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顾太清词作对道家文化的接受

2024-06-28毛一格

今古文创 2024年22期

【摘要】顾太清是清代著名的满族女词人,有《天游阁集》《东海渔歌》《红楼梦影》等作品传世,她凭借非凡的才情,被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八旗文坛中对她的评价是“男有成容若,女有太清春”,其赞美之意溢于言表。尽管顾太清出身于满族贵族,但因自幼的成长环境和婚后生活,道家文化在顾太清词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从太清词题材的选择,还是她淡雅而又空灵的词风方面,都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对她创作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顾太清;道家文化;太清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05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15

顾太清自幼成长在祖母身边,三四岁时即由祖母教着写字,在她十一岁父母双亡后流落江南,由家在苏州的姑父和姑母抚养。其姑父是一位汉族学士,在他的影响下,顾太清从小就接受诗词的教育,专攻诗词歌赋。二十六岁嫁给乾隆曾孙奕绘为侧室,受丈夫奕绘的影响,顾太清也触了道教,并与许多道士来往。创作了许多体现道家文化的诗词,这不仅体现出顾太清超脱的人生态度,也可看出她想通过对“道”的参悟来缓解心灵的苦闷。

一、顾太清与道家

(一)生平

顾太清,名春,字梅仙,道号太清,晚年又号云槎外史,其本姓为西林觉罗氏,是满洲镶蓝旗人。按理顾太清本应生活在家境优渥、无忧无虑的环境中。然而在雍正、乾隆时期党派争斗激烈,文字狱横行。她的祖父鄂昌先因被胡中藻案牵连,又因写《塞上吟》而遭到弹劾,最终被赐死。自此之后鄂家家道中落。太清流落江南,寄住在苏州的姑父家,她的姑父是一位汉族学士,对她影响深远,使她从小就接受诗词的教育,擅长诗词歌赋。《名媛诗话》说她:“才气横溢,援笔立成。待人诚信,无骄矜习气,唱和皆即席挥毫,不待铜钵声终,俱已脱稿。”自康熙、乾隆后,满洲贵族们不仅善于骑射,还满腹才学。他们擅长创作汉诗,用汉文进行诗歌创作,这已经演变为一种风潮。

尽管她出生于北方,但从小在苏州姑母家长大,江南充满灵气的文化氛围渗透到她的骨子里,使她成了精通词曲的才女,名声远扬。荣亲王永琪之孙奕绘南游至苏州时,巧遇顾太清,对她一见钟情。太清在二十六岁时嫁给奕绘为侧福晋,被人羡称:“闺房韵事,堪媲赵管”两人都喜吟诗作赋,太清诗集《天游阁集》和词集《东海渔歌》的名字,是有意与奕绘的《明善堂集》《南谷樵唱》的书名相呼应。

(二)太清与道家

顾太清的一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从她自号太清,又号云槎外史可以看出她虔诚地信仰道教。她与道士们保持着紧密的交往,还身穿道袍,请道士黄云谷为她画像,有诗《自题道装像》,云:“双峰丫髻道家装,回首云山去路长。”[1]顾太清与道家的不解之缘主要与她的丈夫奕绘有关。奕绘从小就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他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逍遥生活,虽出身皇室,但在他的词作中却展现了对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如他在《江城子》中写:“野鹤闲云无挂碍,生与死,不相干。”奕绘“重视精气神,追求清静之境、崇尚朴素之美三个方面”。[2]顾太清与奕绘的婚姻使她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接触道家文化,顾太清在她的词作中经常使用海棠、梅花、清柳等空灵意象,她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这其中夹杂了道家哲学的虚无思想,使得其作品更富内涵和哲理。

总体说来,顾太清深深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她本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以及她与丈夫共同在追求自由自在、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上,她的作品中透露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智慧和境界。

