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新时代路径
2024-06-29李进
李进
摘要: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事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的安全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文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现有基础上结合新的发展理念再开新局,以实现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目标。面对新要求,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做好学生的过程性资助育人工作,尤其是相对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以期解决“资助谁”“谁资助”“怎么资助”等重大问题,提高资助育人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过程资助;相对困难学生
引言
资助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一环,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资助育人,则是“三全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提高资助育人成效,是对各类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新时代,特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在已经消除绝对贫困的大背景下,对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和新任务。面对这些挑战,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应有的放矢、靶向发力地做好大学生的过程性资助工作,不断创新资助理念和资助形式,探索并建立一套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特点及需求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资助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对新时期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
基于此,高职院校应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资助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资助体系,才能达成“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目标,这既是高校做好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1]。从这个角度讲,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的工作成效,帮助经济相对困难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自信自强、品学兼优等全方位发展的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困境与现状
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包括形式单一、精准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健全等,这就需要不断创新资助理念和资助形式,探索并建立一套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特点的资助育人体系。
(一)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高职院校每年的相对困难学生认定中,认定程序基本上是申请助学金的同学自行上传经济困难证明到助学系统,然后由辅导员及学生组成评议小组对班级同学根据其在校开支情况和综合表现进行评议打分。这种认定方式客观上存在一定不足,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基本上是由当地民政部门、街道办或者村里直接开具,有些地方却略过了对申请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或者缺少必要的入户走访环节,直接予以盖章认定。从某种程度上讲,困难证明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可能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这对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一大挑战。
(二)精准资助视域下缺乏有效的动态监督机制
资助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孤立静态,而是与经济发展情况、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密切联系,必然是一个经历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进行动态监督和全程跟踪。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普遍存在一种共性问题,即监控不太及时、信息反馈稍显滞后、更新进度比较慢等,尤其是低保、残疾、建档立卡等类型的学生,家庭消除绝对贫困后往往不能及时捕捉其最新家庭情况,系统无法及时更新,仅通过学生上报或学校检索下发,信息稍显滞后并缺乏动态跟踪[2]。一些学校仅通过平台导出的数据,就直接对学生进行经济困难认定,并给予国家助学金,从而出现误评、漏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准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间接导致真正需要帮扶的学生没有得到精准资助。
(三)精准资助与育人目标结合不够紧密
新时期,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对相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方式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大部分经济相对困难学生因自卑、不够自信等心理原因无法融入宿舍、班集体等,长期封闭自己,独来独往,不愿意参加宿舍、班级、学校以及校外实践等集体活动。还有学生不愿意跟人沟通,不善与人交往,甚至通过网络游戏来寻找存在感,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在开展资助过程中,应做到以生为本,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育人方案,以实现精准资助和育人目标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健康生活和成长成才。
三、问题溯因:消除绝对贫困后精准资助难于推进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过程资助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是一个资助与育人相互渗透、密切结合的动态过程,涵盖对学生进行物质资助、价值引领、心理疏导与就业提升等全过程,其内核目标是为了提升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总体而言,消除绝对贫困后,过程资助缺位是高职院校精准资助难于向深层次推进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需要由负责开展资助工作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广大师生,共同对资助工作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确保资助工作公开公正透明,朝着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方向推进。
(一)“过程资助”缺位,不利于落实资助工作精细化管理理念
推进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深入开展,需要实时监督、分析和研判相对困难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和在校综合表现。近年来,由于在开展资助工作中“过程资助”的缺位,滋生出一些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人员在评定过程中忽视了这些问题,而没有认真贯彻和坚持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势必会脱离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特别是在国家消除绝对贫困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践能力维度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如果没有进一步深化资助工作对实践能力等的指导,势必无法构建起凸显育人成效的发展性资助平台。
(二)“过程资助”缺位,不利于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有效推进
资助育人的功能包含多个维度,包括学业成绩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心理方面帮扶、社交能力提升等。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内涵和维度应不断丰富,深入拓展。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转变资助工作的传统思路,由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积极转变。当前,改进资助工作的传统机制势在必行,从单一维度到多元形式、物质帮助为主到与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精准识别每个学生的内在隐性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在这个过程中,过程资助的缺位,势必影响资助育人的功能发挥,包括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实践能力提升等,不利于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有效推进。
