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民间故事,弘扬民族文化
2024-06-27郭芳
郭芳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民间故事以其生动曲折的情节、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通俗易懂的言语表达,深刻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语文的学习是生动的、鲜活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活泼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创造性地讲好民间故事,让学生在和语言文字零距离的互动里感知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但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民间故事 创造性复述 民族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22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通过人与人、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也被称为口头文学。因此,它的语言往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却活灵活现。在内容上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劳动人民淳朴向善的美好情感,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爱听故事、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望的年纪,民间故事为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感受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基于此,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民间故事”单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帮助学生逐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如何利用好民间故事这一鲜活教材,如何引导学生讲好民间故事,在笔者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品读故事文本,感悟文体特点
(一)厘清故事脉络,尊重个性理解
民间文学因其口耳相传的特点,在不同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以及不同价值观的引导下,在讲述者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的过程中,多少会带有讲述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倾向,民间文学因此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正所谓常讲常新。
以《牛郎织女》为例,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篇中,此时的牵牛和织女还不过是天上的星宿;在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牛郎织女则被赋予了人的特征;在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洛神赋》的注释中,“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牛郎织女第一次以夫妻的身份出现,这也是现在所读到的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在此后不同年代的重写中,牛郎织女的故事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如20年代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个性解放、婚恋自由的认识与批判,30年代对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农民生存危机的反映等等,无不受到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
那么,对于生于新时代、长于新时代、从小接触新鲜事物的学生而言,他们会怎么看待这个传统而质朴的故事呢?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确实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在读到牛郎听了老牛的话,来到小溪边拿走了织女粉红色的纱衣,待女子们戏水完毕上岸了才走了出来的时候。很多学生质疑:牛郎的这个行为礼貌吗?在读到牛郎织女互诉遭遇后结为夫妻,学生又提出自己的不解:他们只见了一面就结婚?难道不需要谈恋爱互相了解吗?即使是面对被人们认为体现出忠贞爱情的鹊桥相会,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一年才能见一次的感情真的美满吗?时间久了他们的感情不会消散吗?
在笔者看来,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或观点,也和学生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虽说学生的质疑看似游离于故事的主题,却也是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批评了事。民间故事的传承向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合理的质疑与创造,充分发挥学生这个“讲述者”的能动性和思考性,允许学生在深入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对故事的人物形象或情节安排进行二次加工创作,这也正是“创造性复述”中“创造性”一词的含义。因此,学生在讲这个故事时,不能接受牛郎偷拿衣服的学生,则一语带过这一过程;感觉牛郎织女步入婚姻太快了的同学,则增述了两人相知相处的经历。这些都应当被理解与尊重。
(二)品味语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民间文学起源于民间,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辛酸、快乐与寄托。口语化的语言表达、神奇的想象是民间文学的生命力,是群体性审美的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
1.生活化的口语表达
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达在文章中随处可见:当海力布救下小白蛇后,无比怜惜地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面对不相信他的话的邻居们:“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看到其他女子急着要回去,织女不乐意了:“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多自在啊,也不多玩一会儿。”待牛郎织女手牵着手回到家:“老牛眉开眼笑地朝她看,仿佛在说:‘正是这个新娘子。”文章还使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叠词、俗语,如:闭闭眼、笑嘻嘻、花花绿绿、乌云密布、狂风怒号、倾盆大雨、眉开眼笑、眼中钉、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等等,不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特征,还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加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让学生讲起来朗朗上口。
民间故事在讲述时往往有约定俗成的“开场白”,如:很久很久以前、从前、古时候,这也是学生在讲故事时可以模仿和借鉴的。
2.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
在《牛郎织女》中,勤勤恳恳的老牛不但会讲话,甚至还能预知未来;王母娘娘的玉簪一划,竟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猎人海力布》中龙王嘴里的一颗宝石竟然能听得懂任何动物说的话;《女娲补天》中的五彩石竟可以修补苍天、炉灰竟可以堵住洪水;伤心欲绝的孟姜女昼夜痛哭,直哭了十天十夜,哭得“城为之崩”。民间故事中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真是令人称奇,奇妙、大胆而又不失情理,可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在创造性复述故事时,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补充和创编神奇的故事情节,让故事更加精彩,让人物更加鲜活。
(三)把握思想内涵,丰富情感认知
