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职能与提升策略

2024-06-27慕蓉菲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1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主持人

慕蓉菲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涌现了众多形式多样的文化类节目,文化节目主持人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立足于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传播职能和文化形象塑造职能,通过分析其面临的自身文学素养缺乏、受众审美要求提升、新媒体技术冲击等问题与挑战,探究了主持人身份的自我重构。其中,增强文学素养、完善综合才能、发挥自身特点、积极创新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完成角色转型升级的策略重点。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角色职能;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1.037

文化类节目在众多综艺节目类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理念、节日习俗、传统技艺,以及种类丰富的艺术形式都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灵感来源和素材所在。由此,《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美美与共》等文化节目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完善。在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向观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档节目中的重要传播符号,文化节目主持人也受到了观众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话语和行动都影响着受众对于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本文通过分析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职能与现存问题,探析其完成角色转型的具体路径。

1. 角色定位: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职责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其独有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持人在这一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节目主持人应塑造自身文化形象,注重人格化打造,引发受众共鸣,增强受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1.1 传播中华文化:文化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责任

作为节目的主导者,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职业责任。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的文化素养、文学底蕴和价值观都将得以呈现。换言之,文化节目主持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在讲述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主流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作为我国大众媒介中的重要传播者,主持人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相应的“话语权”,在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应做到将中华文化准确、清晰地讲述出来、传递给受众。这就要求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主持人能够真正地理解、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国家宝藏》中,何炅在“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的介绍中,以清晰的逻辑和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了这一唐朝文物,这都离不开其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

讲好中国故事,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在准确讲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文化节目主持人更要追求“讲好”中华文化,使讲述更生动、更吸引人。在呈现过程中,主持人可以根据内容进行设计和创新。“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的介绍中,何炅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那一段“中国制造”的前世传奇故事,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主持人应该肩负起作为“把关人”的职责,加强责任意识,把握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宣传主流价值观,坚决抵制不良思想,遏制“泛娱乐化”的媒介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中华文化对于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有着重大意义,文化节目主持人应时刻具备责任意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1.2 塑造文化形象:文化节目主持人的使命担当

在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是受众与媒介之间的“桥梁”,由于大众传媒的强传播力和媒体所具备的公信力,文化节目主持人的形象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受众中逐渐具有“明星效应”,他们的话语、行为、形象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讨论,甚至被竞相模仿“跟风”,可见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良好的文化形象对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来说至关重要。当提及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人们通常会想到董卿,在文化形象的塑造上,她扮演着文化的“讲述者”和“解读者”。在《故事里的中国》中,她以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动的表达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合格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形象,向观众生动再现了故事背后的情感力量。《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不仅会根据诗词的意蕴进行文学解释及加工,还会通过配合使用副语言、选用契合的服装造型来更好地解读文学内容。这样的“才女”形象使她深入人心,使节目的文化价值与自身具备的文化价值相得益彰,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2]。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应严格要求自身,增强受众意识,同时注重人格化传播,增加自己的记忆点,以求深入人心,发挥自身职能,让受众形成文化认知、达成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以自身话语和行动真正向观众传播文化,提高受众文化认知。同时还要对于节目内容进行筛选、探寻更好的文化传播形式,让观众对于节目中传达的内容产生认同感,增强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引发文化共鸣,进而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 理性审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分析

当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面临着文化传播力弱化、节目缺乏创新、新媒体冲击等众多挑战。在这样的现状之下,文化节目主持人应积极找寻新的发展方向,完成角色重构。

2.1 文学素养欠佳,文化传播效果弱化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职责要求主持人自身需要具备极高的文学底蕴、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而在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呈现泛化的特点,人们的学习阅读习惯也逐渐“碎片化”,这易使人心浮躁、无法静下心学习和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对于文化节目主持人来说是一种挑战。对于主持人自身来说,面对这种社会环境,要严守本心、真正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是易事。这就会出现一些主持人自身文化底蕴不足,对文化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而导致对文化的讲解浮于表面甚至“误读”,阻碍文化传播。

除了知识的积累,主持人的文化素养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今社会的传播过程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传播的重点趋向于如何“博取关注”而非内容本身。面对这种“娱乐至死”的狂欢,一些主持人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不足,缺乏文化责任感,为博取关注度,刻意迎合娱乐化的审美需求,存在言行失范的现象。例如,在节目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用语、为了所谓的幽默而曲解文化等等。这些行为不利于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近几年流行的“不明觉厉”“莞莞类卿”等四字成语,常常被受众误当成成语,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如果在节目中过多地使用此类词汇,会加剧观众的误读,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化节目主持人更应该坚守职业责任,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及文学底蕴,塑造自身文化形象。同时,坚决抵制“媚俗化”的传播现象,做好媒体“把关人”,以求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 受众审美升级,主持人缺乏创新

