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描写法的应用
2024-06-28成建利孙金茹
成建利 孙金茹
谈到触景生情的写作技巧,先明确一下什么是触景生情。我们来到某处景点或者某个地方,看到非常新奇的景物时,总会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惊叹眼前景物的美丽,很想抒发一下此时的心情,这就是触景生情。
写景文章中经常用到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它与触景生情有一定的关联,只不过触景生情是将“景”作为客体,人为主体,人这个主体在目睹景物时对客体景物生发了感情。而借景抒情,景是主体,人是客体,即人借着景这一主体来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感情。
借景抒情是最为常见的写作手法,大千世界,自然景物绚烂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景物千变万化,为人们情感的抒发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载体。正如刘勰所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不少抒情类的诗文的作者经常借助景物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感受抒发出来,使景物描写与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做到了情景交融。
通常情况下,借景抒情分为三种情况,即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一、触景生情
所谓的触景生情,实际上指的是对于在某种景物触动作用下生发的特定情感的抒发,它也是作者在无意识间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意念,由景生情,继而借景激发起人的一缕情思。比如在小说《故乡》中,文章开头写作者见到故乡荒凉萧瑟的景色而心生悲凉之感;孟浩然的五言律诗《临洞庭赠张丞相》中,写了自己在登上岳阳楼前就产生了仕途坎坷的心境,因此在上楼望洞庭湖时目睹一派烟波浩渺之气而心生失意之感。
触景生情,景是生情的载体,比如王禹偁的《村行》中是这样写的:“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从整首诗看,诗人在骑马观景,兴致盎然,而后又心生惆怅,由于望见了村边的小桥,且平地上的树木与家乡的树木非常相似,由此勾起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在日常写作训练中,触景生情写作手法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写景的文章,只要借助眼前景物将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即可。如以《记一次旅游》为例,这篇文章可以叙事,也可以写景,文章主要以写景切入:“五一假期到了,我与好友一同去爬了早就闻名遐迩的华山,见识了华山的雄伟壮观。这次出行是我人生当中一次比较有纪念意义的旅行,因为我终于见到了五岳中的华山。”显然,这篇文章主要描述华山的风景。文章一开头便表达出了作者对华山的向往和想要一睹华山风采的迫切心情,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华山的敬仰和喜爱之情。
二、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通常被作者或多或少地附带一些主观色彩,力求以情造景,使文章描绘的景物特征能够和作者情感保持一致。比如写“秋”时,欧阳修就写到“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曰晶;其色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他笔下的秋显得惨淡萧条且又砭人肌骨,同时又在山川夹缝之间处处透露着许多寂寥感。但峻青笔下的秋则是“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二人笔下的秋各有千秋,两位作者笔下描绘出来的秋景呈现出不一样的生活情趣。如欧阳修是怀揣着一种因人事忧劳、形神日衰的悲凉感来描写秋天的,而峻青写出来的秋天则是充满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色,可见两人通过对同一景物的描写却表达和抒发出了不同的情感。这就是寓情于景写法的妙处所在,同样都是写秋景,读者从两个人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秋。
这种写法也可以将自己想要抒发的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把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花园小景”为例:
我们家花园里种了很多花,而且每一种花的品种和类型也都不一样,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月季,有耐人寻味的玫瑰,有沁人心脾的牡丹,还有……一到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虽然花园不足20个平方米,却是奶奶用半生孕育出来的风景。
斗转星移,四季变换,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花园里的花慢慢开始逐一凋零,我这才发现物是人非……”像这段花园小景的描写,虽然未曾提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甚至可能有人在读完之后会感到迷茫,第一反应是花园里的花为什么都慢慢枯萎了?但细想就会发现,奶奶孕育了半生的花园花朵都开始凋零了,实际上是在暗暗地说这个花园已经很久没有人打理了,暗含着作者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三、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就是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中。在描绘某种事物或某处景物时,忽然想到了某个人,忽然就有一种冲动涌上心头,使人湿了眼眶,但是在文章中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是直接说出来有些太直白,不适合直接表达,这时就可以隐晦地借助景物将我们内心情愫表达出来,抒发真情实感,这就是融情于景。
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即便不直接抒情,读者也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也是一种物我同一的写作手法。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过这样一句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什么意思呢?情景交融的诗如此,借景抒情的文也如此,应当“妙合”而不可分离。故而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并非单纯地相加,同时又非将二者有序地焊接,它要求二者相互之间必须和谐统一且又能自然交融合为一体。
《荷塘月色》就属于典型的借助形象描写来抒发情感的代表性作品。整篇文章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喜悦”,且这种喜悦之中又夹杂着“淡淡的哀愁”,借此来表达作者苦闷的情绪和内心深处的追求。然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这些情绪袒露出来,而是隐约透露给读者,让读者心领神会,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无形之中达到了写作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写景文章,不管是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或者是寓情于景,三者中的哪一种写作方法,都离不开写景。但三者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即所谓触景生情实际上是景先于情,而寓情于景则是情先于景,另外融情于景强调的是情与景的有机融合,难分先后。我们在写文章时运用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需要实现由客观到主观的转变,即在此过程中要求“情”的抒发必须服从于“景”这一客体的主要特征。
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时,我们则又强调由主观向客观的转换,换言之,此要求对“景”的描写必须服从于“情”这一主观色彩。
融情于景写作手法的运用,主张能够将景写得越生动越具体越好,同时情的抒发越含蓄越好。
总而言之,在写景的文章中,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和寓情于景三种写作手法都是从触景生情中而来,写作时需要灵活转换,准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