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时代高校文化发展缩影

2024-06-27唐洪何振革安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3期
关键词:成效经验实践

唐洪 何振革 安平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内容。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生态”命名的高职院校,也是广西区域内唯一一所林业类职业技术院校,它始终以培养生态人才为己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生态、人文、科普”的生态文化特色和“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价值追求的育人格局,全面培养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学校以生态文化育人价值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锻造了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了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其育人理念及育人模式具有较大影响力,生态文化品牌推广成效显著。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化;实践;成效;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a)-0130-05

The Microcosm of University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aking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Education

TANG Hong, HE Zhenge, AN Ping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4,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Five in One" initiative.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s the first vocational college named after "ecology" in China, is the only fore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 Guangxi region. It has always taken cultivating ecological talents as its responsibilit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and forming an ecologi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ecology, humanities,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an educational patter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s. It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es staunch believers, active disseminators, and model practitioner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as. The school has established an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value system, which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forged an excellent teaching team, and built a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platform. The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model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and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brand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logy; Culture; Practice; Efficiency; Experience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1]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3];2023年6月28日,全国人大党委会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应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1 文化育人背景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具有“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美誉的柳州市的北部生态新区核心区,是全国第一个以“生态”命名的高职院校,也是广西区域内唯一一所林业类职业技术院校,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普基地”“广西林业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学校创办于1956年,前身为广西林业学校,可追溯至1940年,由著名农学家、教育家马保之先生在柳州市沙塘成立广西农事试验场;办校历史悠久,科研成果丰硕,积累大量的林业办学成就;保存完好的古树名木和历史建筑,文化积淀深厚,生态文化凸显,是学校的精神命脉。学校立足发展特色,结合实际情况,始终以培养生态人才为己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生态、人文、科普”的生态文化特色和“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价值追求的育人格局,全面培养生态文明思想[4]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学校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生态、人文、科普”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擘画了生态蓝图,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积极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文化育人实践

学校秉承“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校精神,形成“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生态风格、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构建“以生态技术为龙头,以工程技术为主体,以管理服务为两翼”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扎实推进生态文化的培育和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全方位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2.1 唤醒思想自觉,培养生态文化的坚定信仰者

学校立足“大思政”,抓住“绿色、健康、可持续”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主线,构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生态系统”。坚持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目标,构建了文化、课程、实践、校企、校际“五维一体”的育人体系,全域、全课程、全师资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大思政”格局[5]。一是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生态文明育人机制。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修订了55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60门课程的整体设计,共建研学课程32门,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特色思政课,建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生态文明研学课程,实现了全课程育人改革创新。还专门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成立了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编写《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材,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生态文明特色思政课。二是打造“多元协同,开放创新”多轨运行的生态文明育人格局。针对职业院校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普遍存在的全方位育人“聚焦难”、全课程育人“贯通难”、全领域育人“协同难”、全师资育人“聚力难”的问题,学校立足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优势,多年来一直坚持生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比如,搭建“大课堂”,开展森林保护、绿色低碳生活等科普“大课堂”;打造“大平台”,通过校企共建生态博物馆等科普实践基地100多个(国家级4个),森林(自然)教室100个;促进“大协同”,建成广西现代林业产业学院、广西绿色家居产业学院、广西生态职院、北控水务产业学院、绿碳建造产业学院、广西农林数字商贸产业学院、广西现代园林园艺产业学院等8个产业学院和1个乡村振兴学院,1个生态博物馆、3个生态体验馆,形成了校内、校企、校际大协同育人格局。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人人学、时时学、全过程学的育人体系,唤醒思想自觉,培养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6]。

