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文创设计研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2024-06-27张婷

美与时代·上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创设计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摘  要:文章基于传统的文献计量法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CNKI数据库有关文创设计的核心文献从年发文量、来源期刊、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地梳理和总结,以呈现文创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未来的研究趋势。分析发现,中国文创设计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广大专家学者进行跨单位、跨区域、跨学科的科学合作。随着科技发展的持续演进,未来将会更加关注于广义文化的精准聚焦和交叉学科知识的挖掘与研究,从而为国内文创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文创设计;CiteSpace;可视化;研究热点;趋势;知识图谱

文创设计是将文化元素以一种创意的形式融入产品设计中,使产品在满足物质性功能的基础上,兼备精神性的附加功能,给用户带来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1]。国内对文创设计领域的研究于2013年后逐步兴起,至2015年后呈直线式递增趋势。一直以来,国内文创设计都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观念设计”为导向,以“文化传承”为目的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2]。然而,随着文创领域发展,文创设计呈现出设计手法单一、创新力不足、形式老旧单调、载体局限狭隘、用户体验感欠佳等问题。厘清国内近年来文创设计的研究思路、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有助于突破当前文创领域的局限性,促进国内文创设计在理论研究与方法应用上的突破与创新。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九年来文化创意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可视化分析,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国内文创设计的现状、前沿和趋势,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索文创领域发展过程、发展前沿与未来趋势[3]。该软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一种动态化和多元化的可视化手段,将庞大的文献数据及其演进历程,展现于一幅知识网络图谱中[4]。本次研究采用CiteSpace5.8版本,时间设定为2013年1月至2022年4月,节点类型围绕“作者”“机构”“关键词”三类进行合作作者分析、合作机构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等图谱的绘制,帮助我们梳理出国内文创设计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

(二)文献来源与数据采集

研究以国内文创设计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主题词“文创设计”“文化创意设计”或“文创产品设计”为检索式样,以“核心期刊”和“CSSCI”为期刊来源,检索日期为2022年4月17日,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662条。为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率,特将检索到的662条文献数据中以下情况的内容逐一剔除,其中包括设计作品、杂志征稿、报道新闻(学术会议、展览咨询等)、评论文章、文献信息结构不完整、与研究主题不相符等内容,并以Refworks格式导出有效文献共计419篇。需要说明的是,此次数据采集原理是以所选文献的作者、机构、标题、期刊来源、发表时间、页码、关键词及摘要为栏目依次采集[5]。但是由于部分文献属于网络首发,导出数据后会出现文献发表时间缺失的问题,影响了原始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为最大限度保证后续研究分析的顺利进行,故针对此情况,笔者对原始数据库进行了手动补充,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完备、客观。

二、文创设计领域研究分布状况

(一)年发文量分析

年发文量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科研发展程度的标准。它能够反映该领域学术成果的增进情况和研究者的研究进展情况。图1反映出2013-2022年间国内文创设计领域的年发文总量。由于2022年度的科学研究尚未结束,故在探讨文创设计领域的年发文量时,应将其排除在外。整体来看,学者周睿(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于2013年最早专注于文创设计研究,并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包装工程》和《装饰》上分别发表论文《针对“美食之都”形象的文化创意设计探讨》(下载量596次,被引频次11次)和《针对文博旅游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探索——以张大千文博资源为例》(下载量1161次,被引频次48次)。二者均为针对四川省的地域性文创设计的探索。随后几年(2014-2020)文创设计领域的年发文量呈现出不稳定的递增态势,其中,2020年增进情况最为突出,呈井喷式状态,年发文量也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激增186%,相比2013年则增长了近69倍。但从2021年开始,该领域的年发文量又开始有所下降,降幅为10%,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国内文创设计领域的研究已逐步接近饱和状态。但有现象表明,目前的文创设计研究开始聚焦于更加专业化的微观领域或在与其他跨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中寻求突破。预计到2022年后,国内文创设计领域还会出现更多的发展可能,研究视角也会随之扩展至不同的学科领域,如古村落、乡村振兴、非遗文化、数字化文创等。

(二)来源期刊分析

文创设计兼具文化性和实用性的双重属性,因此文创设计领域的文献收录在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中,包括《包装工程》《家具与室内装饰》《装饰》《四川戏剧》《中国博物馆》《档案与建设》等期刊。图2呈现了文创设计研究领域里文献来源期刊排名前十位(含并列)的分布情况。其中《包装工程》以183篇的发文量位列第一,占比总发文量的44%,从侧面反映出《包装工程》为该领域的权威期刊,因此对该期刊的深入分析,可更好地把握文创设计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包装工程》是由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于1980年创办的刊物,目前期刊为半月刊,属北大核心来源期刊,征稿栏目为设计艺术类栏目,主要报道方向为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在设计类期刊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次为《装饰》杂志,其所收录的文创设计领域文献为博物馆文创、数字化文创、情感化设计、叙事化设计等方面的学科交叉类文献,可以看出近年来科研学者对文创设计领域的交叉学科具有一定的研究热度。

