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4-06-29李肖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维导图

李肖颉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小学的各个学科。教师通过对知识点的整合梳理,将知识结构化、体系化,帮助学习者建立系统全面的认知框架。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时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到位。思维导图将知识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促使知识点之间形成层次,确保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 低段语文课堂 小学教育

低段教学工作历来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刚刚入学,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退和学习效果的下降。思维导图是一种将知识信息视觉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把图形、颜色和关键词等元素组织起来,展示出图与图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联想所学内容,深入理解语文知识的内在逻辑,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维工具,以图形和关键词为主要元素。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导图最初是由托尼波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波赞是一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发现传统的线性笔记不符合人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因此率先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并开始将其应用于学习和创造过程中。起初,思维导图是用于个人思维发展和学习知识的工具。波赞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关联和非线性的,传统的笔记方法很难有效表达思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他提出了以关键词和图形为基础的思维导图方式,旨在将人脑的思考方式转化为可视化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导图逐渐在教育、商业和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了更加完善和多样化的形式,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团队合作、项目管理和决策制定等方面。

如今,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思维导图的制作和共享更加便捷。思维导图的本质在于以一种非线性和关联性的方式呈现信息,它基于人类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利用图形和关键词来组织思维,突出重点和联系,在信息中呈现出一种“大局观”和“结构感”。就当下而言,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找出关键因素和解决方案,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这点来看,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种图形化的工具,更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和复杂性,鼓励人们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时采用非线性的思维途径,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使用思维导图,人们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并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以教材为本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工具之一,为师生双方提供了所需知识的学习指导。为确保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立足教材是首要任务。众所周知,教材中的知识点常常存在相互关联的情况,特点不一、紧密衔接,且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对一般,理解力不强,思维导图恰好可以清晰地展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为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建立知识网络,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往往是独立存在的单一节点,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关系,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这些节点连接成一个整体,将散乱的知识进行有机组织,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关键所在。

2.合理布局

在思维导图中,教师通过分层次布局可以使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清晰可见。教师使用不同的分支层级,将重点知识和难点放在主干上,次要细节放在分支或子节点上,就能够突出不同层级知识点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应的层次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将知识重点快速定位、加强理解,教师可以使用不同形状、颜色的字体,比如粗体字或大字体来标注重要词汇或概念,配置专属颜色来区分不同的主题或重点内容,使用有向箭头或不同的线型来表示不同的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等,助力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中的逻辑思路和内在联系。除此之外,对于关键词、关键句等,教师可以利用加粗、下划线或高亮等方式进行强调,结合层级结构、空白间隔等方式确保布局更易读直观,并注意选择合适的图形符号表示不同的层级内容。

3.精准概括

精准概括是学生在表达或概括教学内容时,通过准确选择关键信息与核心要点,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准确传达主题或内容的要义。它要求在信息量限制下,将重要的、核心的内容精准提取出来,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清晰地传达目标信息,避免冗余和混淆。具体来讲,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围绕教学核心进行构建,即突破点和关键点,在绘制图案时,教师首先将教学核心放在中心位置,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的分支和细节,提醒学生抓住教学的重点。同时,思维导图还应具备精简性,由于知识点的繁杂多样,学生常常迷惑于此,所以,在制作思维导图时,教师应从教材中选择精华和关键的知识点,将其概括提炼为关键词或短语,保持思维导图的简洁性。

三、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规则或模板开展学习,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占据,学生少有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同时,语文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常常倾向于通过机械记忆来应对考试。教师对思维导图的具体价值和应用方法了解不深,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思维导图“有名无实”,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设。

2.思维导图过于复杂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利于开发学习者思维能力的教学工具,然而在低段教学中,如果图示内容超出限制范围,反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推理能力相对较低,尚不足以理解复杂的图案信息,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沮丧。低段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基础知识体系,掌握相应的学习技能,过于复杂的思维导图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陷入复杂的图形概念中,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教导学生如何理解思维导图,而这些时间本应该用于传授知识点,教师压力倍增,致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对策