2.2 增强责任自觉,培养生态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校所在地沙塘镇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农都”。“农都”精神薪火相传,激励一代代师生以传播生态文化为己任,不断丰富学校的人文、科普内涵。一是凝练文化纲领,提升生态文化自信。2020年,学校重构生态文化标识,凝练了“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校精神,“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生态风格、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选定了校歌、校树、校花、校徽、校旗等生态文化标识。比如,学校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语出清代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践行,“咬定青山不放松”体现了该校师生从事绿色事业、扎根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学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就在生态中”的韧劲,为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全部力量的态度与决心;校歌引用梁希之词“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在校园内被广为传唱;校树黄花梨,释义:生态滋长、百年成材、温润格高、独具匠心,与校训“树木树人、知行合一”高度契合,比喻每个学生都如自然生态滋长而生的黄花梨,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必将大放光彩,价值非凡。二是擦亮环境名片,传播生态文化理念。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百年古树成群,四季鸟语花香,有1.8万亩以马君武先生名字命名的君武森林公园,校园建设和君武森林公园融合一体,君武森林公园2010年荣获“国家3A旅游景区”及“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2022年,为更好地传播和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林业+旅游”“教育+旅游”融合发展,学校又在主校区积极创建国家4A级景区校园,紧紧围绕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和质量要求,依托校内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通过教旅融合的模式,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力打造集生态性、知识性、科普性于一体的旅游景区[7]。景区按照“两轴三区六园十九景”的空间布局,创建有自然保护地科普馆、木材标本科普馆、中草药科普馆、无人机及数字林业馆、林业智能物流体验馆、生态研学基地等22个类型多样的研学场馆,以及古树名木园、温室淘花园等生态体验景点,实现观赏游览、科普研学丰富多彩。2023年11月,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顺利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生态环境名片影响愈发凸显,年吸纳区内外游客、生态科普研学者50万+,潜移默化地传播着生态文明思想。

2.3 提升行为自觉,培养生态文化的模范践行者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生态文明思想的模范践行者,将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8]。一是依托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不负青山方得“金山”,作为一所盛产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学府,学校始终把田园与校园有机联结起来,变“输血”为“造血”,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农林方面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不断成长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八桂大地谱写了乡村振兴的“生态模式”,涌现出了“全国脱贫攻坚优秀个人”齐书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届“扎根基层工作献身林草事业”优秀毕业生、第一批“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荣誉称号获得者吴艺梅等优秀学子。先后选派28名第一书记,4名工作队员到广西来宾市金秀县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选派20支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农村与农户、林业企业开展结对帮扶,为当地种养大户和合作社提供产业发展咨询、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推广、实用技术指导及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田专家”“土秀才”“乡土科技带头人”。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该校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科技服务200次,实地科技服务600天,培训农民超5 000人次,实现服务对象年人均增收1 500元,在八桂大地谱写乡村振兴的“生态模式”。二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学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每年举办“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日”“爱鸟周”“生态日”“环保时装秀”等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倡导鼓励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开展无烟校园、垃圾分类等活动,规范师生生态文明行为,做生态文明思想的模范践行者。同时,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广泛发挥生态志愿服务队的重要作用,每年专题部署暑期科技文卫“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年来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3万人次,累计志愿服务超29万小时。值得一提的是,为做好生态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的功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文化传播载体,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实的先进事迹,将抽象理论形象化、人格化,在激起学生情感认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9]。学校从2018年开展“生态好青年”大学生榜样人物评选,传递青春正能量,2022年为了扩大该奖项的影响力,学校将表彰范围从学生层面扩展到师生层面,开展了“生态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德行端正、品学兼优、才艺突出、创新突破、技术能手、卓越贡献的“年度人物”,通过榜样人物的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大思政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3 文化育人成效

学校以生态文化育人的价值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锻造了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了优质教学资源平台,育人理念及育人模式具有较大影响力,生态文化品牌成果推广成效显著。

3.1 创新生态文明育人体系,受众素养提高

一是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已培养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14万人,连续20年荣获“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优秀个人2人、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1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2人等一批优秀学生。二是锻造了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获广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团队1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教学名师2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先进个人3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1人,广西林业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3人,广西优秀教师2人。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室和“两山”理论研究院,专门研究生态相关科研课题。三是扩大了科普服务群体。学校依托研学基地、君武森林公园、广西生态科普苑开展生态科普活动,年均社会受益人次超50万,影响越来越多人成为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3.2 “生态专业化,专业生态化”,办学特色鲜明

一是专业体系呈现“以生态技术为龙头,以工程技术为主体,以管理和服务为两翼”的格局。学校立足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设有林业工程学院、园林与城乡规划学院、生态环境保护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林业技术、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修复等55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专业3个。二是生态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校内设有教学实验林场、调查规划设计院等教辅部门;校外与印尼金光集团、中广西高峰林场等30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此外还先后成立了具有生态特色的广西现代林业、广西绿色家居等多个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10]。

