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野下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024-06-29吕媛
吕媛
摘要:融媒体视野下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可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增强学生工作内容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学生服务和管理,实现个性化支持。但当前,在融媒体视野下高校开展学生工作面临着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受限制、信息过载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以及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专业度不足等挑战,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学生数据安全,优化信息传播策略,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和技术更新,提升学生工作的专业能力,从而切实推进融媒体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学生工作;机遇;对策
引言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融媒体技术深刻地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交流手段与知识共享的路径。面临这样的技术浪潮,高校作为知识传递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精准把握融媒体技术的双刃剑属性,既要充分挖掘其在教育传播和学生引导中的巨大潜力,又要警惕并规避由此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和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深入探索了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并提炼出构建全面的信息安全框架、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与效率以及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模式等核心策略,旨在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指南。
一、融媒体视野下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机遇
(一)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更好地达到学生群体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式,其特点是能够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综合传播信息。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不仅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形式,增加了信息的吸引力,而且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对于高校而言,利用融媒体平台可更有效地将学生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无论是学生政策的宣传、学生活动的组织,还是对学生意见的收集和反馈,都可以通过融媒体平台实现快速、广泛地覆盖。这种广泛而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使学生管理和服务信息可更加精准地达到每一位学生,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增强学生工作内容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度
融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使信息传播不再单向,而是可以实现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而是可以成为信息交流和创造的主体[1]。在此背景下,高校可通过融媒体平台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到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学生事务的讨论、学生活动的策划,还是学生意见的反馈,都可以实现更加活跃和自由的交流。这种互动性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他们对学生工作内容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和反馈,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学生工作的方向和内容,使之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期待。
(三)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学生服务和管理,实现个性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数据信息,如学习习惯、活动参与情况、社交网络互动等,来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高校可实现对大量学生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处理,从而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学生服务和管理方案。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支持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服务的满意度和效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解决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为周到和细致的关怀。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支持,高校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融媒体视野下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挑战
(一)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受限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越来越频繁,随之产生的个人数据及敏感信息量巨大。这些信息不仅包含基础的身份识别信息,还涵盖了学业表现、健康状态等多维度的敏感数据,它们在网络中的广泛流通带来了诸多信息安全问题。例如,部分网络侵入者会利用先进技术侵犯学校信息系统,进而使得学生的私人信息及敏感数据被非法获取甚至篡改,这不只是对学生隐私权的直接侵害,也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导致容易泄露个人敏感信息,这进一步增大了信息安全的风险[2]。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急需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和保护学生个人信息,预防数据泄露和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这是数字时代高校学生工作不可回避的紧迫课题。
(二)信息过载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降低学生工作效果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学生被海量信息包围,导致高校发布的重要教育内容、通知和活动信息在众多信息中难以吸引学生的充分注意。信息过载影响的层面广泛多样。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处理能力,使他们难以区分哪些信息重要或相关,也使他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感到疲惫和压力,从而减少了他们对高校发布信息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信息过载还导致学生对接收到的信息产生抵触心理。当学生被过多的信息所困扰时,他们可能会对任何形式的信息都采取回避态度,包括对学校的正式通知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设计精良、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也会因为学生的疏离感而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技术和内容更新迅速,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专业度不足
1.技术更新迅速导致学生工作人员在技术应用方面出现专业度不足的问题。随着社交媒体、移动应用、云服务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在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中越来越依赖这些数字工具。这要求学生工作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以适应新工具和平台的应用。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培训资源的有限以及工作人员个人学习能力和时间的限制,他们往往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这种专业度不足不仅影响到工作效率,也限制了高校利用新技术提升学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能力。
2.内容更新的迅速性要求学生工作人员不断创新内容以吸引学生,这同样对他们的专业度提出了挑战。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注意力变得极其宝贵而且易于分散。高校需要通过创造性的内容设计和有吸引力的传播策略来捕获学生的注意力[3]。这就要求学生工作人员需具备良好的内容创意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及时下的流行趋势。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内容创新培训以及对学生群体深入理解的不足,学生工作人员在创新内容上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生产出既符合学生口味又能传递教育价值的内容。
