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2024-06-27田晓蕾朱佳妮

今传媒 2024年6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田晓蕾 朱佳妮

摘 要: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进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对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及提升陕西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媒介技术持续发展,一方面冲击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另一方面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研究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旨在结合媒介融合背景,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提供具有时代特点的“走出去”路径。

关键词:陕西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6-0048-04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传播学视角下陕北红歌的译介传播研究”(23JK0156)。

一、引 言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展现了陕西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具有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越发凸显独特性及魅力。由于目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多关注保护与传承方面,鲜少注重外宣翻译,所以非遗知名度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地域化、媒介化的发展机遇。因此,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必须充分借助数字化媒介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从而更好地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命根子”[1]。

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陕西省拥有众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项目,涵盖了文化、技艺、音乐、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秦腔、泾阳陶塑、华县皮影戏、凤翔木版年画等。本研究从级别、种类、数量三个方面对陕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了梳理介绍,并以扇形图呈现相关数据(图1)。

如图1所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项目共有三批。第一批共有13项,代表的有陕西说书、安塞腰鼓、凤翔泥塑等;第二批共有28项,代表的有安塞剪纸、绥米唢呐、陕北民歌等;第三批共有10项,代表的有牛郎织女传说、花木兰传说、南静板书等。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种类进行划分,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计10个目录[2]。

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困境

(一)语言层面

要更好地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做好外宣翻译工作必不可少。由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象,翻译过程中不免存在生硬甚至晦涩等现象。本研究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问题作了简要概括:

1.中英文语言文化差异

中英文在语言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障碍。例如,华阴老腔作为陕西的地方戏曲之一,萌发于西汉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一带,由最初纤夫与艄公的号子逐渐转变为以篙击船的说唱形式,后演化成以惊木击板的老腔,具有独特的格律韵脚[3]。在对外传播翻译过程中,要体现出它的修辞美、淳朴以及古典韵味,对译者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4]。此外,由于陕西方言具有独特的发音和较“重”的腔调,所以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都将方言作为第一语言,且较少运用其他语言;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他们往往要将当地方言转换为普通话或其他语言,这样不仅影响他们的话语表达敏捷度及准确性,也会制约部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好地“走出去”。

2.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和文本特点差异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是由地域名和属名组合而成,蕴含着中华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特色,比如“秦腔”等,尤其是对这些词语的翻译更能体现出陕西文化的异质性。此外,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独特的地域风情。比如,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本中出现了大量带有文化特色的词语,其中,以剪纸为代表的陕北地区手工艺融合了黄土高原的豪放与粗犷,这种浓重的地域特色成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英译的一大难点。

(二)文化层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包括语言、表演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这种独特性使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

1.传统观念与现代审美的冲突。部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承载着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2.语言障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通常使用当地方言或特定的表演语言(除剪纸外),这对外国受众而言是一个较大的语言障碍。即使通过翻译或字幕等方式便于人们理解,也很难完全传达项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3.文化认同和接受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能否引起外国受众的情感共鸣、文化背景相契合,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文化差异以及传播渠道不畅的问题,但是,既然要传播就要敢于面对外部受众的文化认同和接受度的挑战以及语言文化的障碍。

4.传承人数量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通常依赖于有资历和有经验的传承人,而目前缺乏足够的传承人进行推广、传授,因此,制约了其对外传播效果。

(三)传播层面

如今,部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难以得到更好地传播而面临“断代”的风险。由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地区,所以传播方式较为传统,而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传播载体开始逐步消失,传播形式也逐渐转变为大众传播。对此,国家与行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创新研究,包括大众化探索,但是传播效果不够理想[1]。本研究主要从主体、受众和技术三个层面分析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

1.传播主体。首先,传播主体缺乏媒体素养,难以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属性,导致传播形式不够多元。其次,传播主体缺乏传播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旁观者”。由于只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难以获得良好的收入,所以部分传承者被迫选择转行,从而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文化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最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大多是村民且年龄偏大,缺乏新鲜血液,导致其传承与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加之媒介技术对乡村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受众基础逐渐减少。

2.传播受众。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一方面让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机遇。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大众认识世界的方式,使受众的话语权得以不断提升。尽管大众传播让受众能够从各种渠道获得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但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外传播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为门户网站,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导致传播与受众之间产生割裂感。同时,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未能有效满足受众需求,导致受众难以准确理解信息,使得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难以持续,并可能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进而影响信息的准确性,使受众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仍停留在一种传统文化不发达的印象中。