3.3 构建主流核心价值,社会影响深远

一是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学校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育人理念得到各界认可,国家林草局等领导多次到校指导工作,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区内外高校到校交流学习;人民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学校官微2021—2023年排名全国高职高专百强,外宣成效显著,官方抖音号在全国高职高专排名前30。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的校训释义和校歌《林钟》MV,校歌在校园内广为传唱。二是形成榜样引领,赓续传承生态文化。学校以生态文化为主题开展的“生态美”年度榜样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具有德行端正、品学兼优、创新突破的榜样人物。比如,2023年评选出的林业工程学院学生黄远义,不仅品学兼优,也是2023年“十佳八桂好网民”,他利用自身的“网红流量”,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家乡百色果农销售芒果。榜样人物展现学校新风,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代代传承,能更好地弘扬生态文化;讲好生态故事、传播好生态声音,使学校朝着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方向不断前进。

4 经验总结及应用推广价值

当前,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发展正迈进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时期,各高等职业院校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精神文化的接续和传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化”立足学校特色,展现学校新风,是学校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生态文化”已成为具有办学特色的思政实践教育精品文化品牌,其经验具有可借鉴意义。

4.1 规划先行,擘画生态文化蓝图

学校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教育,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建设具有生态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将生态文明培养纳入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生态文明培养体系,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专项规划单独成篇,进一步提出以“生态、人文、科普”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11]。为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还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每年细化文化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开展全校践行生态文化专项行动,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使学校精神、办学理念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环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学校将文化建设项目纳入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按季度对重点项目进行督办,确保了项目建设按期按质推进。

4.2 构建保障机制,凝聚育人合力

学校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品牌的创建工作,为保障相关文化项目的建设,学校每年作出年度预算,为文化建设项目在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同时,在文化项目创建过程中,立足学校师资和专业特点,充分整合了学校特色资源,“一兵一卒”“一点一滴”都是师生共同策划、团结协作完成。比如,在重构学校标识时,向全校师生、校友群,以及社会广泛发起征集活动,通过群策群议的方式,收集整理具有生态特色的标识文化。再如,在“生态美”年度榜样人物颁奖典礼活动中,充分发挥各学校专业优势,组织数媒专业师生对评选出来的榜样人物进行先进事迹拍摄录制;组织人文素养专业师生撰写颁奖词和主持词,对每一句礼赞仔细斟酌;组织工艺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参与Logo设计,最终以一片代表生态特色的树叶Logo展示“生态美”三个字。在这些文化活动的呈现过程中,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生态文化建设实现上下贯通、联动工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建设实践局面,破解全员育人难题。

4.3 坚持守正创新,彰显学校特色

春秋代序,岁月如歌。学校历史悠久,从1940年广西省立柳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到1956年独立办学的广西柳州林业学校;从一所普通中专,到国家级重点中专,再升格为全国第一所取名“生态工程”的高职院校;从建校初期的2个专业、43位教职工、262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55个专业、1 000余名教职工、近2万名学生。历经风风雨雨,变的是发展,不变的是生态文化,始终一脉相传。学校先后荣获了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林草科普基地、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国家职教示范集团)、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自治区文明校园、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自治区特色高校、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广西珍贵乡土树种良种培育中心等诸多荣誉,每一项荣誉背后,都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色。

5 结束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化品牌创建的生动实践,顺应了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面培养的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不仅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建荣,邱浩宇.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6):82-87.

[2] 杨大威,杨星辰.增强和坚定四个自信 夺取新的更大胜利: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1):1-7.

[3]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严阳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逻辑与路径[J].林区教学,2024(1):1-5.

[5] 成洁萍.文化引领下大学高质量转型发展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4):7-9.

[6] 张可,陈泽湘,荣健翔.精神文明建设视角下湖南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J].体育科技,2022,43(6):149-151.

[7] 陈亚男.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逻辑与路径[J].学园,2023,16(31):4-6.

[8] 李嵘.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5):120-124,128.

[9] 刘彩娜,刘楠楠.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提升机制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8):104-106.

[10]丁灵芝.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5):98-104.

[11]张羽玺.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创新与发展[J].山西青年,2021(15):144-145.

作者简介:唐洪(1984-),女,重庆人,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文化宣传。

通信作者:何振革(1981-),男,广西柳州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通信邮箱:59360547@qq.com。

猜你喜欢

成效经验实践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