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语境下如何让主流媒体电视新闻出圈
2024-06-27程海青黄铭坚
程海青 黄铭坚
【摘要】新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与构建的重要载体,主流媒体电视新闻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报道,能够拓宽公众视野,提高人民素质,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变革。本文分析了全媒体语境对电视新闻报道体系造成的影响,以打造高品质新闻作为电视新闻变革目标,探索了全媒体语境下的主流媒体电视新闻报道体系优化路径。旨在帮助新闻工作者打破固有思维定势,熟练掌握打造高品质电视新闻的方法手段,主动适应新闻行业的全新生态背景。
【关键词】全媒体语境;电视新闻;出圈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1.030
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理念的提出,我国新闻行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媒体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传播环境、媒体格局与受众习惯也随之改变,对主流媒体电视新闻报道体系造成剧烈冲击。在全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要坚守主流舆论阵地,向主流舆论场转移更多注意力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推动新闻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明确了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的变化,并提出了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媒体的发展策略,从而助力媒体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1. 全媒体语境对电视新闻造成的影响
1.1 话语方式发生变化
语境泛指人在说话时所处的状况、状态和整体环境,言语活动所在时间空间决定着语言形式表达意义,也是影响、制约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全媒体语境下,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行业格局,网络词语流行,受众在日常交流期间经常利用“干货”“丧”等网络词汇来替代原有话语,话语方式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传统电视新闻中,强调字正腔圆,缺乏对时兴网络词语的运用,难以引起新生代受众的阅读兴趣与情感共鸣。同时,在全媒体语境下,出现旧词新义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新词语产生方式,以原有词形为表现形式,增添和原词具备内在联系的全新语义内容,新媒体与互联网环境向此类词语赋予了全新意义[1]。
1.2 话语权下移
新闻行业早期发展受限于技术、渠道等因素,信息获取成本较高,电视、广播、报纸是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受众缺乏选择权,由媒体机构决定新闻内容,受众被动接收信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信息获取成本大幅降低,社会话语权下移,受众根据自身喜好来选择性接收新闻信息、新闻服务,媒体机构不再占据新闻报道的主动权。同时,在新闻传播期间,受众扮演着新闻始发者、新闻传播者、口碑裂变源等多重身份,这有利于改善新闻传播效果,但也加大了对媒体传播力度的考验。在电视新闻报道期间,如果新闻工作者秉持固有思维定势,沿用直线流程传播模式,一味把会议内容、领导讲话转述等新闻内容灌输给受众,而没有以受众为中心、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将会面临受众群体不断流失的发展困境。
1.3 业务模式亟待创新
目前,传统媒体以宣传报道、政务报道和工作报道作为电视新闻业务,为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时常需要用会议材料言语来替代新闻语言,新闻稿件中的篇幅文本内容较为枯燥,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阅读感受。随着时间推移,陆续出现电视新闻受众群体流失问题,为增强受众黏性、提高社会影响力,一些媒体机构以创新报道方式、增强电视新闻趣味性作为发展方向。然而,在业务模式创新期间,如何在保留电视新闻政治属性、避免内容出错的情况下,迎合受众阅读习惯与增强新闻趣味性,是当前面临的创新困境,亟待探索一条可行的创新路径。
1.4 丢失注意力资源
全媒体语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新媒体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全新语境下天然具备发展优势,包括新闻报道时效性强、趣味性足、具备双向互动属性、新闻审核力度宽松,多数受众更青睐于通过新媒体机构来获取新闻资讯,最终形成新媒体持续从传统媒体抢夺注意力资源的行业发展格局。同时,注意力资源是全媒体语境下极为重要的媒体资源,也可理解为新闻传播数据,理想的传播数据,既可以给媒体机构带来丰厚回报,也将吸引更多受众来阅读新闻。从传统媒体视角来看,一些媒体机构与新闻工作者的观念意识较为保守,所生产的电视新闻带有浓郁的“经验主义”色彩,按照往期经验来撰写内容,语言枯燥、内容乏味,逐渐失去受众注意力,少数受众还会形成逆反心理,这也是电视新闻在全媒体语境冲击下暴露出的主要短板。