“象征性”是民间故事的特点之一,古代百姓往往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态度借助“故事”这种文体表达出来,因此,在阅读时,教师应当适时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信息,如故事的创作时间、社会背景、人们的物质生活等等,使得学生“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和真正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在《牛郎织女》中,牛郎和织女代表着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阶级,这也正是王母娘娘极力反对的原因之一。但牛郎和织女不顾身份的差异,誓死在一起的坚定决心,表现了古代人民对阶级划分的不满、对封建制度的厌恶以及对繁重徭役的抗争。在叶圣陶先生所改编的《牛郎织女》中,除了保留故事的主线结构外,作者更是结合时代背景,赋予其现代思想:其笔下的牛郎织女变身为淳朴的农民形象,是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代表,反抗压迫、追求爱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赢取美好的新生活;《女娲补天》中,在九州大地断裂、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野兽肆意横行之时,女娲横空出世,冶炼五彩石修补苍天,砍断巨鳌的四只脚作四方的天柱,用炉灰堆积起来堵住了洪水,使得中原大地恢复了平静,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灾害破坏性威力的认知,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上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教师只有将民间故事放入产生故事的特定背景环境中,学生才能准确捕捉和把握故事的思想内涵,从而读出古代百姓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想说却不敢明说的话;而明确的创作内涵不但为学生进行多元创作、二次加工提供了抓手和指向,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知识的自我建构,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延伸阅读视角,提升审美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安排了三篇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精读)、《牛郎织女(一)》(精读)、《牛郎织女(二)》(略读),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其他民间故事。在“快乐读书吧”中,教师则向学生们推荐阅读中国民间故事以及外国民间故事。这样的教材编排与现在所推崇的项目化教学不谋而合。
(一)坚持整本书阅读
针对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温如敏教授曾指出:现在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学生读书少,不读书。而想要解决这一难题,语文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文章往往是节选。如果学生想要全面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就需要进行整本书阅读。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了解故事的主要脉络,但和它相关的其他情节,如故事的前因后果、事件的具体情节,学生知之甚少,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阅读《牛郎织女传》,这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全貌,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拓展群文阅读
《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个故事分别代表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两大主题:英雄主题和爱情主题,它们是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引子,是原点。通过项目化视角下的群文阅读,学生才能对中国民间文学产生一个较为深厚和全面的理解。
在中国民间文学中,英雄主题层出不穷:《勇敢的帕拖》《女娲补天》《羿射九日》《英雄多达和莎蔸泉》,爱情主题更是比比皆是:《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传》《田螺姑娘》《莺莺传》。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广泛阅读了这些相关的民间故事,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逐渐体悟到民间故事神奇的想象、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这一单元后,笔者结合“快乐读书吧”的学习内容,重点向学生推荐了阅读书目《中国民间故事》,补充推荐了《列那狐的故事》《非洲民间故事》等外国民间故事;在学生阅读完成后,笔者又在班级中举行了“民间故事大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分享最打动自己的民间故事。
正是通过项目化的群文阅读,教师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角,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得他们对民间文学的了解和理解更加全面及深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更为清晰的文学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愈发有话可说。
三、多重途径复述,传承民族文化
讲故事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口语交际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讲述者与听众的动态互动过程。因此对讲述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故事内容要一波三折、生动有趣,讲述者的语气、表情甚至是肢体语言也都要配合到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及民间故事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讲故事。
(一)巧借人物扮演,感受人物形象
《猎人海力布》讲述了一位为了百姓的安危不惜自己变成石头的英雄人物,这样的英雄形象深得学生的喜爱,他们会想象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位英勇人物。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请男生来扮演海力布,让他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大家讲述自己是如何帮助小白蛇以及劝说村民离开时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加深对海力布的理解与认同;对于女生,教师则引导她们从村民的角度来叙述:在你眼中,海力布是个怎样的邻居?当时为何不愿听从他的建议?看到海力布变成了一块大石头,你又作何感想?对于不善言谈的学生,则设置了小练笔环节:请你为那块叫“海力布”的大石头写个传记,说清楚它的来历,并写出自己对海力布高贵品质的理解。
(二)提炼简明标题,把握故事情节
《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篇幅较长,让一个五年级学生从头至尾生动有趣地讲述下来难度不小。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相依为命——离开哥嫂——老牛说话——相识成婚——男耕女织——老牛诀别——王母知情——抓走织女——携子追赶——永隔天河——鹊桥相会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进行创造性复述;也可以调整复述的顺序,依据故事情节的需要,灵活运用顺序、倒叙、插叙等方式,设置悬念吸引听众。这既能锻炼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民间故事的兴趣和热情;小组同学还可以排一个剧本,用演绎的方式来讲述故事;爱绘画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画一组连环画,辅以简单的对话,用“小人书”的形式展示属于自己的牛郎织女故事。
(三)我手写我心,讲好中国故事
民间故事往往篇幅较长,除了将故事创编得有血有肉、灵活再现外,五年级的学生还要学会将故事变短、变简单——即缩写故事。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故事的主线结构,在不改变故事原意的基础上,只保留必须保留的,删除可以删除的,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简洁的语句改写原故事中的长句子,确保故事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此部分内容与习作教学相结合,通过展示多名学生的缩写故事,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缩写的优点,在摸索与实践中掌握缩写故事的小窍门。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安排,不但降低了学生讲故事的难度,还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讲述方式,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得到民间文学的魅力,在接受民间文学熏陶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民族文化亦得以继承与发展。
民间故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戏剧化的情节冲突、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学生细细品读。作为口头文学的代表,优秀的民间故事需要被不断讲述与传承,这事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关乎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 段爱华、余必健《文学主题单元项目化学习的开发与设计——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语文建设》2020年第22期。
[2] 于强《传承视角下民间故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牛郎织女〉为例》,《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