二、太清词中道家思想探微

(一)题材

1.游道观词

顾太清本就出身贵族,后又嫁入皇室,受多重身份的束缚,除郊游踏青之外,更多是前往寺庙道观,进行礼佛、斋戒、论道等活动。奕绘经常带着太清游览白云观,与她一起探讨道学思想。他们与白云观道人张鹤坤交往密切,有《冉冉云·雨中张坤鹤过访》《临江仙慢·白云观看坤鹤老人受戒》等词记录了他们的交游。太清还写了许多有关游览道观的诗作,如《游城南三官庙晚至白云观》《白云观乞斋》《甘二由白云观过天宁寺》《四月三日白云观看道场作》《游双桥小寺感怀》等。道光十五年,道士张坤鹤雨中过访太清,她的词《冉冉云·雨中张坤鹤过访》便记录了这件事,他们虽是在方丈斗室中,但谈古论今、骋怀游目。“不管、世间得丧”世间的荣辱,道人全不在意。因此太清赞扬他“惟有真知最高尚”。并且只有当道人达到这一最高境界,他才能“把身心、且自忘忧颐养”,这就是《庄子》中所讲的“养身”与“至乐”。不久之后,太清到张坤鹤布道的白云观里回访,作词《临江仙慢· 白云观看坤鹤老人受戒》。这样的交往一直持续到道光二十年,张坤鹤去世,太清作《黄鹤引· 挽白云观主张坤鹤老人》以表追思。同治五年,太清在四十年后再次造访道院,词《西江月·秋日游站鱼关》云:“栖云道院扣仙宫,四十年来一梦。”[3]表达了太清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

2.山水词

山水是道家生命观的一个重要表征。庄子云:“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他在天地间认识到了个体生命的渺小,在自然山水间体会到了永恒及生生不息的力量。他发现常居山水之中能够长生,可以实现“形神相守,长久之道”。山水对于古人的意义更多是在于以山水寄托个人情志。陶渊明面对山水不禁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宋代郭熙曾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4]对于顾太清而言,游玩山水是她摆脱尘世桎梏的方式,使她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可以说山水情怀贯穿太清的生命始终,在山水间,太清养成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顾太清对山水之美的追求包含了道家对宇宙之道的参悟,在词中常常流露出澄怀虚静的境界,展现出一种清高的意趣,表现了淡然悠远的精神风貌。

有词《迎春乐 乙未新正四日,看钊儿等采茵薇》:

“东风近日来多少。早又见、蜂儿了。纸鸢几朵浮天秒,点染出、晴如扫。暖处有、星星细草。看群儿、缘阶寻绕。采采茵谏茶芦,提个篮儿小。”[5]

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实则却富有生趣。上片描绘了初春之景: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天空湛蓝如洗,微风轻拂,蜜蜂绕着花飞舞,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画。下片则写一位母亲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展现了充满生命力的美好画面,与上片对自然界春天的描写相呼应,情景交融,顾太清以她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词与画的完美结合。

再如《浪淘沙·登香山望昆明湖》:

“碧瓦指离宫。楼阁飞崇。遥看草色有无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烟柳空蒙湖水自流东。桥影垂虹。三山秀气为谁钟。武帝族旗都不见,盛世难逢。”[6]

这首词描写的是登香山远望颐和园昆明湖的瞬间感受。在和煦的春天,登上香山的主峰,一下子看到了这样开阔、雄伟的景象不由地伸手向这美景指指点点,一片惊喜愉悦的样子。春天广阔大地的景色也尽收眼底,格调阔达。

