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农村小规模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024-06-27马宝荣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

马宝荣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教学目标逐渐从以成绩为导向转化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就语文学科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本文以农村小规模学校为例,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农村小规模学校 语文课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23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和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故此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是推动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学校的特点及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阵地,而农村学校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区域,农村多以小规模学校为主,无论是学生规模还是师资力量抑或是设施配置上,都有其独特性。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少,教师容易深入了解和观察每一个学生,同时由于人员数量少,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能推动个性化学习。语文是一项注重人文体验的学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势能很好地推动语文教学,但由于规模的限制,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欠缺。师资力量是落实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但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师资建设和吸引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导致教学专业性难以保证,整体教学水平滞后。

第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深入性缺乏。农村学生多以留守儿童为主,受到周围环境和理念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意识和主动性不足,也没有系统化的方法和习惯引导,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就容易变弱。

第三,家校联系不多,综合性较弱。语文是一项人文性学科,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地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但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师资薄弱,家校之间的联系不足,甚至家庭教育还存在缺失的情况,如此一来,学生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语文综合性学习难以落实。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农村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发展和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学科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据此,在核心素养目标下,农村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学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与优化任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首先,基于主体性。农村小规模学校有着先天的规模优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深入发掘学生的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意识,从根本上推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次,基于整体性。核心素养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关联性和综合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目标,紧扣不同维度的要求,从整体性视角上实施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能获得综合性的体验。

最后,基于实践性。核心素养目标下,语文教学应当具备情境性、实践性、探究性,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实践性层面较为薄弱,所以要想让学生获得综合发展,教师必须基于实践性,积极地开展实践性语文活动,结合农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灵活安排教学任务。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农村小规模学校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提升农村教学水平也正是新时代教师需要承担的关键任务。所以,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要充分立足核心素养,主动探索契合学情的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课堂的人文内涵,提升人文素养。

1.创设多元情境,强化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要在语文课堂有效地读字、识字,更要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语言的内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思想品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标》中指出:“学生要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情境是学生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最佳方式,其互动性强,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独特的吸引力,所以,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学生参与多元情境,借助情境开展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场景,进一步强化语言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与创造。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写景文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雨景,展示了自然之美。在学习时,学生通过朗读、阅读等方式能对其描绘的景色形成一定的认知,但却并不能将真实的景色与语言相融合,所以,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化设备,构建多元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文本,感受文字,领悟文字中的景色。如:“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教师根据这一段落,可以用动态画面融合优美音乐,向学生展示秋天的不同植物,如银杏树、枫树、橘树、柿子树等等,学生能看到秋风、秋雨里飘落的五颜六色的树叶,看到枝头累累硕果上挂着的晶莹剔透的雨滴,更能看到被雨水浸染的花朵更加娇艳欲滴……此时,学生对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能形象化地理解秋天五彩斑斓的美,感受秋天的丰收与欢乐,如此一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就会更加形象,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秋天景色的感知,他们就能更好地提升语言能力。

2.积极渗透文化,形成文化认知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知识立足于文化,形成于生活之中,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化、感受文化内涵,使得学生的心灵受到文化浸润,提升文化素养。新《课标》中也进一步强调了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农村小规模学校日常中渗透文化的机会较少,学生很难从文化角度去看待语文知识,体会语文内涵。所以,教师要重视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地渗透文化元素,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汲取文化认知,深入理解语文内涵。

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古文,文章以非常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示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那么,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沉着冷静?他的沉着冷静和聪明智慧又给他的未来带来了什么呢?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编撰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我国历史有卓越的贡献。这篇课文彰显着文化的独特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司马光这个人物的背景,积极地渗透中华文化,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对于文章的语言形式,教师可以引入文言文简介,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文言文的价值意义,对于司马光这个人物,教师可以引入其生平经历以及其突出的文化成就,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伟人的贡献和作用,体会《资治通鉴》的重要价值。借助文化元素的渗透,这篇课文就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

3.推动自主探索,激发主体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让他们主动探索语文内涵,有效实现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新知。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特性,采取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知识,挖掘深层次的内涵,使学生真正树立主体学习意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已有条件和环境,打破传统桎梏,高效开展学习。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选择一定的探究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开放式、挑战性的活动中更好地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形成主体思维。

以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科普类文章,从蝙蝠发出超声波实现飞行的原理出发,讲述了科学家们的发现。对于学生来说,科普类文章是非常有趣的,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世界的奥秘,体会科学的趣味,但科学源于对生活的探索,如果教学时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就很难真正领悟科学的魅力。据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以“生活中的科学奥秘”为目标,让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并研究其科学奥秘。这样的话题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生既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表达和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灵活、更加深入,他们就能看到更多生活中的科学元素,体会人类与自然生命的关联,更好地感受科技改变生活、改变世界,最终形成综合性的思维认知。

4.挖掘文本主题,丰富精神内涵

语文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品质的关键学科,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都源于语文学习活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更是如此,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开阔视野的途径以语文学习为主。而在教学改革背景下,语文教材也结合核心素养目标进行了变化重组,每一单元都有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深入挖掘每一单元的主题思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让他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升华到思想精神角度,更好地获得发展。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挖掘文本主题,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的精神获得滋养,全面深化精神内涵。

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这是一个以神话为主题的单元,通过对多篇不同神话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想象力,领悟神话中的精神内涵。这一单元除了《盘古开天地》外,还有《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每一篇神话都展示出古人对生活的不同追求,有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惩恶扬善的愿望,有对光明与智慧的追寻等等,这些内容能从精神层面积极地影响学生,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时,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融合这些神话故事,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深入挖掘单元主题,让学生能从更广阔、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神话的意义。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来思考:“在每个神话故事中,你觉得带给你感动或者触动的角色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就会结合多个神话故事,深入思考每个角色或者人物的行为、思想以及其带来的结果,继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5.组织实践体验,提高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感受语言文字及其作品时,能感受文本之美,并逐渐培养出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对美的欣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只有具备发现美的眼光,学生才能真正去追求美,感受美,继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但审美能力的形成不能仅仅落实在书本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言,汲取生活之美,形成生活的巨大动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积极地探索生活之美,从而有效提升审美素养。

以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山水名篇,在诗情画意中提现了诗人的情怀和追求。全诗写景自然生动,情感流露也非常细腻,这样的诗篇能带给学生很好的审美体验,促使他们更好地感受生活之景,体会静态美和动态美。但教师对美的赏析不能仅停留在书本或文字上,教师还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多样体验,以内化这种审美能力。比如,根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诗,教师可以在晚秋的季节带领学生去感受新雨后的山间气息,体会诗人笔下的秋景之美,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明月松间照”的景象,体会月光在松隙间洒下的样态,感受那种朦胧且静谧的美。基于这样的实践体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对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景色之美进行分享讨论,并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展示这些美,可以是绘画加文字,也可以是诗词或文本片段。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美的感知能更上一层楼,能有效发现生活之美,提升审美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小规模学校虽然面临着一定的教学困境,但也具有城市小学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教师要利用好这样的优势,积极地优化语文教学方式,让农村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创设多元情境,用良好的课堂体验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积极渗透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挖掘文本主题,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教师还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审美体验。只有灵活地实施语文教学,农村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语文学科的趣味性,感受人文内涵,在课堂上更好地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丹、陈遇春、赵阔《优质均衡视角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2] 戴海英《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策略》,《教师教育论坛》2023年第8期。

[3] 黄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天天爱科学》2023年第6期。

[4] 孙可兴《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语言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