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究
2024-06-29徐素云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我国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和思维处于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期。然而,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似乎并不明显。但实际上,语文学科内涵丰富,既有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探索,也有对人性、情感、价值观的深入挖掘,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探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系统地探索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为教育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舞台上,创新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其深远影响已逐渐渗透到各个教育阶段,包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传承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能力的使命。历经数个世纪,尽管文字的形式和内容经历了变迁,但其所具有的启迪心灵、激发思考的能量依然不减。近年来,教育学者逐渐意识到,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此时期,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教师种下的种子更易在此时期扎根、发芽。故而,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以更为有益的方式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本研究的核心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学术成长环境已成为众多教育者的共同追求。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术之旅的初始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进而培育出独特的、具有创新性的思考方式,已然成为时代的强烈诉求。显然,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与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在此项任务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思维广度。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探讨古今人类思想的碰撞,学生能够得到对世界、对社会、对个体的多维度认知,从而为其后续的思维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与纯粹的知识传授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蒙与引导,使其在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与思想时,能够自如地进行筛选、整合,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其次,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仍处于高度可塑的状态。此时,教育者需要为其提供一个既能够支持其自由思考,又能够提供充分指导的学术环境。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各种文献的解读、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讨论,学生能够得到对多元思维的认识与尊重,从而形成独立、批判、创新的思考习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今社会,创新思维作为一种先进的认知技能,已经深深植根于教育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不仅是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更是引导他们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然而,为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关键?因为兴趣是创新的火花,能够燃起学生探索文字、语言乃至世界的热情。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思考,不满足于教材上的字面内容。当学生的兴趣被点燃时,他们会不断寻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种探索的过程无疑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若教育者能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无疑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知识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最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保持这种创新的态度和习惯。
3.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往往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讨论式等,可以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而锻炼其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对待知识。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师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理解和体验知识,从而培养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思维能力。
再者,教学模式的创新还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建立更为平等的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不再是教师教授知识的对象,而是教师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知识的创造和分享,这无疑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最后,新型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将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更加珍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当代教育领域,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受到广泛重视。这一观点凸显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以促使其创新思维的逐渐形成。放眼全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倡导,因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以古文《将相和》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例如,针对和氏璧回归赵国的情境、蔺相如维护赵国尊严的行为,及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原因,教师可以设置多元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文章的内在逻辑与深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不同观点与答案如繁星般闪耀,其中有些甚至出人意料,颠覆了传统的文本解读。面对这些多元的回答,教师应鼓励、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飞翔。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对文本形成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够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综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践行。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掘其潜在的学习潜能。
2.丰富课堂教学情境
近年来,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课堂,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场所,更需借助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教师通过将课文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经典文章《乡下人家》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验文中描述的乡村氛围,教师可巧妙运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与课文背景相对应的真实场景。一方面,展现繁华都市的景象:鳞次栉比的大厦、人潮汹涌的商圈;另一方面,揭示乡村的宁静:砖瓦下的居所、静谧的村道、嬉戏的禽畜、质朴的居民。学生在这种对比中思索,尝试连接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而分享自己对乡下生活的看法与感受。这种情境的设定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为他们提供了发散思考、展现个性见解的空间。短短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得以走入文本,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与意境。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创新与拓展,更是一种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方法革新的重要途径。通过富有创意的课堂情境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3.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形成和成长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借助语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重要策略。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鼓励他们跳出文本,对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延伸和重构,实现知识与想象的有机结合。
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学生置于故事情境之中。此时,学生不再是课文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故事的主动参与者。设想一下,若学生置身于三国战场,他们如何理解周瑜与诸葛亮的策略,又如何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解读,为其增添新的台词或情节?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要求学生深入挖掘文中的细节,更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认知,对故事情境进行重构,为经典故事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学生可能会为鲁肃设计一段关于他对两位军师斗智的独白,或为诸葛亮增添一段与士兵的互动,展现他对人心的把握。通过这种深度参与,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其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将其置于文本情境中,使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创作者。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此种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为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考能力,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和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质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于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文学与现实交融,课文背后的寓意或隐喻经常需要学生挖掘、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勇于质疑、持续探寻,那么他们就有机会看到更多不为人知的文学内容,从而锻炼其创新能力。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为例。在一般的解读中,鲁迅先生的言论“还是我的记性比较好”,可能被视为普通的描述。但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句话进行更深入质疑,新的解读层面或许会展现出来。假设教师问:“这句话中,鲁迅先生真的仅仅是在描述自己的记性吗?或者,他是否在此处透露出其他深层次的信息或情感?”这样的问题无疑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或许会发现,这句话背后隐藏的不仅是鲁迅先生的自述,更可能是对于时代、对于社会的某种观察与反思。在探索这句话的深意时,学生需要运用其已有的知识、文化背景乃至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推断与解读。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了其跳脱表面、探求真实的能力。
教师应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质疑与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找到文学与生活的交汇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5.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始终在教育领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本质在于将学生从单一、封闭的教室环境中引导至开放、多元的实践场所,使之有机会体验与应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跨出课本,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与反思,激发其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
以《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为例,文中探讨了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的紧密联系。学生要想真正领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思维,单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主题,组织以“美化环境”为核心的校园实践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入校园,观察并发现一些不环保的现象。在学生遇到这些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其进行深入思考:这些环境问题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它们可能对人类与大自然带来哪些潜在威胁?又有哪些策略或方法可以改变这些不良现象。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不仅会对环境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更会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中还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独特的环保建议或方案,这都是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策略,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通过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在现代教育环境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然不适应学生个性化、主体性的发展需求。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与创新,成为当下教育理念的主导。教育实践证明,适合的教学策略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与质疑,有助于他们在文字的海洋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形成更为独立、敏锐的思维品质。
然而,单纯的教学策略调整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环境、教材内容、师生互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如何评价与反馈学生的创新成果,也是教师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琳《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10期。
[2] 王立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3] 冷福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华夏教师》2018年第9期。
(徐素云,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