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大班阅读分享活动实施策略
2024-06-28唐海妹林静
唐海妹?林静
【摘要】阅读分享活动是幼儿对阅读材料理解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教师快速了解幼儿对图书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有效途径。通过结合大班阅读分享活动“我和弟弟的那些事”,从图书投放、反复阅读和教师的支持回应等方面谈谈大班阅读分享活动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儿童视角;阅读分享;教师支持
阅读分享活动是贯穿于幼儿阅读全过程并能让幼儿参与到图书理解各个方面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提高幼儿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的深入实施,笔者尝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大班阅读分享活动“我和弟弟的那些事”为例,从阅读分享活动的重要前提、关键因素、重要途径等方面谈谈基于儿童视角的大班阅读分享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聚焦话题,灵活投放图书是阅读分享活动实施的重要前提
图书是阅读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投放什么书、如何投放才能让幼儿主动阅读、乐意分享呢?教师应聚焦话题、追随兴趣,灵活、分步进行班级图书投放。
1.关注日常,聚焦话题
幼儿的一日活动皆课程,也是幼儿教育契机的重要源泉。教师应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关注幼儿日常活动中喜欢说的、乐意做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发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比如在大班阅读分享活动“我和弟弟那些事”中,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倾听,发现班上的幼儿经常与同伴讲自己和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的事情:如有的一起偷吃大人们不允许吃的零食、一起偷偷玩手机看电视、一起搞恶作剧;有的还通过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自从家里多了弟弟妹妹后,爸爸妈妈因为没时间照顾自己而产生的各种抱怨;也有一些记录了因为妈妈正在怀孕而对即将到来的“小可爱”的好奇、期待甚至焦虑不安;还有一些记录了自己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相处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哥哥爱打我”“弟弟会抢我玩具”“妹妹会撕我的书”……基于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喜欢谈论的话题和表征故事的观察与倾听,经过与幼儿讨论,教师在班级里为幼儿投放了一系列关于兄弟姐妹之间友好相处、矛盾处理、缓解心情的各种图书(表1)。
图书投放下去之后,幼儿如饥似渴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并通过表征记录、复述和创(仿)编等方式进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幼儿分享的内容里重点关注幼儿对图书的兴趣以及图书投放的适宜度,并适时对图书进行不断地调整与更新。
2.追随兴趣,灵活投放
比如在幼儿大班阅读分享活动“我和弟弟的那些事”中,一开始,教师结合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兄弟姐妹之间的事情”投放了一系列的图书(表1),供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泛读,教师发现幼儿并没有对教师投放的所有图书都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图书的难度不合适、话题的相关度不够等,教师及时进行了图书的更新,并删减、替换不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对幼儿喜欢阅读的图书进行数量上的增加或投放时间上的延长等。
随着幼儿对与该话题相关图书的反复阅读和深入理解,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时会有意识地筛选图书,他们会连续几天都在反复看某一本或某几本书,为了满足幼儿自主选书的欲望,激发他们主动阅读和分享的兴趣,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投票,从教师所投放的系列图书中选出他们喜欢的、有需要进行分享的图书,如《换弟弟》《我和我的疯姐姐》《她来了》《汤姆的小妹妹》《小露西的烦恼》《跟屁虫》等。
这种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并能随着幼儿的反复阅读和深入理解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的图书投放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阅读欲望,激发了他们想分享、乐分享、善分享的意识。
二、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是阅读分享活动实施的关键因素
比如在大班阅读分享活动“我和弟弟的那些事”中,在第一阶段的泛读分享中,教师发现幼儿的分享更多是对书的某一个页面、某一个人物的描述,如“我喜欢这本书的最后一页,鳄鱼妈妈抱着鳄鱼姐姐和弟弟,感觉很温馨”(《换弟弟》)、“我喜欢小露西和爸爸拿着气球和鲜花的那一页,觉得很幸福”(《小露西的烦恼》)。随着幼儿反复、多次阅读,幼儿对图书的理解逐渐深入,分享的内容也会更加聚焦和具体,甚至会将图书内容迁移到个人生活当中,他们会结合整本书的内容,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如“读了这本书,我对小露西的妹妹充满了期待”“小露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小露西的烦恼》)等。
总而言之,幼儿对某一本书、某一话题的全方位的、深入的分享并不都能在一次活动中实现,而应该是基于儿童对图书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阅读、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分享与交流中,幼儿对图书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
三、多元渗透,灵活支持是阅读分享活动实施的重要途径
1.营造氛围,敢想敢说
在大班阅读分享活动“我和弟弟那些事”中,教师创设了宽松的心理环境,相信并尊重幼儿,以欣赏的态度,让幼儿按照自己喜欢的速度、方式去理解绘本,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出他们在阅读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见解,让幼儿在每一次的分享活动中都想说敢说,让深度阅读成为了可能。
2.表征记录,用心倾听
《评估指南》第28条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征,教师要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幼儿阅读绘本后的交流,除了鼓励幼儿大胆说,还鼓励幼儿以绘画的方式来表达,通过一对一的倾听,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幼儿的想法和幼儿对绘本阅读理解的程度,能在活动中及时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另外,鼓励幼儿以绘画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阅读理解,以便随时都可以与他人分享,给幼儿以极大地鼓舞和成就感。
3.巧妙提问,启迪思维
在大班阅读分享活动“我和弟弟的那些事”中,基于前期的倾听及对幼儿阅读经验的了解,在分享《小露西的烦恼》时,教师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看了这本书,你有什么要分享的?”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表达对图书的理解。为了激发幼儿自发提问、自主思考与表达,教师提出关键性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或好奇的问题?”并把观察、思考、预测、评判以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留给幼儿,让他们借助阅读记录本大胆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明白的、感兴趣的问题,让幼儿在自发提问、自主思考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生生互动。在分享《换弟弟》这个绘本时,教师提出了思辨性的问题:“如果你是鳄鱼,要不要换弟弟?”引发幼儿对图书有更高层次的思考与对话,让幼儿通过链接整个绘本内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心倾听每个孩子的表达,并及时通过追问:“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等进行梳理与回应,让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一次次交流互动中自主构建对绘本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读书能使人明理、让人增智。基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教师多元支持的阅读分享活动是一种能真正走近儿童、浸润心灵的阅读方式,能让幼儿喜欢阅读、主动思考、乐意分享,做阅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