随着节目内容的多样化,观众的选择也更多,从过去单向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互动选择的传播模式,通过对比,观众的判断能力也有所提升。受众的审美升级,对文化类节目的质量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树立“受众意识”,为观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文化类节目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同质化现象”对于文化类节目及主持人来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节目的形式内容到主持人的风格特点,都存在缺乏创新、过于相似的问题。当某一档节目或一位主持人引发观众关注,就会出现行业间的相互模仿,甚至生搬硬套——节目环节相同、主持人风格相似,这会导致行业内形成同质化的不良竞争。例如,在《中国诗词大会》火爆之后,大量文化类节目在内容的选择上都聚焦于诗词歌赋,节目的整体布景和主持人的形象都与《中国诗词大会》十分雷同。这种“克隆”严重的现象显然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有悖于文化类节目制作的初衷。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避免“同质化”发展,应增强创新意识。一方面,要在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例如,在《故事里的中国》中,将“戏剧”和“影视”融入其中,在主持人的主导和引领下,通过对人物深入的挖掘和对故事生动的演绎,向观众更好地呈现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另一方面,在节目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时代特点、融入时代特色。《故事里的中国》中就曾选用了有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大国工匠等主题的中国故事。

2.3 新媒体技术融入,节目形式多元化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当中,主持人的主要职责是串联节目环节。而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新兴技术不断更迭并融入电视节目当中,文化类节目也不例外,这给主持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3]。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面对新技术要做到能够快速掌握并驾驭。换言之,在新时代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树立互联思维,利用新兴技术,为自己“赋能”。

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除了要学习和掌握新兴技术,还要注重自身的个性化发展。随着节目形式的多元化和AI技术的发展,主持人传统的角色功能被弱化,在这种形势下,主持人更要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培养全方面的能力[4]。例如在节目《衣尚中国》中,主持人李思思不仅仅是用语言讲述文化,而是通过角色扮演和自身精彩的演绎向观众呈现历史文化。这种”有血有肉“的生动表达形式是新媒体技术无法取代的。

3. 突破路径:文化类主持人的提升策略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我国媒体文化传播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文化节目主持人应守正创新,不断自我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媒介发展的特点,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深挖个人特色。

3.1 提升文化素养,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传播中华文化、塑造良好的文化形象,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职责与使命。主持人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让受众更好地接收、理解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节目主持人应加强自身文学积累、培养自身文学气质。

文化节目主持人应不断积累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并灵活地运用到节目当中。在生活中,主持人要增加阅读量,拓展完善自己的文学体系,积累成语、诗词、历史典故等素材,丰富表达语言。例如,在《中国诗词大会》当中,当嘉宾和选手说出一句诗词的时候,董卿常常可以做到自然地承接下一句或是向观众进行解读说明。此外,文化类主持人还应做到深入钻研、认真思考、加深感悟,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吸收,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主持人文化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文化气质十分重要。当提及董卿,许多观众会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她,这种气质使得她与节目的风格十分契合。文化节目主持人应做到内外兼修,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从体态、衣着打扮、举手投足等方面下功夫,还可以通过降低语速、平缓语气等方式,构建自身整体气质形象。良好的文化气质能使主持人与节目相得益彰,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2 完善综合素质才能,争做全能型人才

在融媒体时代,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节目的井喷式涌现,对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文化节目主持人应加强自身学习能力,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全方位自我提升,以迎合当今时代对于“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求,力做全能型媒体人[5]。

首先,在节目内容的选择和策划上,面对当今社会信息“分众化”传播的特点,文化节目主持人要增强自身对于信息的整合能力和把关能力。如今的主持人不仅仅只需要出现在话筒和镜头面前,而是要参与到节目制作播出的全过程中,这就要求主持人具备清晰的思维逻辑,接收多元的信息,结合时代需求进行选用,实现文化的创新传播。

其次,在节目的形式上,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学习驾驭新兴技术,将其更好地融入节目当中。同时增强互动传播,了解新媒体形式下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内容需求,灵活运用新技术进行文化知识的输出,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3 深耕个人特色,融合节目加以创新

在“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应注重对于“个人特色”的挖掘,打造个人品牌、形成个人风格。与此同时,结合所主持节目的内容和风格特点,对主持形式进行创新。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国》当中,主持人撒贝宁并没有像传统的主持模式一样仅仅是陈述,而是在节目当中担任了多重的身份,他既是故事的聆听者也是节目的推进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此外,文化节目主持人还可以通过强化视听语言的方式促进文化传播。运用声音、画面等传播符号来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故事里的中国》中,主持人董卿和撒贝宁都做到了灵活地运用视听语言,通过对于音乐、图像的恰当选用和自身副语言的设计,使受众在接受文化的过程中更加身临其境,使文化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在融媒体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还应加强新媒体平台的“二次传播”,例如,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对于节目内容与受众进行互动讨论,以加强传播效果。

4.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这对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肩负着引导节目进程、向受众传递信息等重要的职责使命,应直面挑战,不断自我完善,促进节目的创新发展,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瑜.文化传播: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使命与担当——以《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为例[J].电视研究,2018(09):30-31.

[2]孙良.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形象的完型塑造——以《朗读者》与董卿为例[J].电视研究,2018(01):37-39.

[3]孙璐.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重构与传播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4):73-74.

[4]王瑜.融媒视域下主持人文化传播能力的适应与提升[J].传媒,2019(08):38-40.

[5]杨紫玮.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文化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与职能嬗变[J].当代电视,2021(10):93-96.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主持人
主持人语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