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教育与初中地理课程的融合与发展

2024-06-27李辉

教育界·A 2024年14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初中地理核心素养

【摘要】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对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和人类活动进行研究和阐释。新课程背景下,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地协调观已经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将其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以此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契合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此切入,分析环境教育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和现状,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针对环境教育与初中地理课程的融合策略开展探究。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环境教育

作者简介:李辉(1983—),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南中学。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质量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暴露出诸多问题,给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都敲响了警钟。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鉴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研究对象,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灌输和传授,而是立足于地理课程的性质特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让学生成为具备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鉴于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应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利用科学的方式将其与课堂教学融合,使学生在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正确看待环保问题,身体力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一、环境教育和初中地理课程融合的重要性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育人方向,促进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环境教育和初中地理课程融合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促进环境教育和初中地理课程融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厄尔尼诺现象等。可以说,当前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生产的发展。鉴于此,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

其次,促进环境教育和初中地理课程融合是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于地理学科的特点,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明确了地理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人地协调观。推进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融合,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必然选择。

再次,促进环境教育和初中地理课程融合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阅历尚浅,并且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积极推进地理课程和环境教育的融合,能使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对环境保护形成基本的认识,并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中。

最后,促进环境教育和初中地理课程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地理学科主要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展开研究。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地理课程和环境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取得良好的地理成绩[2]。

二、环境教育和初中地理课程融合现状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鉴于地理学科的特点,促进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环境教育和初中地理课程融合现状不甚理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教师忽视环境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地理教师的教学思维尚未转变,在讲解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时仅仅是一带而过,导致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融合效果不甚理想。其次,部分教师未能将环境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合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当前环境现状,并身体力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仅限于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学生行动的改变。最后,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融合方式单一。新课改背景下,部分地理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环境教育和地理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性,但尚未掌握科学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依然按照现行地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知识灌输,或直接采用说教式模式进行教学。在这种单一、滞后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融合效果难以得到提升[3]。

三、环境教育与初中地理课程的融合与发展策略研究

(一)提升教师能力,转变教师观念

课堂是新课程标准落实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教师在地理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学理念的真实写照。因此,要想促进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剖析传统教学观念中的不足,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形成与其相契合的教学观念,以此指导课堂教学行为。另外,鉴于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融合的需求,学校应聚焦教学要求,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来说,学校可利用寒暑假等空闲时间,组织地理教师到高校、相关科研机构、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开展交流性学习,使其在学习中逐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邀请业内的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拓展教师的眼界,提升其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融合的教学水平。学校还可以举行研讨会,使教师在研讨中相互分享和切磋,共同提升能力。

(二)深度剖析教材,整合并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编与调整,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人地关系、环境保护内容。鉴于此,为了提升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融合的效果,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要对现行的地理教材进行深度剖析,深度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并对其进行整合。教师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应结合教学需求,积极开发、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拓展性学习中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在教授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河流”中“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这一知识点时,为了促进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融合,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对现行地理教材进行了深度解析,基于其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为学生适当补充了以下教学内容:黄土高原也曾水草丰美、沃野千里,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开垦、毁林种粮,致使该地区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失调现象,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下游。同时,教师又为学生补充了目前国家的治理措施、治理成效等。如此一来,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拓展,教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促使学生在拓展性内容的学习中形成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依托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师在促进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融合时,基本上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相关内容,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鉴于此,为了提升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融合的效果,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同步等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授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课时,为了促进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融合,教师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了长江洪涝灾害、北京的沙尘暴等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聚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导致这些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自主思考、交流,使学生在头脑风暴中意识到肆意破坏植被、砍伐树木是导致荒漠化、洪涝灾害、沙尘暴发生的根源。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情境体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认知,强化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了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融合效果。

(四)开展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促进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有效融合,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且应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地球日等节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拍摄照片等,通过撰写文章、绘制漫画等方式,针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宣传。例如,在完成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后,教师聚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具体来说,教师开展“构建绿色家园”“保护生存环境”等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边环境,并搜集相关的资料,最后结合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还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带领学生参与植树造林、街道绿化、打扫街道卫生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五)基于典型案例,促使学生分析探究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单纯依靠讲解知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鉴于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的案例,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特点,选择与其实际学情契合的案例,便于学生更好地思考与分析案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课时,为了促进环境教育和地理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呈现了2015年广西北海银滩遭到大量浒苔侵袭变成“绿滩”、2017年云南大理洱海部分水域出现蓝藻富集现象、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等案例,使学生分析案例,追寻水体污染的原因,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原因、危害等。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六)完善教学评价,提升融合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融合效果,教师还应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应聚焦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融合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立足于环境教育的特点,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评价模式,积极采用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环境问题等评价模式,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中达成学习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契合时代发展、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必然选择。鉴于此,初中地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深挖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并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典型案例和教学评价等,进一步促进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融合,使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逐渐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李明.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23(37):140-143.

[2]丁文利.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0):76-77.

[3]杜谷.浅析环保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2(24):131-134.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初中地理核心素养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