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亚仁译本《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成语翻译译者行为研究
2024-06-28李泽慧
李泽慧
【摘要】成语生动且具体,在汉语各种文本中都多有出现,但是由于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成语一直是翻译实践的难点,也是翻译研究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和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讨论白亚仁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成语翻译的合理度,得出结论:对具有特殊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内容,译者选择贴近原文的意象和语言形式求真;而对具有较高文化特色的内容,则添加解释性话语或者转用英语语言中意思对应的词句,靠近“务实”,以求译文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通过分析白亚仁在成语翻译中对求真和务实的追求,总结出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体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成语翻译;《在细雨中呼喊》;译者行为批评;余华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1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35
《在细雨中呼喊》是作家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首发于《收获》1991年第6期,原名《呼喊与细雨》,小说以第一人称孙光林的视角回忆了“我”童年时期在故乡南门,与父母、祖父母、兄弟、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在2007年,白亚仁翻译出版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Cries in the Drizzle:A Novel,2007)。Cries in the Drizzle在海外同样受到英语读者的喜爱,在Goodreads上获得高评分,白亚仁的译文受到读者的肯定。《在细雨中呼喊》中出现大量成语,而成语是中国语言特有的表达形式,内容有高雅有通俗,形式有四字有六字,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写作中都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对并非汉语母语者的译者来说,文中的大量成语成了翻译的难题之一。正是成语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使得白亚仁译文中对成语的翻译值得去讨论研究,本文利用周领顺教授所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聚焦白亚仁翻译成语的方式以及这样翻译的合理性,希望能为成语今后的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译者行为理论
译者行为理论由扬州大学教授周领顺提出,是基于本土翻译实践提出的原创性翻译理论,提出至今,周教授不断将其完善,随时进行答疑,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在译界受到广泛认可,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周教授首先明确,译者行为指的是译者在对作者/原文求真的纯翻译行为基础上,融入务实性目标,特别是译者个人及其他赞助人务实于读者/社会需要的目标而表现出的非纯粹的翻译行为,即译者的社会性行为(周领顺,2010)。
其中的“求真”和“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可用作描写和解释译者行为动因以及翻译社会化程度的一个工具。由于文本的载体是语言,因此具有语言性,原文具有固定含义,而作为译者的任务就是将以本国语言表达的内容准确地用目的语传达出来,译者因此求真;但是,人是典型的意志体,具有独特的社会性,译者也是,译者的自主意识及其社会性使译者根据不同的需求自主对译文做出改变,这是译者务实的原因,但是译者的求真或者务实,是因为翻译时有求真的需要,所以求真,因为有务实的必要,才选择务实,因此,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是衡量译者翻译行为的一个动态双向评价模式,用来衡量白亚仁在Cries in the Drizzle中成语的翻译,分析其中译者行为的合理性,可以为将来的成语翻译提供指导,并且可以体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实用性。
求真和务实分别是译者行为理论中衡量译者行为合理度的两个指标,“求真”是指译者根据原文内容和内涵,在翻译中尽力追求原文语言真实意义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忠实原文,意义正确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行动(周领顺,2014),而成语的翻译正是具有两极性,首先,因为汉语成语的结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内容意义也多具有渊源,所以成语在翻译中难以完全表达,于是有人求对应,有人求对等,有人求达意,各方要求、策略、原则各有不同,其次,语言性上,这里具体讨论《在细雨中呼喊》英译本中成语的翻译,根据其英译后是否保留和体现中国特色(这是成语不同于其他类型词汇翻译该有的要求),语言形式的变化程度,以及英语读者对其的理解接受,从这几方面衡量、探讨成语翻译在“求真”和“务实”之间的合理度,同时体现译者行为理论的实用性。
二、成语翻译中的务实
(一)务实的翻译行为
例1
原文:①这话让孙广才几天坐立不安。
②孩子对自己父母极不负责的誓言,让孙广才回到屋中后坐立不安。
③那些他从寡妇家后窗进出的夜晚,使他后来很长时间都坐立不安。(余华,2012)
译文:①Those nights he made his way in and out of her rear window left him on tenterhooks for a long time afterward.
