民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强国历史的经典凝练。新时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红色文化,就是要发挥其引领和教育功能,讲述红色故事、回顾红色历史、领悟红色精神,引导学生汲取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信念、报国情怀、强国志向。

3. 广泛提倡道德规范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与民族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晴雨表”。面对诸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传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诸如集体主义、人民至上、舍己为人、重义轻利等丰富的道德教化内涵,将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是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厘清道德误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发挥成风化人、敦风化俗、春风化雨的塑造作用,唤起学生的道德荣誉感,增强道德判断力,激发道德践行力,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助推器”和“素材库”。

(三)教育优势的互补性

1. 有利于形成“显隐结合”的教育格局

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方式,具有一定的直接性、计划性、公开性和灌输性,教育目标较为清晰,教育内容较为系统,教育计划较为规范,易于形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效果。而红色文化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效果的生动性,成为一种宝贵的隐性教学资源,善于营造润物无声的教育氛围。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具有辩证统一、同向同行的现实关系,他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因此,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以“隐”促“显”、借“显”至“隐”,最终达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教育境界。

2. 有利于实现“情理交融”的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化力”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说服力以深厚的学理基础和深刻的理论诠释为支撑,讲求“理直气壮”,而感化力则需要借助情感熏陶、氛围塑造和情绪引导等方式,以求“情真意切”。总体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理轻情”的发展问题,而红色文化资源主题鲜明,寓理于情,富有真挚的感情色彩,其教育内涵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生活性,能够极大程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层面的冲击力、感染力、震撼力,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误区,打破“距离感”“陌生感”的教育禁锢,最终达到“合情合理,入情入理”的教育效果。

3. 有利于达成“知行一致”的教育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与“行”既相生相连,又相辅相成。但总体来看,知识性教育已拥有“坚实积淀”,但实践性教育仍旧是“薄弱环节”。红色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场域,拓展了新的层次,延展了新的内涵。通过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等模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多样性、效果的针对性,还可以通过实践让学生们发挥主体性作用,加深历史认知和文化认同,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招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与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8.

[4]潘宁.列宁“文化革命”思想与和谐文化的建设[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1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6]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7]陈荣仲.现代领导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

[8]习近平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强调 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 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7):14-15.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

[10]刘建军.习近平理想信念论述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8.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