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视化分析

2024-06-29王智慧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12期
关键词:效能数字服务

摘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环节。文章利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知网中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发文量、作者分布、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系统梳理。研究表明,发文量趋于稳定增长,作者、机构间合作较少,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等方面。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259.2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形式”,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1]。它凭借数字化技术以突破时空限制的方式弥补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和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局限[2],不仅拓宽了数字文化服务的应用场景,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还有助于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进程,实现文化服务的普遍覆盖与高效利用。故有必要对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动态,从而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国知网是我国重要的学术资源库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本文以其为数据分析来源,时间范围为2004年1月—2023年12月,检索式:主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OR主题=“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OR主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对相关文献进行处理后,最终得到1557篇文献样本。

本文选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教授陈超美[3]开发的Citespace 5.7.R5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在参数设置界面,时间切片选择2004年1月—2023年12月,切片间隔为1年,筛选方式选择g-index,设置k值为25。

2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现状

2.1 时间分布

发文量可以直观地表现出领域研究热度的变化,还能预测其发展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04—2010年是起步阶段,受国家政策、技术发展等影响,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较少。2011—2017年是快速发展期,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和曹树金等的倡议下,该阶段年发文量快速增长。2018年至今是深入研究阶段,该阶段年发文量波动明显,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2.2 作者合著分析

作者合作共线图中的节点大小和连接关系,可以显示出该领域中的高影响力作者,揭示该领域中核心研究团队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图谱节点数N为484,连线数E为150,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13,这表明各个作者之间联系较少,合作密切程度不高,如图2所示。在生图时筛选出8个作者共现群体:团体一是以发文量最多的郑建明为核心的研究团体,郑建明、陈雅来自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锰来自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他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合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从用户感知价值、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等视角探究提升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团体二是由肖希明和戴艳清等学者依托武汉大学和湘潭大学形成的研究团体,主要研究方向是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具体涉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供需平衡、资源整合等。

3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代表着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关注研究热点对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的精炼概括,同时也具有能够与其他相关研究建立联系的广度。在CiteSpace软件界面,选择Pathfinder、 Pruning sliced network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 3种网络裁剪方式,生成一幅节点为561、连线为700、网络密度为0.0045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圆形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的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这些关键词同时出现在某一篇文献之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数字化”,这表明本文的图谱研究符合主题。从余下的关键词中可以发现,公共图书馆的中介中心性最大,即其在该领域中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这表明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要以公共图书馆等实体为依托;“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文化”“数字文化”等节点也较大,强调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有助于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手段,确保服务能够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普及性和质量。另外,“乡村振兴”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说明乡村地区在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占比较大,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覆盖对象,强调了文化的公共性,即文化服务应该面向全体公众,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3.2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得到该领域内研究热度高的主题,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采用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如果聚类图谱的Q值大于0.3,表示图谱聚类结构的同质性越高;S值大于0.7则说明形成的聚类图具有高可信度。该图谱参数的Q值为0.8631,S值为0.9593,表明其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和可信度。生图时选取了18个聚类色块,如图4所示。结合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谱,可以将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3.2.1 公共数字资源开发与整合

数字资源开发大多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加工和整合以形成数字资源。王向女等[4]针对“互联网+”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具体措施加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肖希明等[5]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从数据库建设、资源整合、信息集成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开发的策略。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不同种类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完整、有序的数字资源体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唐义等[6]以系统论为指导,构建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阐述了该模式包含的四大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肖希明等[2]指出规范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标准有利于整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数字资源开发和数字资源整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在数字时代,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学者们致力于将数字资源的开发整合与信息技术等相结合,进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3.2.2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在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领域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特殊群体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和平台构建等多方面的研究。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中明确要求要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7]。如陈宇[8]基于S-O-R模型,构建与当前用户个性化、定制化阅读行为转向相契合的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模式。为了促进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完颜邓邓等[9]运用网络调查法,提出了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四要素。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作为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类聚、融合和重组的有效途径,可以为公众轻松访问各种类型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提供极大的便利。对于分布式数字资源服务平台,韩萌[10]针对终端用户和地方公共图书馆两类服务对象提出了具体的功能设计,建议用Web API模式实现平台接口对接,开展统一检索服务。

3.2.3 公共文化服务利用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更加合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如何围绕群众文化需求评估建设成效、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提升公众满意度、解决“供需”矛盾成为学者新的课题。国内学者从多个方面构建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理论模型;对于提升服务效能,戴艳清等[11]将制度优化应用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中,构建包含保障制度、基本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制度框架体系。王锰等[12]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对象,提出公众信息素养最终决定服务效能的高低。也有学者提出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实现满足公众真实需求的精准供给,如完颜邓邓等[13]以湖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为例,提出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分析公众需求。

4 结语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中文文献数据为基础,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现状进行了计量,得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仍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该领域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出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术自身的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郑建明、戴艳清、完颜邓邓等学者是该领域的核心成员,同时,他们之间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合作,不同的科研机构之间也出现近距离合作。如来自湘潭大学的戴艳清、完颜邓邓教授共同发表了3篇论文,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也有合作发表论文。但学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仍然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各个单位或者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服务效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等方面,从不同方面推进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综上可知,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众多学者和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目前的研究领域还存在不足之处,如服务供给质量与用户体验效能割裂问题,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这也启示我国学者要以政策为指引,与时事热点保持同步,追踪最新研究课题,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从而更快更好地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使公共数字文化发展成果早日惠及大众。

参考文献

[1]完颜邓邓.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2]肖希明,完颜邓邓.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图书馆,2015(11):22-25.

[3]PING Q, HE J G, CHEN C M. How many ways to use CiteSpace? A study of user interactive events over 14 month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5): 1234-1256.

[4]王向女,姚婧.“互联网+”时代长三角地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方向[J].档案与建设,2020(8):4-8.

[5]肖希明,黄连庆.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信息资源开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65-68.

[6]唐义,肖希明,周力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构建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7):12-25.

[7]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EB/OL].(2021-06-10)[2024-03-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23/content_5620456.htm.

[8]陈宇.基于S-O-R模型的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探究[J].出版广角,2019(10):35-37.

[9]完颜邓邓,王文斐.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推进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3):94-103.

[10]韩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整合平台构建[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2):7-13.

[11]戴艳清,何晓霞,郑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制度优化[J].图书馆论坛,2021(8):26-33.

[12]王锰,陈雅,郑建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3):35-51.

[13]完颜邓邓,胡佳豪.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效供给问题与对策:以湖南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17):32-39.

(编辑 姚 鑫编辑)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WANG  Zhihu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Abstract: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realiz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this paper, we use CiteSpace analysi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in CNKI, and systematically comb through the volume of articles issued, author distribution,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keyword clustering.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volume of issued papers tends to grow steadily,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uthors and organizations is less,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enhancement of service effective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latforms.

Key words: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research hotspot

作者简介:王智慧(2000—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效能数字服务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答数字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数字看G20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