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线组元”的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策略探究
2024-06-29王燕
王燕
摘 要:跨学科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手段。统编版教材的“双线”不仅是组织单元内容的主线,也是创设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构建跨学科沟通式评价的主线,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了重要框架。本文深入探讨了实施这一学习框架的具体策略,并构建了从“双线引领”到“双线融合”再到“双线反思”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双线组元 学习任务群 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跨学科学习定位为与日常生活和文学体验并列的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之一。尽管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给予了充分重视,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实施跨学科学习仍然是一个挑战,尚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跨学科教学常常偏重于外在形式,而忽视了主题内容如何有效地与核心素养各维度相结合;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践路径,导致“跨学科”往往成为“多学科”的“水果拼盘”。
统编版教材通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把自然单元统合为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语文跨学科学习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此,本文将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以下简称“本单元”)为例,探讨基于“双线”来推进跨学科学习的路径及其策略。
一、双线引领:依托大单元提炼跨学科主题
双线结构不仅整合了单元内各篇课文的学习线索,而且成为提炼跨学科学习主题的重要指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还确保了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
(一)从身边生活发现“线头”,构思探究方向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条线并非脱离生活而存在。对于本单元而言,科学精神作为人文主题,在与调查、分析、解释等知识技能形成有机联结后,可以成为生活的“放大镜”“望远镜”,帮助师生联系其他学科领域深入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科学精神和跨学科的知识联结点成为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线头”,即切入点,使所要探究的现象和问题变得具体,让语言文字成为指导人们寻求解决方案的有力工具。由此,我们计划从近期我国各地的暴雨山洪等极端天气出发,尝试运用本单元的观察、分析和阐述事理的方法,探究并分享如何准确描述极端天气的具体情形、如何探究极端天气背后的潜在因果关系以及我们可以怎么应对极端天气。
这种从生活中发现“线头”的方式,不仅能够更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触发他们对于更高层次、更复杂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最终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知识体系,更符合人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二)以实践逻辑贯穿“针眼”,构建真实问题
实践逻辑的“针眼”,是行动的原点。在“从问题出发”的问题意识下,“针眼”就是那些具有解决方案多样性、尚无标准答案的真实问题,它对实践的全局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些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经常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探究。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这种情境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深入现实问题中的工具和思路。通过运用这两条线,学生可以更准确地识别问题、分析数据,并给出有充分理据支持的解决方案,从而循序穿过“针眼”,进入豁然开朗的学习生活新境界。
如前所述,在梳理生活的“线头”时,我们可以结合近期发生的极端天气现象来探索自己关心的问题:“选取一个领域,如何科学评估近期极端天气对该领域的影响,并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结合本单元呈现的科学方法,结合地理以及相应领域的知识,进行观察、调查、归纳、分析,并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提供了观察天气和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理及观察方法;《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强调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紧密关联。由此,我们也可以借鉴农业科学、气象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来全面评估极端天气的影响;《大雁归来》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也提示我们,极端天气对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都不容忽视。
通过与单元双线紧密结合的实践逻辑,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实践中解决问题的“针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知识体系,而且更符合人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二、双线融合:创设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组织与呈现形式,学习任务群首先要致力于解决真实问题、达成学习目标的驱动性任务,然后还要设计有效推进一系列任务的流程。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融合”,富有“语文味”的工具和跨学科方法相辅相成,构成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的方法基础。
(一)由内及外,分解驱动任务
致力于解决真实问题,驱动学生应用高阶思维、调用核心素养完成学习探究全过程的大任务就是驱动性任务。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教师和学生应以各学科的教材为基础,在课内外情境中发现和筛选待解的真实问题。这样,该问题就能进一步细分为一系列子任务,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探究模式。
以“选取一个领域,如何科学评估近期极端天气对该领域的影响,并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一真实问题为例,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子任务:
1.选取探究领域
进行前期调研,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思维,确定一个受近期极端天气影响较大同时又是本学习小组感兴趣的领域或行业,如农业、能源、健康、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
2.收集基础数据