3.传播技术。目前,数字技术正快速发展,虚拟现实、多媒体、增强现实等技术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提供了数字化保障。然而,尽管有技术支持,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并未实现实质性的创新发展,反而较为依赖数字技术,导致对外传播内容存在同质化现象,受众对陕西非物质遗产的认识出现片面性。过于技术化不仅会让受众产生视觉疲劳,也会使传播效果适得其反。

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建议与策略

(一)针对语言层面

由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融通中外,既注重保留文化特色,又兼顾国外受众的接受度。

1.音译和直译相结合策略。运用音译和直译相结合的策略时,既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又要让受众理解原文语义。由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具有独特性,因此,对于其中的姓名或地名,译者要运用汉语拼音取代的方式(即音译)进行翻译。除此之外,直译能够让句法结构变得多变且灵活,翻译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时也要采用直译法,比如“legendofHuaMulan”(花木兰传说)、“story-tellinginNorthenShaanxi”(陕西说书)等[5]。

2.直译加注策略。对于翻译来说,虽然直译是最轻松,也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译文句式生硬,有时甚至晦涩难懂,所以译者要运用直译加注释策略进行补充、解释说明,避免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信息内容的损失,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比如,将“安塞腰鼓”介绍为“waistdrum,amusicalinstrumenthungtothewaistinShaanxiprovince”,西安鼓乐中的“坐乐”一词翻译为“sittingmusical,adelicateformofperforminginsideahall,inwhich performsfollowafixedmisicalpattern.”

3.套译策略。对于具有相同文化预设的中国读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面信息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然而,对于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国外受众来说,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去理解其中含义。基于中西方受众不同的文化预设,译者在翻译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时,要着重思考如何利用国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现有知识和文化预设实现最大的交际传递效果,从而让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跨文化传播。套译策略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将源语言文本的含义和风格转换成目标语言文本的一种翻译策略。这种策略旨在保持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并尽可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以达到有效传达信息的目的。比如,肉夹馍最常用的翻译为“ChineseHamburger”,且在国外的接受度也很高,而“BunFilledwithDicedLamb”则没有必要。

4.意译策略。意译遵循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以传达原文的意思为主要目标,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意译注重在保持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地选择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自然流畅,同时传达出与原文相近的含义。在归化策略框架下,译者在翻译陕西非物质文化名称时也经常使用意译法。比如,将镇安纸扎译为“ZhenanSacrificialPaper-madeObjects”。同时,在翻译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时必须了解其文化内涵(“祭祀用品”),准确翻译其含义。由于祭祀用品一般是指用纸做成的物品,译者在翻译该词时,使用意译的方法既能让国外读者更好理解其深层含义,又能引发他们的想象。

(二)针对文化层面

1.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文化机构、艺术家以及学者合作,促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其他文化对话和交流,从而提高陕西非物质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2.创新与现代化元素相结合。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有助于创新文化遗产的表演形式和呈现方式,从而吸引更广泛的受众,不断提高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效果。

3.利用多媒体和数字技术进行传播。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和介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突破语言和地域限制,提高其对外传播的触达性和影响力。

4.对外传播人才教育和培训。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班、国际交流学习项目等方式,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数字化传播人才,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际传播力,弥合数字化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的疏离。

(三)针对传播层面

1.加强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如今我国各行各业已经逐渐走向数字化,陕西非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也将走上数字化发展之路。目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主要通过微博、短视频APP等社交媒体,但是,随着网络群体个性化的崛起,大众传播的效果开始逐渐减弱。因此,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要针对不同网络群体构建以网络社会关系为主体的传播模式,还要考虑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此外,在推动内容社会化(指将文章、视频、图片等内容,在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平台上进行分享、传播和交流的过程)的同时,既要注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生产的融合,又要善于捕捉关键信息,不断创新其呈现形式(如“表情包”和“视频直播”等)。

2.构建多模态传播模式,提升受众体验感。新媒体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转变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当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呈现出同质化现象,对此,传承人可以采用多模态传播模式,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维度入手,多渠道提升受众的体验感。

3.注重资本整合。当地政府要注重整合商业资本与国有资本,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出去”,从而为其数字化传播提供更为多元和全面的支持。

五、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且独具特色,传承并传播好,对于接续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命脉以及推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丰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提高其对外传播质量,让它在现代社会绽放光彩,才能建立良好的文化口碑,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陈泉如.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融合传播路径研究[J].中国报业,2022(12):22-24.

[2] 李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广场文化互动关系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4(1):71-77.

[3] 于福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英译研究[J].戏剧之家,2017(7).

[4] 赵跃,吴晓梅,朵婷,等.拥抱文化数字化战略:非遗数字化实践回顾与前瞻[J].图书馆建设,2023(2):1-10.

[5] 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2):41-44.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