(三)作者合作分析

科学合作是指在一篇研究文献中共同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者(The author)、机构(institutions)或国家(country),他们因此被认为有合作关系。图3为CiteSpace软件得出的关于文创设计文献中作者合作关系的可视化图谱。其中,作者姓名的字号越大则说明该作者的发文量越大,反之字体越小则发文量越小。作者姓名周边散射的线条表示与其他学者间存在合作关系:连接线色彩越深表示其合作的时间越早,连接线颜色越淡表明是近段时间才建立的合作关系,没有连线则说明该作者没有与其他作者建立合作关系,属作者独作。仔细观察后得出,以张祖耀、范梦琳、朱媛、林效宇等为核心的合作网络,以及以吕健、伍琴、潘伟杰、刘丹、夏梦等为核心的合作网络最为明显。研究后发现,前者以张祖耀(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为中心的合作网络分别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创的文化传递模型及博物馆文创的创新研究;后者以吕健(贵州大学副教授)为中心的贵州大学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关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间的跨学科方法研究,如眼动实验、遗传算法、可拓语义分析等。前者之间的合作多为不同团体间的合作,合作的价值较大,实现了跨单位、跨学科的突破;后者为同一实验室内的团队合作,集群性好、凝聚力强、合作前景大。其余作者基本属于零散群体的自行研究,合作关系不紧密。

(四)机构合作分析

对研究机构总发文量的分析,能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机构。图4为CiteSpace软件分析得出的近9年内文创领域研究机构总发文量的可视化图谱,共计生成节点172个,连线0条,说明各研究机构之间并不存在交叉合作关系。此外,该图谱节点处名称的字号大小又可反映出该机构的网络中心性,一般来说,节点处名称字号的大小与该机构的网络中心性呈正相关关系,字号越大,则该机构的网络中心性越强。由此可见,图4中有4个较大的发文机构,分别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湖南大学。其中,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位居首位,发文量最多,说明该机构在文创设计研究领域的活跃度较高,对该机构所发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创设计领域近年来的学术动态及未来的演变趋势。表1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近9年的发文情况(倒序排列)。可以看出,该机构2017年开始关注到文创设计领域,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当地地域性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探索。2019年后研究方向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改变,更多地放在数字化文创等创新性策略研究。2020年后对该领域的研究开始有所下降。表2为第二大发文机构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近年的发文情况。该机构同样于2017年开始关注文创设计领域,但此时的研究还较为宏观,研究方向多为传统文化与文创产品的结合;到2018年后开始将宏观研究逐渐聚焦到文创设计与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开发设计中,并于2021年后开始关注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性研究。

三、文创设计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主要内容与观点的凝练,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的分析,可以直观地把握出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6]。图5为CiteSpace呈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共计节点259个,连线311条。通常关键词节点字号越大,表明该词汇出现的频次越多。如“文创产品”“文创设计”“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文创”等词汇出现频次都很多,但因其常被作为检索栏目的主题词出现,故不单独对其分析。其他能反映出文创设计领域研究热点的高频关键词有“博物馆”“图书馆”“地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等,由于这些词汇出现频次较多,很可能是文创设计领域某一阶段的热点前沿。此外,图5中节点连线色彩的色相变化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发展演变。如“旅游文化”“设计创新”“创造性”“创意产品”是深蓝色线条,说明该主题曾经一段时间是热点话题,之后知识研究便演化到了其他主题词汇。而“博物馆”“地域文化”“文化IP”“发展趋势”“世遗文化”“地方”等用红色线条表示,表明其为当前文创领域的热点前沿。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6为文创设计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聚类模块值(Clustering module value)Q值为0.826(Q>0.3),平均轮廓值(The average silhouette values)S值为0.91925(S>0.5),说明该聚类结构显著,聚类结果客观可信[7]。 图6中显示出9种聚类标签,主要包括“文创产品”“产品设计”“传统文化”“文创设计”“文创”“文化IP”“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根据文创设计的发展历程,可将这9种聚类标签总结为文创设计领域研究的3大模块,展示出国内文创设计2013年到2022年从出现、成熟到创新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

1.文创设计的基础研究模块:包括“#1产品设计”“#3文创设计”2种聚类。“#1产品设计”聚类中出现的关键词有:“图像表现”“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发展趋势”“产业集群”“产业”“分类”“传播渠道”“传播生态”等。“#3文创设计”聚类中出现的关键词有:“地缘文化”“元素提取”“传统工艺”“人才培训”“公共教育”“商业实践”等。从这两种聚类标签中涉及的关键词来看,它们基本上包含了文创设计研究的全部环节,是文创设计的基础。总的来说,一件文创产品的产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设计流程,通过对文创产品的元素分析、元素提取、文化创意、图像表现、传统工艺、传播生态到传播营销,最后形成完整的文创设计产业链。只有经过完整的设计流程才能使构想一步一步地实现,从而完成文创产品从理念和美感层面向物质层面的形态转换。