四、困境突围:强化“过程资助”完善资助育人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通过实施“过程资助”,进一步健全资助工作机制
近年来,高职院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性资助育人理念,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但是,仅靠单一力量不能形成合力,难于真正落实精准资助的育人初衷,高职院校还应在整合各方力量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助工作机制。
1.应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做好相对困难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定期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同时也应从家长那里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家庭情况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育人工作。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利用寒暑假进行实地走访,带着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册和慰问品,走进困难学生家庭与学生进行亲切交谈,通过走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身体状况、主要困难、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等,并向学生介绍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的育人举措,听取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发奋读书、积极向上、自立自强。此外,学校还可组建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小分队,赴乡村开展资助宣传活动,让更多困难家庭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提高资助政策的知晓率。
2.应大力拓宽社会资助渠道。高校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联系优秀校友为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贡献力量。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参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此举既是拓宽资助资源渠道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注重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外实践,通过“资助+实践”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岗位上充分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资源通过资助参与高职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对资助标准及其成长质量提出要求,有助于带动资助绩效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教师可以积极联系实习实践基地,为相对困难学生积极争取见习岗位,让学生利用见习的机会提高实践技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团组织也可从经济困难学生当中选拔合适的学生参加每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光发热的舞台。“三下乡”活动是青年学生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方式。让经济相对困难学生通过送科技下乡、送文艺节目下乡、社会调查、乡村支教、助学政策宣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
(二)通过实施“过程资助”,进一步完善动态管理体系
资助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资助工作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落实资助政策的前提。以过程资助为基石,建立动态化管理体系,对相对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近期受资助情况、在校表现、班级评议和综合素质等进行动态监测和及时更新,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分析已获资助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是否与已获得的资助相匹配,最终将结果反馈给负责资助工作的相关人员,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资助资源,确保相对困难的学生获得帮扶[4]。
高职院校资助的基本目标是让相对困难的学生不因经济情况而失学,其内核应该是实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全覆盖。资助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资助工作重要的育人载体之一。资助工作在保障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也应满足学生动态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高职院校应根据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的成长需求,来动态调整和设计符合不同年级学生需求的精准化资助项目,以实现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强化“过程资助”,推动建立资助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细化资助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比例,通过及时调整资助指标体系来回应不同时代、不同学科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有限资助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通过实施“过程资助”,进一步搭建多元化资助育人平台
归根结底,资助工作的本质是一个育人工程,只有真正做到“高职院校学生需要什么,相应给予资助什么”,才能确保资助工作运行机制有效畅通,保证做到应助尽助、精准滴灌。现阶段,数字技术蓬勃发展,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平台实时更新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和评价指标体系,打好优化政策组合拳,构建良性联动发展机制,搭好多元化资助育人平台[5]。
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不够自信大方,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创新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心理疏导方式,引导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做到一生一档,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和支持困难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和集体志愿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集体归属感,确保学生能够健康生活和成长成才。
结语
当前,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与之相应的是,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和教育环境也发生了新变化,这给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过程资助”,加快推进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建设,打造多元化、有温度、发展型的资助育人平台,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故而,从过程资助的角度探究精准资助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对策,既能为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的政策制定与措施落实提供一个全新的工作思路,同时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新时代路径》(项目编号:JAS2325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金珺雪.高校全过程资助育人体系探微[J].才智,2017(33):124-125.
[2]陈高权.大数据视域下高职院校多元化精准资助育人的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2):26-27.
[3]李小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现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1):311-312.
[4]史云珊.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6):200-201.
[5]张雷,刘晓莉.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基于浙江省6所高校的调查[J].管理观察,2016(23):94-97.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