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下《爱德华大夫》的角色与综合心理疗愈探索

2024-06-28张月娇叶辉林含之

今古文创 2024年22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电影

张月娇 叶辉 林含之

【摘要】《爱德华大夫》是希区柯克的代表作之一,它在影史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影片以男主角的心理治疗为主线,女主角对他的关心与爱为动力,环环相扣,讲述了一个通过精神分析来治疗心理疾病的故事。其中所展现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心理治疗方法,对心理研究和艺术研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呈现给世人的是艺术、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三者的融合。直观地认识到精神分析理论的魅力,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的同时,结合影片对心理疗愈相关领域的故事有更进一步的文化传播作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疗愈;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10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30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艺疗”——综合艺术疗愈法应用于家庭心理与社区服务》(项目编号:202313320061)。

一、《爱德华大夫》与精神分析理论

(一)电影与精神分析理论

在19世纪,那个正值欧洲大变革的时代,那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远比任何时代都要复杂。因着机器生产变革和科学发展的巨变给社会带来的改变和动荡,人们对于政治、经济以及哲学思想方面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看法。同时,在维多利亚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是支持性节制,不容忍罪恶,主张订立严格的社会守则。且此时的性道德观对女性的压抑是非常大的,男人不承认女性的地位,并且训练女人认同这些并不公平的观点。而且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却认为妇女是无权参加这样庄重的投票的。在这女王当权,但女性的权益却始终得不到保障,就算是上流阶级的女人,也只是充当一个恬静的装饰品,无法真正地拥有话语权。此时禁欲主义盛行,人人谈性色变,忽视正常的生理需求,内心的需求也无法得到重视和满足,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复杂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精神分析理论就在此时应运而生。

1895年,弗洛伊德同布洛伊尔协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症研究》这本书,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诞生。弗洛伊德发现,有女性得了歇斯底里症,是因为一种精神上的创伤导致的,按道理应该使用药物治疗,结果发现病人在与医生进行交流和倾诉,宣泄出心中的压力之后,病人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所以精神疗法,以及精神分析法就初步形成在了弗洛伊德脑子里。弗洛伊德认为,很多童年时期的创伤会为以后造成一些精神上的隐患,为以后产生的精神异常埋下伏笔。同时弗洛伊德提出对于梦境的解析,他认为梦境中产生的场景和意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物质的影响,而通过梦境,可以分析出人们现实中遇到的事件和其接触的现实物质。

同年,卢米埃尔兄弟成功放映了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入门》中提到过,电影是呈现精神分析最合适的艺术形式。在光与影艺术的配合下,个体的精神世界得以具象化的呈现,人们特能够直接透视自身的可能性。

电影本身就是一门造梦的艺术,于是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尝试将电影与梦境结合起来。在1929年,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代表作《一条安达鲁的狗》将梦境与潜意识的视觉力量发挥到了极致,电影中的画面有很多意象的物件,看似没有关系,却又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电影中很多场景和意象,都与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以及梦的分析有关。

(二)《爱德华大夫》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希区柯克在1945年创作了非常经典的致敬弗洛伊德的悬疑作品《爱德华大夫》,这部电影作为精神分析悬疑电影的先驱,直到如今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影片讲述了默奇逊大夫因嫉妒将要代替他的爱德华大夫,所以在爱德华大夫即将上任之前射杀了他,而这一切都被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看到,因此失忆和复发了犯罪情结。自己误当成爱德华大夫,并在疗养院与彼特森医生相爱,最后这位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在彼特森医生和埃里克森的帮助下解开了犯罪情结。

精神分析理论是贯穿全片的,影片的重点在于对于男主角心理治疗的过程,一层一层地进行剖析。正是因为他的童年经历,才让他在成年后将自己误认为是杀死了爱德华大夫。这反映了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到的童年经历会决定一个人在成年之后的性格和人格类型,童年时期他误杀了弟弟,这种负罪感一直在他的潜意识当中形成了之后的犯罪情结,并在外界刺激的推动下,促使了将自己想象成为受害者或是施害者。影片中,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精神分析层层递进,最终揭露了真相。

二、《爱德华大夫》与自我防御机制

(一)精神分析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中有一项重要的理论即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最初由弗洛伊德本人提出,后来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又作了深入的研究。

安娜·弗洛伊德提出的和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防御机制定义是:自我对于本我冲动的对抗作用就是防御机制。详细地讲,就是自我对于本我的某些冲动进行对抗,在自我对于本我的冲动生起信号焦虑反应,然后自我作出某些防御活动。这些防御包括压抑、合理化、反向等等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受到外部刺激之后会做出一些本能反应或者会采取一些行为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种本能反应或者行为就被称之为防御机制。

这种防御机制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可能会伴随人一生而不被察觉。比如说婴儿刚出生时是不会哭和笑的,但是他长大之后就会模仿大人哭和笑来保护自己。所以说这种防御机制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有这种防御机制罢了。