收集关于该领域或行业基本情况的资料,包括历年气候数据、影响评估报告等,用流畅自然的语言概括这些资料的关键信息和主要观点。
3.确定评估指标
根据资料收集和前期调研,归纳判断可用的评估指标,如物资损失、生态影响、人口受影响范围等。
4.解析说明数据
结合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和选定的指标,处理收集到的数据,得出初步结论,用合适的说明顺序和阐述事理的方法向伙伴们解说。
5.提出应对策略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炼一套针对所选领域或行业应对极端天气的策略,用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的文字表述出来。
6.整合探究成果
将前述任务产出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整合,完成一篇事实清楚、说理清晰的报告。
这些子任务所构成的任务群为学生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与创新素养。
(二)融合新知,设计推进流程
驱动性任务需要借助于多学科的知识和角度来推进。如上所述,通过与多学科的整合,驱动性任务不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视角,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本单元中所锚定的真实问题为例,如果教师在数据分析阶段采用“语文+数学”的组合,学生就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来量化极端天气的影响;在探讨应对策略时,也许“语文+地理/社会”的组合会提供更多关于政策影响和社会因素的视角,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情进行更多学科的整合。
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流程来管理。流程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科的特点和需求。比如,在“语文+数学”的数据分析阶段,教师可以运用统计学来进行更精确的量化评估。我们为本单元设计了包含四个阶段的综合性流程,每个阶段都包含特定的阶段性成果:
三、双线反思:构建跨学科沟通式评价
“双线反思”是在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中继续以人文主题为指引、以语文要素为工具的建设性反思。“双线反思”的关键实施载体是沟通式评价,以互动和反馈为核心,通过学生、同伴和教师之间的建设性沟通,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能从多个学科视角获得互动反馈,从同伴、教师和其他多元主体中得到激励,从而主动吸收知识。
(一)多元参与,确立四大视角
为了解决真实问题,我们就应该意识到,素养导向、问题导向的语文教学的评价视角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教师只有引入多元评价,跨学科的语文教学与评价才不会停留于语言与文字本身,而是拓展到了文化、思维、审美乃至核心素养的整体。我们要结合本单元综合性过程的各个阶段,具体阐述跨学科评价的以下四个视角:
1.跨学科的目标
开展跨学科学习的直接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跨学科学习评价需从真实解决问题的角度去考虑,重点考查学生的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自己积极参与,自主体验和有效交流活动,学习目标才能实现。在“探秘极端天气”的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评价量表,开展关于发现问题、分析资料、设计策略和整合成果的过程性评价活动。
2.跨学科的内容
在“问题发现与概括”阶段,评价需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综合运用,不仅限于语文,还包括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比如,学生能否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某个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点。
3.跨学科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或专业人士为跨学科提供不同角度的指导和评价。例如,在 “策略设计与优化”阶段,可以有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过程与成果的评价。如,数学教师可以评价学生设计的策略是否在逻辑和数据支持上合理。这样的评价更全面,更贴近实际,更能解决真实问题。
4.跨学科的方法
这涉及诸如数据分析、策略优化等流程。例如,在“资料分析与判断”阶段,评价不仅要看学生如何收集和解读文本资料,还要看他们能否运用数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或者社会科学的定性分析,来更全面地解析资料。
(二)双管齐下,焦点过程并重
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常见模式是直接评分、书面点评。而面向现实世界、指向真实问题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深刻的人文主题和复杂的语文要素进行建设性反思。教师需要抓住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问题清单引导沟通焦点。问题清单的设计要紧密地与本单元教学的各个阶段联系在一起,例如,教师可以有以下提问:
1.在“问题发现与概括”阶段,小组运用了哪些跨学科知识?你是如何发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的?
2.在“资料分析与判断”阶段,小组采用了哪些跨学科的探究方法?你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策略设计与优化”阶段,小组的策略是基于哪些依据?你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来协助小组?
4.在“成果整合与展示”阶段,小组成果包括了哪些学科的视角?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5.本单元学习中,你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另一方面,反思容易与负面情绪相联系,但教师和学生乃至所有主体都应该更关注反思的建设性价值,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多设定建设性反思方法。例如,本单元跨学科教学过程和成果就引入了以下反思方法:
1.同伴反思:重点不仅在于同学间的评价,更在于触发深层次的思考和自我认知。
2.逆向设计反思:从预期的最终结果出发,逆向思考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反思。
3.元认知反思:学生不仅需要思考“我做了什么”,还要探究“我是如何思考的”以及“我如何更好地调整我的思考和行动策略”。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引导,教师不仅使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更好地融入教学中,还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在跨学科运用中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统编版教材的“双线”不仅是组织单元内容的主线,也是提炼跨学科主题、创设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构建跨学科沟通式评价的主线。这为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参考文献:
[1] 尹雪梅《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的困境与突围》,《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年第3期。
[2] 冼颖琳《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注意问题与实施策略》,《教育观察》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