三、融媒体视野下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在融媒体的广阔视野中,高校施行学生工作必须构筑全面而深入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这就要求高校需要从技术硬件支持、管理策略到教育普及等多方面综合施策,确保信息安全体制的坚固与前沿。技术层面,高校应构建坚实的信息安全基础,强化网络防御体系,包括最先端的防火墙、侵入检测、安全事件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加密认证等,同时定期开展系统漏洞的扫描与渗透测试,对抗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以便为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同时,高校还须在信息管理上下足功夫,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与程序,如明确的网络行为准则和信息安全职责分配,并设立专责的信息安全委员会,负责全面规划与执行信息安全政策,从风险评估到应急响应,确保校园信息安全无缝覆盖。此外,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亦离不开教育培训的深化[4]。信息安全问题根植于每一位校园成员的日常行为,故提升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很是重要。为此,高校应组织多样化的信息安全教育活动,如安全知识讲座、实战演练、安全竞赛等,提升师生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此外,还可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安全警示与防护策略,强化师生识别并防范网络威胁的能力。综上,打造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而多维的任务,高校必须在技术保障、管理优化及教育普及等多方面齐头并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学习与生活环境,从而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优化信息传播策略,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随着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高校在开展学生工作时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降低学生工作的效果。因此,高校利用融媒体开展学生工作时必须优化信息传播策略,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要精确定位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和消费习惯。如进行定期的学生需求调研,了解学生关注的话题、偏好的信息渠道以及信息消费的时间段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更准确地制定信息传播策略,针对性地发布信息,有效避免信息的盲目推送和随意性,减少信息过载的现象。同时,高校也应利用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形式。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如校园公告板、大会讲话等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高校应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如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在线论坛等,这些渠道更符合当代学生的信息消费习惯。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表现形式,如视频、图表、互动问答等,可增强信息的吸引力和易理解性,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信息内容的策划和编辑,提升信息的质量和价值[5]。信息内容需要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高校可引入专业团队进行内容的策划和编辑,有效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避免信息的重复和堆砌,减轻学生的信息负担。最后,高校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在线调查问卷、反馈收集平台等方式,及时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调整信息传播策略,确保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高校可以有效应对信息过载的问题,提高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学生工作的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工作的效果。
(三)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和技术更新,提升学生工作的专业能力
在融媒体环境下,技术和内容的快速更新,不仅要求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持续更新自己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迅速适应变化,保持学生工作内容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更新,提升学生工作的专业能力很有必要。
1.高校要为学生工作人员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1)技术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和融媒体工具,如数据分析软件、社交媒体管理平台、在线互动工具等;(2)内容创新培训。帮助工作人员提高内容策划和创意思维能力,以便制作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学生工作内容。高校要定期对这两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6]。
2.高校应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团队,促进技术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团队应包括IT专家、数据分析师、内容创意人员等多方面的人才,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学生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例如,数据分析师可帮助学生工作人员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以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IT专家可开发专门的应用程序或平台,以提高学生参与度。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工作人员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在快速变化的融媒体环境中,持续学习很有必要。高校应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参加行业会议、工作坊等,支持学生工作人员的自我发展,还可以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工作人员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实验新的学生服务和管理模式。通过上述措施,高校可有效提升学生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对融媒体环境下的挑战,提高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群体。
结语
本文从融媒体视野出发,深入探讨了高校在开展学生工作中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并重点分析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优化信息传播策略,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和技术更新等关键对策。通过对这3个方面的深刻剖析,不仅明确了高校在应对融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的基本策略,还展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未来,随着融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策略也将持续演变。这就要求高校需要持续关注融媒体环境下的新发展、新趋势,灵活调整和优化学生工作的策略和措施。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使命。
参考文献:
[1]郑丹丹,董珂含.移动互联时代的互动规则变迁以微信聊天中的语音一文字选择为例[J].社会,2023,43(01):138-172.
[2]金冬雪,夏一雪,朱攀龙.情绪演化视角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动力学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23,41(03):57-65.
[3]郭明飞,许科龙波.“后真相时代”的价值共识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1):54-61.
[4]汪振军,陈梦.网络“抽象话”的话语分析及文化反思[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03):100-109.
[5]刘伟,闫曼卿.数字交往时代青年舆论极化的意识形态隐忧及其应对策略[J].青年学报,2023,163(01):51-58.
[6]郭鹏,王敏.作茧自缚:青年社交媒体极化的负面影响及管控策略[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3,44(02):228-235.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