2.文创设计的创意研究模块:该部分由5种聚类标签组成,分别是“#2传统文化”“#4文创”“#5文化IP”“#6博物馆”“#7文化创意”。“#2传统文化”聚类中出现的关键词有:“地域文化”“乡村振兴”“古村落”“传统节日”“沈阳故宫”等。“#4文创”聚类中出现的关键词有:“越剧”“盲盒”“东方美学”“定制化”“价值重塑”等。“#5文化IP”聚类中出现的关键词有:“文旅融合”“数字文创”“文化IP”“传统纹样”等。“#6博物馆”聚类中出现的关键词有:“博物馆”“感知价值”“地方”“安徽”“文化消费”“地域特色”等。“#7文化创意”聚类中出现的关键词有:“乡村”“产业分类”“潜在”“文化元素”等。文创设计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对文化中创意元素的研究和发掘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文创市场普遍存在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设计死板、情感传达度弱等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对文化元素的研究度和挖掘度不够,对创意的表达还仅仅停留在对表面文化元素的组合和重构上,而丢弃了其最重要的文化内核,也就是我们说的文化特色。若对这5种聚类关键词仔细研读后就会发现,当前文创设计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地域文化、博物馆文化、传统文化这三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又精确地分为众多的小分支,且各分类间呈现出越来越细化、精准化及丰富化的研究趋势。

3.文创设计的方法研究模块:此部分包括“#0文创产品”和“#8设计”2种聚类。“#0文创产品”聚类中出现的关键词有:“形状文法”“场景分析”“新文创”“符号学”“QFD”“CVPA”“相互设计”等。“#8设计”聚类中出现的关键词有:“仿生设计”“符号学”“设计方法”“五感体验”“产品语义”等。由此看出,对文创设计方法的探索使我们的研究更加规范、科学。此外,跨学科方法的引入和分析为文创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推动文创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键词时间线分布

图7为文创设计领域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显示出文创领域从2013年到2022年关键词的出现及演变过程。例如,在“#6博物馆”聚类模块中,从2016年后对博物馆研究的关注度和热度最高,发文量增多;到2021年后,对博物馆的文创设计研究开始细化到对各地区博物馆的地域性元素的挖掘和探索中。在“#8设计”聚类模块中,2019年后关于文创领域设计方法的发文量开始增加,并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地由设计方法的宏观层面向更精细的微观领域演变,开始出现“地域”“IP”“仿生设计”“符号学”等词汇与文创设计结合的新文创趋势。

(四)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是指某关键词在某一时期内突然被大频次地反复使用而成为该领域的关键性术语,通过对突现词的深入分析可精准把握某一知识领域阶段性的前沿热点[8]。图8中提取了文创设计研究领域的前十二个突现词进行分析,分别为“文化创意”“创意产品”“妈祖文化”“傩面具”“包装设计”“设计方法”“体验设计”“开发策略”“数字文创”“产品开发”“文化传承”“文化传播”。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图8中提到的突现词正好折射出文创设计领域发展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2015—2017年是文创设计发展的基础阶段。其中,“文化创意”和“创意产品”的突现时间为2015—2017年,说明这一阶段有大量的前沿学者开始关注到该领域,它是文创设计发展的基础阶段。从政策方面来看,2014年3月,《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国家发展战略》正式出台,为文创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的支持,标志着文创设计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第二阶段,2017—2020年是文创设计趋于成熟和专业化的阶段。2017—2018年出现“妈祖文化”,随后2018—2019年又出现“傩面具”“包装设计”,这三个突现词的出现说明我国文创设计的发展已逐渐清晰,研究目光开始从文化创意的表面转向文化创意内涵,也就是将文创设计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结合,向地域性的文创设计转变。与此同时,文创设计也开始逐渐地扩展其外延,与包装设计逐步融合发展。此时,专业界限开始模糊,文创产品开始与包装设计一同出现,相互影响,包装设计也开始向地域性的文化开发变化发展。接着“设计方法”“体验设计”在2019—2020年突现,说明我国文创产品设计开始朝着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方向转变。

第三阶段,2020—2022年是文创设计研究的精细化、多元化阶段。在2020-2022年,“开发策略”“数字文创”“产品开发”“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开始突现成为新的研究焦点,这说明我国文创设计发展至今已经越来越成熟。而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各种跨专业领域的整合性研究也开始寻求更多学科间的合作和交叉,并朝着多元化发展。