3.记梦词

“人生如梦”是道家思想中一个重要命题,“梦”也是太清词中很突出的一个意象,“梦”对她而言是一个隐秘的空间,是她存放回忆的一种方式,如当她回忆起自己少女时期在外漂泊的辛酸生活时,在《定风波·恶梦》中写道:“恶梦醒来心更怕,窗下,花飞叶落总惊人。”[7]在《寿楼春·暮春》中,她回忆起和丈夫出游的欢乐画面:“记剪烛山楼,看花古寺,回首梦依稀。”[8]她把尘世中之事叫做“尘梦”,如“尘梦半生吹短发,清歌一曲送残阳”,“秋风庭院,破尘梦,清磬一声圆”而“梦中”“梦里”等更是不胜枚举。它实际上就是太清心中对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表现。“梦”是太清“出尘思想”愈压抑愈强烈的明证,是太清借以自我安慰并生活下去的精神动力。

梦中的顾太清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梦中,顾太清重获现实中已逝去之人、无法挽回之事。在《惜秋华·壬寅七月廿一,重睹邱中天游阁旧居有感》中,她写道:“旧梦天游,倚晴空犹是,当年楼阁……景如此,人非昔,向谁寄托。”[9]梦醒后的太清,不可避免地陷入凄凉孤寂之中。

太清一生经历坎坷,享受过荣华富贵经历了生离死别,她深信“尘世纷纷,残棋一局,谁是谁非?”[10]她常常将人生比作梦境,如“忽忽光阴如逝水,昏昏大梦几时醒?”[11]在太清眼中,一梦一醒不过就是一生死,她将常人可畏的死亡比作普通的梦醒来,表现出对死亡的豁达以及对生命的超然。太清云“百岁无非真梦幻,千年犹是旧河山”[12],在回忆往事时写道“句重看如过梦,新愁难遣愿无生”[13],太清这种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仅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关,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如她写道:“观化暂能忘俗累,餐书或可疗清贫”“番磨练一重关,悟到无生心自闲”“道人眉上不生愁。闲把丹书窗下坐,此外何求?”

(二)境界

1.清新

顾太清的词作以其清新雅致的风格,营造出自然灵动、清心蕴藉的氛围,给人一种仿佛置身清幽环境的感受,她善于运用清新的意像如清风、清影等,以及婉约的词语表达,使词作充满脱俗清雅之感。

在《早春怨·春夜》一词中,太清写道:

“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14]

这首词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示了清幽的春夜景象。她巧妙地运用“不闭窗纱”一词,将窗外月下轻烟笼罩的梨花与室内香气弥漫的红楼融为一体,展现出黄昏月夜的幽静之美,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另一首词《玉烛新·秋白海棠》中: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编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 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15]

词中通过对白海棠的描绘,展示了一幅人花交融的画面。她写白海棠绽放傲立的形象,将其与洁白素色的衣装相比,呈现出一种纯净、清雅的姿态。顾太清通过表达对白海棠的赞美,表达了对清雅、高洁之美的喜爱。

再如《柳梢青·题〈寒月疏梅图〉》一词:

“老干横斜,一枝初放,低护檐牙。雪后黄昏,吹来何处,怨笛哀笳。冰姿不同凡葩。照流水、清心自夸。冷澹花光,朦胧月影,深院谁家?”[16]

词人以一枝初放的梅花为描写对象,展示了在寒冬中梅花坚韧的生命力。并且她将梅花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红杏对比,突出了梅花的孤高与坚贞。整首词勾勒出了一幅清空澄朗的画面,词风清丽淡雅。

2.冲淡

《老子》第三十一章言:“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这使得“淡”成为一种理想美的范式,自此淡泊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平淡自然的创作风格也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太清词展现了冲淡的特点。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顾太清词所体现的冲淡之风主要表现在对内心真实感受的真挚表达上,只有情感真实深切,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尽管太清词中并没有过多激烈的情感表达,但却能品读出其中传达出的深厚情感。她真实地书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将视野锁定在画楼绣阁、池塘闲庭,作品中透露出深婉、纤弱之感,却是女性心灵的真实书写。

在《秋波媚·夜坐》中:

“自笑当年费苦吟,陈迹梦难寻。几卷诗篇,几张画稿,几许光阴。唾壶击碎频搔首,磨灭旧胸襟而今赢得,千丝眼泪,一个愁心。”[17]