压抑即是最基本防御机制。压抑就是把那些不为超我所容忍,具有威胁性的记忆、念头、冲动或知觉禁锢在无意识之中,不使其出现于意识。而压抑导致的遗忘,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它依然以一种方式存在于潜意识的某处,而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象征性的行为,来提示这种压抑致使的遗忘,并不是真的遗忘。

(二)《爱德华大夫》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电影在开场之初就有一个“门”的形象,而这个“门”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线索,接下来的剧情,将和这个门的意象息息相关。故事由年轻美貌且才华横溢的女心理医生康斯坦丝·彼特森接诊的一位对男性有排斥心理的女病人开始,初步的让观众们了解了彼特森医生的形象——白大褂及厚重的眼镜,作为一个工作时的严肃认真的形象出现。而这个认真严肃的形象后来爱上爱德华大夫之后,电影也使用了“门”这个意象,在“爱德华大夫”与康斯坦丝亲吻时象征着康斯坦丝的心门被爱德华大夫一扇扇打开。而爱德华大夫却在看清楚康斯坦丝身上穿着的白色条纹后突然不适,更在看到刺激场面后晕了过去。而敏锐的康斯坦丝立刻注意到了约翰的异常,并从约翰的签名和爱德华大夫签在书上的名字对比,从而发现了她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医生,约翰在回忆过后也终于承认了他不是爱德华医生,但是对自己的记忆也是空空如也,为了不拖累康斯坦丝选择留下了一封信独自离开。而坚强的康斯坦丝并没有因为这些就退缩,而是选择相信她的爱人,从此也踏上了解开约翰埋藏于心中的秘密的漫漫征途。

压抑作为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爱德华大夫和患者约翰相约在滑雪场,而爱德华被枪杀并随着滑雪轨道而下摔下了悬崖,爱德华的死亡激发了约翰潜意识中他因为一场意外导致弟弟死亡的回忆,触动了约翰潜意识中留下的犯罪情结,从而让约翰认为是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而他压抑的防御机制,又导致他忘记了自己是谁,只记得是自己导致了爱德华大夫的死亡。这种焦虑又致使他冒充了爱德华大夫的身份,模仿爱德华大夫的一言一行,不愿意面对爱德华大夫死亡的真相。

三、《爱德华大夫》与心理疗愈的综合

(一)精神分析下的心理疗愈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也就是知名的冰山理论(即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而我们真正绝大多数的心理活动都是冰山下面我们无法察觉到的那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意识部分在精神分析中扮演的非常次要的角色,而意识绝大部分都是受知觉所支配的,那么意识只是显露在表面的部分,真正起到关键的深刻的决定性作用的,是潜意识。而潜意识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本能的力量,即食欲,性欲等等生而为人最原始的需求。被压抑的欲望,主要指内心深处的渴望,童年时期的愿望或童年遭遇的事情等等形成的情结。

之后弗洛伊德在意识层次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理论机构学说,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本我就是身为人类原始的本能,无视规则,遵从本心。超我是内化了道德规范、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所形成的,他遵行道德原则、追求完美。而自我则是在“本我”和“自我”之间做协调的,他遵循“现实原则”,也就是在适合的场合做适合的事。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法会让病人逐渐的理解和重现自己深埋在潜意识中自己不愿触碰的恐惧、焦虑与冲突。而精神分析即是去揭示这些深埋着的痛苦的原由,帮助他们用积极正向的方法去面对这一冲突。但是这个至于的过程是漫长而困难的,它的结果是开放式的,它从不给出“绝对的真理”,而是致力于拓展和加深人们的理解和生存。

而弗洛伊德觉得研究梦与解决心理疾病问题之间有联系,能够帮助解决心理疾病问题。他曾在《梦的解析》中提出,梦境是实现埋藏在心底的愿望的一种形式。根据弗洛伊德想法,梦是我们了解和窥探自己压抑在潜意识中欲望、恐惧和冲突的窗口。在弗洛伊德想法中,无意识是一个被压抑思想、情感和记忆的仓库,而这些思想、感情和记忆令人不安或太过威胁,而有意识将会逃避这些。梦代表了一种尝试,通过将这些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来投射到梦境中的世界来满足它们。