1.以兴趣为基准,初探思维导图

兴趣是个体对特定活动或领域表现出的情感,通常伴随着享受、渴望和积极参与的主观体验。当学习活动或教学失去趣味性时,学生会感到无聊和乏味,难以理解和消化知识。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通常不具备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仅仅遵循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厌学甚至消极的情绪逐渐蔓延开来。思维导图中可以添加诸如图形、颜色、图片等视觉元素,以及关键词的有趣组合,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教师首先使用思维导图将教学内容可视化、图形化,绘制一个大的自然景象,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不同区域填写诗歌中提到的元素,如小小的船、月儿、星星、蓝天等,指导学生观察图形并将其与诗歌内容进行关联,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或符号标注诗歌的关键词,比如红色代表船的颜色、蓝色代表天空等,将诗歌的意境传递给学生,记住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中插入相关的图像,与诗歌内容相呼应,比如在小船旁插入一只可爱的海鸥或一朵漂浮的浪花,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来进一步理解诗歌中描述的情景意象,或引导学生想象大海中的鱼儿,美丽的日落。教学进行到后期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思维导图中的要素,进行创意拓展,编写自己的诗歌或绘制相关的图画,鼓励学生展示作品、积极分享,加强课堂的互动性。

2.倡导合作学习,讨论构图逻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共享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交流协作、解决问题,共建知识结构,强调了学习成员彼此之间的依赖性。思维导图可被视为一种用于集体讨论的教学工具,有利于学生共同构建和整理知识的概念框架,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大量的想法、观点和信息,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这些内容,展现学习的思路和逻辑,形成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的氛围。

以《乌鸦喝水》这节课为例,教师要在导入环节呈现乌鸦、水瓶以及周围场景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出示由本课关键字、词和相关重要内容组成的思维导图,教师在强调知识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喝水时遇到了什么难题、如何解决。接下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各小组先在内部讨论乌鸦喝水可行方案,并在思维导图上进行记录,通过互动交流合作,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解决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创造力的提升;组内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成果展示和方法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彼此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办法进行评价探究,了解每个方案的优劣之处。最后,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思考本课的学习目标,即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方能有所收获,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道理的意义。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引发出一系列话题任务,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挥创造力及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对比分析,强化知识记忆

对比分析指的是教师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概念或观点,通过相互比较或对照的方法,发现其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具体来讲,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能够从多个角度剖析原理,深入了解一个事物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形成更全面的认知。低年级学生对于什么是事物的特性还缺乏了解,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问题,发现事物的关联性,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在构建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形状来表示不同的比较要素,比如使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事物之间的差异,使用不同形状的节点表示事物的具体特征。教师要直观展示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分析,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

在教学《春夏秋冬》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引入话题,展示四季不同的景象、气候等特点,使用思维导图确定不同季节的概念和关键词,比如春天的花草生长、清新的气息,夏天的炎热和阳光,秋天的落叶和凉爽,冬天的寒冷和雪景;随后,教师依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季节,共同构建该季节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使用图形、关键词和颜色来记述和表示不同季节的特点,教师可以扮演教学辅助的角色,时刻观察学生是否遇到难处,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每个小组可以在思维导图中记录出不同季节的共同特点和独特之处;在对比分析环节,各组学生要拿出准备好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对照,教师需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季节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比如共同点可以包括天气的变化、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人们的日常活动,而差异之处则体现在气温、季节性活动和自然景色的差异;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要尝试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并结合思维导图概括出一个结论,比如“四季更替,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象和气候,但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变化和周期性”。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要学会从思维导图中观察到重要信息,并在教师的提醒点拨下掌握一定的绘制方法,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独立完成绘图。

4.鼓励自主绘图,培育思维能力

在“鱼”和“渔”二者之间的选取上,相信很多教师更倾向于后者。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师要让学生从起初的“看图者”进化为“制图者”,使思维导图摇身一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小帮手”。

“曹冲称象”是我国古代家喻户晓的故事,曹冲的智慧令后人折服,本课中涉及一些重要的信息元素,如重量、大船、石头等,这些内容是学生建构导图时的基本框架和思考点。课堂中,教师采用问题导学法配合思维导图使用往往有着不错的效果,如教师提问学生,曹冲如何使用石头来称量象的重量?大船如何承载这个重量?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将关键词列入图示范围内,并加以辅助说明。如学生认为过于复杂、难度大,教师可提供思维导图的参考模板,包括标题、关键词、图形等元素,让学生根据模板的要求进行填写绘制。最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由本人说明绘制的理由、方法等,再鼓励其他学生进行提问,不断完善导图信息。

此外,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建立沟通渠道,传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学生量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比如,在家庭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和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解决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教学工具,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思维导图的作用在学习框架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有所体现,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意识的关键举措。有鉴于此,相关教师应致力于课题研究、教学建设,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润《长大以后做什么——生涯启蒙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第35期。

[2] 徐磊《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低段语文非纸笔作业设计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7期。

[3] 管琳夷《探究思维导图提效小学语文课文理解的方法》,《华夏教师》2023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思维导图
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