②This remark left Sun Kwangtsai quite rattled.
③This oath,so disrespectful to his parents,left Sun Kwangtsai a bundle of nerves as he returned to the house and paced to and fro.(Yu Hua,2007)
“坐立不安”,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虽然文中多次出现这个成语,在原文中都是做形容词描述孙广才在不同情况下坐立不安的紧张情况,但是译者的翻译中没有一点重复的翻译,完全都是用不同的词组,翻译为不同的语言形式,因为译者对这一词的翻译倾向于务实,如果将这一词的翻译固定,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对应具体的语境,因为英语的词组并不如汉语的成语那样表意丰富,用法灵活,但是译者在有英语词组可以对应上的情况下,优先使用词组,这样译文与原文的意义和形式都更加对等。
例2
原文:手脚总是不停地干着什么,说话不多的母亲在忍气吞声的日子里表现得若无其事。(余华,2012)
译文:My mother,who said little but whose hands and feet were perpetually in motion,bore the humiliation in silence,as though it was a matter of complete indifference to her.(Yu Hua,2007)
“忍气吞声”和“若无其事”,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组,这时译者采用释义法,前者解释为“bore the humiliation in silence”,原文的成语是做形容词用,翻译后由于句式和语法的限制,变为了动词短语融合在整个句子中,“若无其事”从副词变成了解释性的名词短语,同样改头换面,却是根据原文的语境,解释含义,即使字面看来并不对应,译文仍然达到与原作意义最大一致,实现准确转述,这样的译法使译文会更加流畅,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译者的“务实”翻译具有合理性。
例3
原文:①她经常嗑着我们家的瓜子出现在操场上,她吐瓜子壳时的放肆劲,仿佛她已经儿女成群。
②那时我已经走开了,我没有看到一贯自信的哥哥在不知所措之后的狼狈不堪。(余华,2012)
译文:①She would often emerge on the playground,munching our melon seeds,spitting out the shell with such gusto and expertise that you might have taken her for a middle-aged matron.(Yu Hua,2007)
②I did not stay to observe how my brother,usually so self-assured,now found himself reduced to helpless embarrassment.(Yu Hua,2007)
“儿女成群”,“不知所措”和“狼狈不堪”在原文中并不是构成句子信息的重要成分,而是表现一种情态和情感色彩,机械地完全翻译出,并不能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文采和形式对应,并且文学作品的语言并不像法律或者科技这类文本一般具有严格的准确性、固定性,作者对语言的使用具有极强的灵活度,例如对成语的使用,但是翻译之后,这些内容可能在语际转换中难以传递,也难以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因此译者需要具有更加灵活的自主性,为了便于读者与原文的沟通,需要“务实”以实现作者的目的,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译者在传递原文含义的前提下,为了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配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可以对其采取浅化处理,融于句子中,传递成语的内涵意义,而不必留下形式。
(二)务实翻译的合理性
译者是直接面对译本读者,译本市场和译本赞助商的人,他不同于原作者可以自由表达、进行原创,毕竟作者的原创就是他的价值之一,大众对二者的要求截然不同的,在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前,翻译研究者就是将翻译的重点分在了语言转换上,这时候的翻译是“意义符号的等值转换”,对译者的行为和基本权限进行严格限制,要求对原文十分求真。而如今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的需求,译者权力得到扩大,也少有研究者批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中的务实端肯迪了译者权限。
因此,白亚仁在翻译成语时,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接受能力,如果在英语语言中能找到对应的词组,则视其对应程度和效果,适当进行替换;假如英语语言中并无对应词组,则根据成语中的意象进行对等的解释翻译,或者使用短句进行阐释,而不局限于词汇层面,二者皆有其合理性,毕竟成语言简意赅、风格犀利,简明的英语难以涵盖其完整含义。译者在求真的基础上,再追求务实读者,便利读者阅读,根据成语的不同翻译难度及其语言和文化特殊程度,译者选择不同的灵活翻译方式是合理的。
三、成语翻译的求真