2.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的出圈策略
2.1 转变话语方式
早期电视新闻主要采取书面化、宣传化、标准化三种话语方式,在全媒体语境下,所有话语方式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很难充分激发受众阅读兴趣。书面化话语方式是以会议纲要、讲话稿件直接作为新闻播报内容,有着用词严谨、意思表达精确的优势,但也存在书面语言晦涩难懂、缺少可读性与亲和力的局限性,无法拉近与受众间的心理距离。宣传化话语方式强调向受众传达特定理论观念,以引导受众行动参与及心理认同为目的,文本内容中经常出现强调、指出等谓语动词,表现出话语主体支配受众的语义特征,受众感到强烈的距离感,往往会适得其反。标准化话语方式强调利用规范典型样式来撰写新闻导语及正文,主持人不带感情色彩和个性化语言来播报新闻,可以营造庄重严肃的新闻氛围,充分展示报道的权威性,但千篇一律的播报形式导致受众形成审美疲劳[2]。对此,为迎合全媒体语境,必须以转变话语方式作为打造高品质电视新闻的首要选择,以网络化作为书面话语方式转变方向,平民化作为宣传话语方式转变方向,个性化作为标准话语方式转变方向,转变要点如下。
第一,网络化话语方式。以灵活运用流行语言、原创新梗、巧妙搭配网络符号作为网络话语方式的实现方式。灵活运用流行语言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网络平台广泛流行时兴词语的特殊意义,如“香菇”以想哭为全新含义,“亚历山大”代表承受过大压力,利用流行语言来拉近受众的心理距离,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和传统书面化话语形成了鲜明对比。原创新梗是新闻编辑与主持人加工创造全新网络流行词语,在现有流行词语上赋予全新意义,或是提出从未在网络传播的全新词语,利用猎奇心理来吸引更多受众,新生代受众更倾向于新颖、简短且富有个性的词语,这也是网络“新梗”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巧妙搭配网络符号则是在文本内容利用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与受众展开交流,更为直观、感性地表达观点,如运用拟人化表情符号、叠放大量网络表情包、设计弹幕,以此来增强电视新闻传播效果[3]。
第二,平民化话语方式。利用简洁流畅的话语来传达新闻内容,降低受众阅读难度,使得受众可以轻松解读新闻内涵,顺利沉浸到新闻场景当中,以活用日常口语、巧用民间俗语、切换叙事视角作为表现方式。活用日常口语是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运用到的语言经过加工后作为新闻用语,不再过度追求严谨措辞,受众阅读新闻期间,不经刻意思考就能接受重要信息。巧用民间俗语是在新闻稿件内搭配使用到俚语、歇后语和谚语等民间通俗语句,如“该出手时就出手”,使得受众在阅读新闻时获得“闲聊”感受,真正意义上做到用百姓话说百姓事,受众对此类电视新闻传达观点意见的接受程度更高。切换叙事视角是通过第一人称口吻来播报新闻,不再以第三人称口吻进行播报,具体由新闻报道主体或是新闻当事人的同期声来替换播音员配音解说的形式,使得受众感受到亲和力与吸引力。
第三,个性化话语方式。为解决受众审美疲劳问题,在电视新闻选题范围受限、类型固定的前提下,给受众带来全新感受,需要结合新闻节目定位或是主持人风格,通过个性化方式来传达新闻内容。例如,以“快问快答”作为话语方式,利用旁白或是显示受众留言,向主持人抛出问题,再以回答问题方式作为播报新闻开篇,重点增强电视新闻的询问属性,摒弃过于强硬的口吻。
2.2 丰富新闻内容
在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体系,对新闻生产流程、标准要求有着严格规定,新闻工作者缺乏足够的发挥空间,受限于诸多约束条件,最终造成新闻内容不够生动、同质化严重、新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深远影响。一部分受众逐渐丧失阅读电视新闻的兴趣,剩余受众还会被诸多电视新闻品牌、节目分流。对此,为丰富新闻内容,给受众提供更多选择,媒体机构需要拓展电视新闻内容的生产边界,新闻选题策划、报道方向不再局限于既定策略方针,而是由新闻工作者根据自身理解、受众需求调研报告来深挖新闻内容,这对捍卫主流舆论阵地、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灵活属性有着重要现实意义[4]。例如,当前一些传统媒体推行“网红”记者模式,内部设立诸多新闻记者工作室,新闻记者在所划定框架范围内,独立完成电视新闻报道、传播任务,自身选择新闻题材、类型与方向,以深挖原有报道、创新新闻内容作为功能定位。同时,主流媒体的“网红”记者与新媒体记者、自媒体记者有着显著差异,“网红”记者同时存在商业基因与社会基因,商业基因体现为重点挖掘受众更感兴趣的新闻话题与新闻事件、新闻内容更偏向新媒体语境,社会基因体现为坚定不移地坚守报道方针与媒体立场。简单来讲,在电视新闻报道体系融入现代化传播手段与全新思维定势,把电视新闻视为一种服务受众的产品,但也不会因过度追求新闻趣味性、吸引力而以降低新闻质量与报道不实新闻为代价,最终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多注意力资源。
2.3 打造全媒体形式