四、结果

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419篇文创设计领域核心期刊文献的年发文量、来源期刊、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尽管文创设计领域的年发文量呈现出不稳定的起伏波动,但就总体而言,该领域的知识量仍在上升,反映出文创设计领域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其次,在文创设计领域,以吕健为中心,包括伍琴、潘伟杰、刘丹、夏梦等学者在内的团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这些学者隶属于贵州大学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属专业实验室间的团队研究。而以张祖耀为中心,范梦琳、朱媛、林效宇等学者共同构成的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他们之间的合作多为不同团体间的合作,合作价值较大,实现了跨单位、跨学科的突破,合作前景较大,促进科研的深入与成果的产出。此外,从机构合作来看,各研究机构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合作关系,但是存在两个较大的发文机构,分别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说明二者在文创设计研究领域的活跃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整体来看,作者合作与机构合作间交叉性弱,网络密度较小,相互间合作强度较低,不同学科间学者的合作交流较少,分散性较强,集体合作间呈现出“整体分散,部分集中”的特点。同时,仍缺少举足轻重的领军人物,大多都各自为阵,从事零散性研究。

最后,通过对文创设计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发现:2013—2022年国内文创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可分为3大分析模块,主要研究文创设计的基础研究、文创设计的创意研究、文创设计的方法研究。文创设计的创意研究和文创设计的方法研究正逐步呈现出相互交叉、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未来文创研究的前沿领域[9]。其中,文创设计的创意研究包括地域文化研究(城市地域特色、乡村文化差异)、场馆文化研究(以博物馆和图书馆为主体的文化特色研究)、传统文化研究(非遗文化、传统纹样等文化要素)三大类,归根结底都属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细化研究甚至精准到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的非遗挖掘中;此外,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提炼与应用,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8]。 它们都将广义的文化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让文化与日常生活能够更好地融合,让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消解了文化与生活间的边界,激发了文化的活力,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10]。

五、结语

总体而言,我国在文创设计领域仍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和研究空间。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我们要加大对文创设计领域的精细研究和深入开发,尤其要重视对文创设计中非遗文化的精准聚焦和交叉学科知识的挖掘与使用。

我国传统非遗文化内容上较为宽泛,形式上程式化倾向明显,容易让人停留在宏观层面的表面研究,而非微观层面的具体研究中。一旦陷入定势思维后,就会让我们的研究更流于表面,丢失掉文化的内核。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发展,我们对非遗文化的研究需要深入到更细微和精准化的研究中,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更为现实和具体的情感诉求,而这意味着我们对非遗文化与文创设计的研究必然要进入更为精细化的研究层面。此外,更多学者将目光聚焦于如何将文化元素有逻辑地转化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11]。例如,对非遗文化的研究从最开始宏观概念的层面逐渐聚焦到微观的地域文化特色、传统纹样(动物纹样、满族文化纹样、植物纹样等)或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文化的微观文化应用层面,并通过精确化和具体化的研究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感知中,与人们不断变异的情欲需求完成动态同构。这更加体现出非遗文化所具有的更大的包容性和变异性,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化的扩展。此外,非遗文化的微观聚焦与多学科理论知识的交叉研究也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因此,学者们要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加强学科间的交流,接触跨学科理论,注重跨学科间的研究与整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为文创设计领域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更好的研究方法。

最后,文创设计会逐步与未来所代表的和科技生产力相关的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心理需求及情感需要,设计出更具科技性、包容性、体验性的多元化文创产品,让文创产品既具有自然学科特征,又具有社会科学特征。

参考文献:

[1]侯宁.基于皮尔斯符号三元关系的洛阳文创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20(2):300-304.

[2]高丽娜.从创造到意义——基于观念更新的文化创意产品研究[J].美术研究,2019(3):122-123.

[3]CHEN Chaomei,SONG Il-Yeol,YUAN Xiaojun.The matic and citation landscape of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1985-2007)[J].Data&Knowledge Engineering,2008(67):234-259.

[4]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2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1.

[5]李细珍,孙志芹.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服装设计领域知识图谱及其可视化研究[J].丝绸,2020(5):25-34.

[6]王娟,陈世超,王林丽,杨现民.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2):5-13.

[7]王济干,梁雷月,和梦思.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水利经济,2022(2):24-30+88.

[8]韩平,石佳钰.冰雪旅游产业研究的热点及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对外经贸,2022(3):55-59.

[9]周橙旻,赵晗肖,张玉荣.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家具设计研究态势可视化分析[J].包装工程,2021(18):232-238.

[10]靳鹤琳.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开发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16):335-338+360.

[11]吕锋,曾憧杰,周越.“互联网+”语境下文创设计新媒介研究[J].包装工程,2017(4):17-21.

作者简介:张婷,硕士,太原开放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创设计、美学理论。

猜你喜欢

文创设计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基于情感体验的文创产品及其包装设计探究
广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品牌传播策略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