(一)求真的翻译行为
例4
原文:可是他看到村里涌来的人群时,知道自己已经别无选择。(余华,2012)
译文:But with the throng of villagers around him he knew he had little choice but to put the ax to use.(Yu Hua,2007)
“别无选择”表示没有选择的余地,译者使用了这一成语翻译最普遍的译法,“has little choice”,在字面意思和原文词汇含义上都是对等的,语言形式上也是比较对应的词组形式,但是为了防止表意不清,译者用“has little choice but to...”这个固定词组,解释了原文没有的内容,考虑到了汉英两个语言的词在句子中使用的差异,比如其固定搭配及其在句子中可做的成分,这样的翻译不仅语言和内容上求真于原文,译文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
例5
原文:母亲气息奄奄地在寒冷里度过她生命的最后一个白昼。(余华,2012)
译文:Her breath reduced to the merest wisp,Mother spent the last day of her life in bitter cold.(Yu Hua,2007)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原文描述母亲去世前还剩一口气,十分虚弱,译者如果只使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么译文的效果可能和原文差别较大,而英语中并无对应的短语,因此仍然采用释义的方法以求最大程度贴近原文,并且在解释的内容中选择贴近原文的词,“气息”对“her breath”,“奄奄”对“reduced to the merest wisp”,直译可以理解为母亲几乎要到最后一口气了,在形式无法对等求真的情况下,译者尽力让内容求真了。
例6
原文:孙光平的婚姻,是一次自愿的作茧自缚。(余华,2012)
译文:Sun Guangping had entangled himself in a web of his own design.(Yu Hua,2007)
“作茧自缚”表达孙光平的自作自受,春蚕吐司为茧,却将自己困死在里面,但是养蚕缫丝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其产生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带有特有的民族色彩,即使是解释性的翻译,也无法留下“茧”这个意象,否则极有让英语读者理解困难,因此译者在解释性翻译时,将原文的重要意象换成西方文化中的“网”这一词,成语翻译成了词组,“网”用来体现“茧”也已经是最大程度的求真了。
(二)求真翻译的合理性
白亚仁翻译成语时,有时保留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这样可以让译文不完全成为英语组成的文本,带有异域色彩,对原文求真,但是,保留的前提是异域性的程度和方式不能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要务实于读者,毕竟小说是要服务于读者,让读者欣赏的,而有的成语直接翻译可能使译文读者难以理解意思的,如果成语中的意象是虚用,较淡,翻译时可以淡化处理,这样的词汇即使不完全保留在译文中也不至于影响文本内容和风格,翻译时多选择译出其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样做到对成语的语言形式和含义的最大求真。
白亚仁在采访中说,余华小说中的叙述者往往不是文学家,而是普通的农民和职员,他们用很通俗的语言讲故事(白亚仁,2019),因此,言简意赅,生动活泼的成语多出现在他们的语言中,成语可以很好地表达他们的情感,体现他们的人物形象,因此成语不能丢,假如成语中字的意象能保留下来,语言也将更加生动,因此,成语翻译有求真的必要。
四、结语
《在细雨中呼喊》是具有作家个人审美和语言风格的一部小说,以吸引读者欣赏为目的,因此,翻译时,译者对原文具有作者和文化特色的内容和形式,需要求真,以保证小说在翻译后,仍然具有作家及其语言的独特性、具有文学性,以此吸引英语读者;但是为了将汉语文本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译入英语,隔着语言和文化障碍,为了译作的可读性和流畅性,有些内容和形式不得不调整,有时译者可能因为单纯的利益和政治文化被要求修改,这些译者行为都在求真和务实连续统模式下得到一一浮现,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今后对译者行为的指导。本文根据周领顺教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求真和务实,分析白亚仁在对成语的翻译,发现他的求真和务实翻译行为具有较高合理度的,同时,希望通过译者行为批评连续统评价模式的文本分析,提高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平.美国汉学家白亚仁谈中国小说在英美的翻译与传播[J].国际汉学,2019,(04):18-24.
[2]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Yu Hua.2007.Cries in the Drizzle[M].A.H.Barr(tr).
New York:Anchor Books.
[4]周领顺.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J].外语教学,2010,31(01):93-97.
[5]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