千篇一律的电视新闻形式,逐渐耗尽了多数受众的阅读热情,不可避免地形成审美疲劳,最终流向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新媒体新闻产品。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媒体形式与全媒体语境互不兼容,新闻形式、机制与思维都存在优化空间。对此,媒体机构必须集中资源来打造全媒体形式,全面实施采编一体化模式,顺利实现多维度、全矩阵创新目标,保持新闻语境、新闻形式的匹配状态。第一,新闻形式创新。以多媒介作为创新方向,电视新闻不再局限于图文等单一报道形式,而是灵活运用到视频、音频等诸多媒介形态,受众根据自身阅读习惯、兴趣爱好来选择性阅读特定媒介形态的电视新闻,以此来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例如,报道相同新闻事件时,一方面以图文作为媒介形态,沿用标准化话语方式,主要面向中老年受众群体;另一方面,以更为直观的视频音频作为媒介形态,采取网络化与个性化的话语方式,面向新生代受众群体。第二,新闻机制创新。打破固有的新闻采编机制,推动新闻记者从采编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不再扮演单一的信息采集者和信息传播者身份,而是统筹开展电视新闻报道流程中的各项工作,着手打造定制款媒体产品格局,以此来迎合全媒体语境下的受众需求[5]。第三,新闻思维创新。以打造个性化新闻品牌作为思维定势,代入受众视角,分析目标受众群体对不同类型、风格电视新闻的接受程度,主动迎合受众需求,提供优质新闻服务。同时,还需要把电视新闻视为一类新闻产品,在新闻采写编辑完毕后,重点开展运营工作,利用塑造品牌形象、优化运营策略、精准推送等手段来增强传播效果。
2.4 创新服务手段
如何把电视新闻与受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是应对全媒体语境冲击的重要举措,使得电视新闻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这需要从创新新闻服务手段方面来介入。例如,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增设互动环节,对于重要活动,以直播形式来报道新闻,受众实时评论留言,在新闻画面上通过滚动弹幕形式来显示评论内容,主持人解答受众困惑,并把评论区作为受众相互交流观点、表达自身意见的重要窗口,使得电视新闻成为受众社交网络的一部分以及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途径。
2.5 跨平台传播
在全媒体语境下,随着新闻采编模式、新闻内容、新闻形式的创新,可以显著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挽留更多受众,但新闻传播效果也将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如果不对传播渠道进行拓展,仍旧会陷入发展瓶颈,无法进一步增强传播效果。因此,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前提下,媒体机构应贯彻实施跨平台传播的发展战略,除去电视、报纸等传统渠道外,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全新渠道来报道电视新闻,打造矩阵式传播结构,并根据不同平台受众特征来调整新闻风格与篇幅。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上报道电视新闻时,把新闻时长控制在1分钟以内,利用视频画面来展示新闻人物,采取平民化话语方式,简洁明了地叙述新闻事件发展走向,交代事件结果[6]。
2.6 优化视听体验
相比于新媒体产品,传统电视新闻有着真实完整的新闻内容和精致细腻的新闻画面,这也是传统媒体所占据的核心优势。面对全媒体语境带来的冲击,传统媒体需要做到扬长避短,巩固自身优势,补全报道体系短板,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需要把优化视听体验作为改善受众阅读体验、发挥自身舆论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注重镜头质感,组建一支专业型的新闻团队,熟练掌握视频拍摄与剪辑加工技巧,尽量捕捉更多的灵动画面,通过画面形象给受众带来视觉冲击,潜移默化地加深受众印象,引导受众沉浸到新闻场景当中,形成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注重细节打磨,在新闻画面或是文本内容中保留更多的新闻细节,包括新闻人物表情、动作、新闻场面等等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生动入微地展现新闻人物精神风貌及新闻事实本质特征,使得受众在阅读电视新闻时感到“身临其境”。
3. 结束语
随着全媒体语境的到来,在媒体传播格局日新月异的行业背景下,要主动迎合媒体发展形势,树立全新的观念意识,才能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充分体现电视新闻的社会价值。传统媒体必须重点关注全媒体语境给电视新闻造成的剧烈冲击,全面深化改革电视新闻报道体系,坚持走转变话语方式、丰富新闻内容、打造全媒体形式、创新服务手段、跨平台传播、优化视听体验的转型路径,打造高品质主流媒体电视新闻。
参考文献:
[1]贾志叶.新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力的策略探究[J].新闻传播,2024(04):40-42.
[2]刘博然.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困境与转型发展研究[J].采写编,2024(02):22-24.
[3]柳琳,李静.浅析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方式[J].采写编,2024(02):97-99.
[4]曹志强.浅析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突围之路[J].当代电视,2024(02):109-112.
[5]陈艳红,张焕,张艳霞.电视新闻融媒体发展目标定位的迁移[J].新闻采编,2023(06):17-19.
[6]谭栋.用融媒体理念提升城市台广电新闻影响力[J].记者摇篮,2023(1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