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命题形式研究
2024-06-29王小敏
王小敏
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强调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和能力。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强调价值观念的塑造、社会行为的规范,以及公民素养的构建。初中阶段是教师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和传授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命题形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命题形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初中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既关系到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教师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命题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概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关键环节,它涵盖了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法治观念、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一核心素养的概念不仅仅意味着学习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更强调了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如何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中体现出道德与法治的素养。道德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情感。学生需要通过研究伦理道德问题、参与志愿活动和亲身经历来培养这些素养,以便在面临道德抉择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另一方面,初中法治素养侧重于学生对法律体系的理解和遵守。这包括了了解国家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以及参与法律教育和法治活动等。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模拟法庭活动和法律实践等方式,学生将能够培养出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念和行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融合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在个人品德和社会参与方面都能够表现出色。这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成长,还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
1.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领域也应随之更新和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然而,在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依然存在较为传统和保守的教学理念,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批判思维和道德情感。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教材,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有效地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这种教学理念也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失去兴趣,将其视为单纯的应试科目,而非与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相关的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更加现代化和综合化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道德判断、伦理思考和法治实践,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地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应该关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应用,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2.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实践和体验,以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道德原则和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然而,目前的教学体系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一些教育机构过于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没有机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失去兴趣,因为他们无法看到这些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也反映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上。一些学校或地区可能缺乏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实践教学,这使得学生无法获得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法治教育机会。这种差距可能导致不同学生之间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水平不均衡。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1.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综合素养是指学生在道德、法治和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全面发展,涵盖了道德判断、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方面。然而,实现这一综合素养的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首先,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学科,教育机构和教师往往倾向于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使得学生难以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关联。这种分隔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使他们很难将道德与法治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侧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被要求记住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但缺乏机会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在道德与法治问题上缺乏实际的判断和解决能力。此外,评价体系也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如果评价仅仅依赖于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学生可能会将学习局限于应试范围内,而不会深入思考和探讨道德与法治问题。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加多样化,包括课堂表现、参与社会实践、个人道德发展等多方面,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养。
2.忽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在一些教育环境中仍然受到了一定的忽视。首先,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道德原则和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模拟法庭案例、法治实践课程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等,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在现实中的意义和影响。然而,一些教育机构仍然过于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其次,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面对真实的道德和法治挑战,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还需要主动思考和行动,制定合理的决策。这种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的伦理和法治问题时更加自信。
3.过于重视知识传授
虽然知识传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当其过于突出并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时,会导致一系列不利后果,影响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容易使教育变得机械化。教师可能会过分注重课本中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可能会仅仅死记硬背相关法条和伦理准则,而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道理。其次,过度关注知识传授也容易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可能会感到教育过程缺乏趣味性和实际应用性,因为他们只是被要求记忆法律条款和伦理原则,而缺乏实际参与和案例分析的机会。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多样化命题形式
1.案例研究与情境模拟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多样化命题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案例研究与情境模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探讨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养。
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的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为例。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案例研究和情境模拟来深化学生对民主、法治和伦理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案例,例如一个校园中的伦理冲突或社会事件,要求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例如,学生可以讨论如何应对学校内的选举问题,探讨学生是否应该参与,以及如何保持选举的公平性。通过这种案例研究,学生可以理解民主和法治的实际应用方式,并进行道德伦理判断。另一个教学方法是情境模拟,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思考和解决伦理和法律问题。
在教学《追求民主价值》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模拟选举过程,要求学生扮演选民、候选人或监察员的角色,然后让他们面对与选举相关的伦理和法律挑战。通过模拟情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民主价值和法治原则,并学会在实际情境中应对伦理和法律问题。这种多样化的命题形式不仅丰富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案例研究和情境模拟,教师将培养出有道德、有法治观念的新一代公民。
2.角色扮演和模拟游戏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多样化命题形式中,角色扮演和模拟游戏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伦理道德和法治原则,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的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为例,在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和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体验法治建设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游戏,模拟一个虚拟的城市,学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市长、市民、律师、法官、警察、企业家等,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权利。然后,教师可以引入各种伦理和法治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工商纠纷、社会公平等。学生需要在游戏中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尊重法治原则和伦理准则。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将亲身体验法治建设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和法治手段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假设虚拟城市中的一家大型化工厂被指责排放有害废物,对周边环境和市民的健康造成威胁。学生中的一部分可以扮演市民,表达对环境污染的担忧;一部分可以扮演化工厂的企业家,强调工厂的经济重要性;还有一些可以扮演政府官员,需要权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模拟游戏,学生将学会如何在法治框架下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考虑到社会责任和经济因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成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的公民。
3.伦理辩论和讨论小组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多样化命题形式中,伦理辩论和讨论小组是一种促进学生思考、交流和辩论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分析能力以及伦理和法治观念。
伦理辩论和讨论小组是一种教育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在特定话题或伦理问题上进行辩论、交流和讨论。这种方法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伦理和法治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的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为例,这节课可能涉及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团结的伦理和法治问题。在伦理辩论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命题供学生辩论和讨论:命题1:“多元文化对国家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还是负面影响?”命题2:“如何平衡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促进国家统一的法治政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展开辩论和讨论。他们需要提供事实、数据和合理的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回应其他小组的反驳。通过这种伦理辩论,学生将更深入地思考中国社会中的伦理和法治问题。
此外,讨论小组也可以用来探讨具体的案例,例如《中华一家亲》中提到的实际民族团结活动。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该活动的意义、效果以及其中涉及的伦理和法治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复杂的伦理和法治问题,并形成更全面的理解。伦理辩论和讨论小组是一种能够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的教育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成为更具有法治观念和伦理道德的公民。
4.综合性项目和研究任务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多样化命题形式中,综合性项目和研究任务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技能。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参与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或研究任务,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伦理道德和法治原则。
综合性项目和研究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一个伦理、法治或社会问题,并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个相关项目或任务。这可以包括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实地考察、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将积累丰富的知识,培养综合素养,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的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的第二节《凝聚法治共识》为例,这节课可能涉及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展、挑战和未来方向。在综合性项目和研究任务中,教育者可以提供以下任务:“研究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当前法治领域面临的挑战,提出法治共识的建议。”学生需要自主选择或分组,然后开展研究,收集相关文献、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针对法治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呈现研究结果,如撰写报告、设计宣传海报、组织座谈会等。这种综合性项目和研究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法治建设的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际项目和研究,学生将学会如何应对伦理和法治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同时积累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今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和决策者应该更加注重命题形式的选择和设计,确保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策略。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为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佳青《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研究》,《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年第9期。
[2] 许遵宝《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的优化——以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为例》,《学周刊》2023年第16期。
[3] 王新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中外交流》202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