太清不假寄托,不假外物,直抒胸臆,以“自笑”为起笔,表达出那种深深的苦涩心情,真挚而质朴,透露着对少年时光的美好向往。她生动地将“唾壶击碎频搔首”作为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内心焦虑的痛苦。

再如《江城子·落花》:

“花开花落一年中,惜残红,怨东风。恼煞纷纷,如雪扑帘栊。坐对飞花花事了,春又去,太匆匆。惜花有恨与谁同?晓妆慵,特愁侬。燕子来时,红雨已蒙蒙。倚遍栏干难遣兴,无端底,是游蜂。”[18]

花开花落并非稀奇,然而这一现象却引起了顾太清心中忧愁。纷繁扰扰的不仅有凋零的花朵,还有心头的烦忧。她甚至没有心思梳妆打扮,只能靠在栏杆上,对着眼前的美景愁绪万千,这首词将女子的伤感与凋零的花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浓艳的辞藻,但表达却情真意切,每个字都饱含真切的情感,将女性特有的伤春之情娓娓道来。

3.清柔

太清词以清柔为特点。老子曾经说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9]这一观点进一步发展为以“柔”为美的美学观念,指的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充满动人的神韵美。作为女性,顾太清敏感而易感,外界的细微变化总会引起她内心的共鸣。因此,情绪的变化与词中景物的变化相呼应,构成了一个回环往复的情绪网络,达到了令人感叹的艺术效果。在太清词中,经常描写一些表现柔美格调的景象,如烟柳疏影、花雨芳菲、残荷败柳、烟飞修竹等。

如在《念奴娇·木香花》:

“柔条细叶,爱微风吹起,一棚香雾。剪到牡丹春已尽,又把春光勾住。琐碎繁英,零落小朵,枝上摇清露。飞琼何事,羽衣似斗轻絮。昨夜入梦香清,晓来香已透、碧窗朱户。蝶浪风憨无检束,绕遍深丛处处。璎珞垂珠,绿云蔽日,谁忍攀条去。来年春日,愿教香雪盈树。”[20]

这是一首咏花词,从花的形态,香味,写出了木香花的柔嫩可爱:“琐碎繁英,零落小朵,枝上摇清露。”摇散的露珠、在风中舞动的花朵,飘散在空中的杨花柳絮,仿佛在争奇斗艳一般,整首词充满了生命力。

再如《定风波·拟古》一词中开头描绘了一片朦胧美景:“花里楼台看不真,绿杨隔断倚楼人。”抒发了女主人公对逝去的春光和流年的感伤,她急切地盼望着爱人早日归来,二人相依相伴。接着,作品直率、大胆地揭示了女主人公在见到心上人时的真实幸福心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她的爱意。结尾与开头形成呼应,弥漫着缠绵哀婉的凄凉情调。正如况周颐所称,这些词作给人以“烟水迷离”的感受,正是太清词风中柔美的体现。

三、结语

顾太清的词作展现了她对道家文化的深入感悟和体察,她对道家文化的追求不仅是对现实生活困境的一种逃避,更是对超越尘世生活的追求。她希望通过融入道家思想的智慧和境界,寻找到一种超然自在、超越俗世的生命境界。这种追求并非仅仅是一时的遁入空门,而是对心灵自由、生命真谛的永恒追寻和探索。顾太清的词作中,通过将道家文化与个人情感相交融,呈现出独特而深刻的艺术意境。

参考文献

[1][3][5][6][7][8][9][10][11][12][13][14][15][16][17][18][20]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42,298,181,247,194,258,298,181,122,10,148,286,267,

262,270,251,213.

[2]胥洪泉.清代宗室词人奕绘与全真教[J].西南大学学报,2011,37(05).

[4]郭熙著,杨伯译.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 2010:19.

[19]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2009:191.

作者简介:

毛一格,女,江西九江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2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