(二)《爱德华大夫》中的心理疗愈

电影中约翰将现实中看到的事物组成了一个梦境,而其中的种种意象,如赌场的老板、屋顶、手中的轮子等等就是拼凑爱德华大夫事故真相的关键线索。

康斯坦丝带约翰回到她老师的家,展开了对约翰的治疗。她通过自由联想和情景重现,试图让约翰的潜意识进入到意识层面里,因为当潜意识中童年的场景浮现出来进入意识的时候,约翰可以再现童年时让他留下心理阴影,让他不愿再接触的场景,而场景中描述的是他不小心撞到了弟弟,而弟弟由于惯性撞在了栏杆上致死,于是他亲眼目睹了弟弟死亡的惨象后,又没有经过专业的疏导和排解,从而让这一冲突久久地深埋于心,形成了犯罪情结。但是从记忆中可以判断出,不是他杀死了自己的弟弟,他的弟弟是死于意外。重现这一冲突,正式地疏解开这个冲突,就松动并成功地解决了潜意识层面的冲突。

女医生在将约翰潜意识中弟弟的死因重现在意识层面上,是约翰被治愈的主要原因。但是疗愈的过程中,潜意识系统会被内心的一种力排斥而不能接近意识,所以影片中多次提到约翰在治疗过程中昏迷。而阻止潜意识系统接近意识的这个“力”,在本片中表现为在约翰的潜意识中,对于弟弟的死是有偏差的,这种偏差就引起了约翰心中的冲突,即在意识层面需要激励逃避的,冲突越强烈,内心中排斥的力量就越强大。

当约翰潜意识中童年杀死了弟弟的潜意识中的冲突被解除之后,排斥的力量消失,爱德华大夫死因的真相才逐渐被揭开。而康斯坦丝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更是因为她的爱,建立了约翰对他的信任,才致使约翰愿意重新去在意识中现出那些场景。

四、《爱德华大夫》与艺术疗愈

(一)艺术疗愈的形式与作用

艺术疗愈,也被称为艺术治疗(Art Therapy),最早是来自欧洲的一个心理疗愈分支。它是由形体、影音,以及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帮助病患释放出心中积压的情绪,从而达到安慰情绪的作用。艺术疗愈不仅仅可以让病患正视自己的情绪,对情绪起到正向作用,还可以疏导病患对于创伤记忆中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害怕和恐惧某人某物,或是被抛弃、丢弃的恐慌。在此之外,艺术疗愈对于亲密关系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了艺术可以作为一种让家庭关系更为融洽和紧密的方法,以此来让家庭成员的心理都维持着正向的发展。

艺术心理疗愈语境下的绘画,并不注重结果,而是体验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启发。这和人生的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生来没有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各自生命的意义都由自己发现和谱写。

像文森特·梵高,作为一名享誉中外画家,他就非常擅长将自身涌动的情绪和他心中的冲突呈现在他的画布上。他认为:“存续于艺术中,并将永远存续下去的,首先是画家本身,然后才是画作。”艺术毋庸置疑,拥有疗愈心灵的能力,而这种疗愈的能力就来源于我们创造力,在参与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我们的生命力和独属于我们的情感,从而回归自己内心中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更加深刻地对自己产生认同和理解,让意识得到深度的滋养。

(二)从《爱德华大夫》出发了解艺术疗愈

荣格医生在《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里,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精神分析和心灵疗愈,同样重要。甚者,在如今的时代,两者结合,才是解决精神病患者的问题的完整途径。”

其实对生活中大部分精神病患来说,重要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而是其内心中的世界,是否能真正的自洽。唯有“自洽”,才能在虚妄和现实中建立起联系的轨道,将自己从无意识的泥潭中拉回到意识的领域。这是一种弥合,亦即修复患者对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认知裂痕。所以如果病患需要心理疗愈,那么艺术心理疗愈是一种很合适的方式。

影片最具艺术性的片段在于对梦境的呈现,这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潜意识表现形式就是对患者幻想和显示认知裂痕的修复。影片对潜意识的表达体现了心理疗愈与艺术的联系性,是一种更为清晰的艺术疗愈方向。影片中他们通过语言来挖掘男主角梦境深处的真相,但对于他来说这种梦境则是以一种荒诞的画风出现在了他的脑海当中,这不仅仅是对观众的视觉呈现。

五、结语

影片《爱德华大夫》向我们呈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下的心理疗愈,这是通过影像进行综合化的窥探,让观众对精神分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之上,而是通过视觉画面的呈现来表达,将潜意识的表达具象化、艺术化,将人物的形象描绘的更为立体,将人物的心理表达得更为清晰。这是精神分析下的心理疗愈与艺术的结合,对艺术疗愈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艺术与心理疗愈的研究与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文静,兰继军.从影片《爱德华大夫》看梦的解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9):17-18.

[2]安利敏.希区柯克镜头中的弗洛伊德[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郑超,王思远.“白求恩愈见未来”心理疗愈项目:用爱心疗愈童心聚合力照亮未来[N].中国社会报,2024-03-10(04).

[5]童欣.绘画心理疗愈的本质、阶段与建议——基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3,

37(01):97-103.

作者简介:

张月娇,汉族,山东潍坊人,青岛黄海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叶辉,通讯作者,汉族,湖北武汉人,青岛黄海学院讲师,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电影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